“巨梁无双”江东桥
看过洛阳桥、安平桥,下一站就是江东桥了。江东桥在福建漳州龙海市榜山镇长洲村,称它为“巨梁无双”,是因为它有我国古代石梁桥中最大的石梁,至今仍无桥可与其匹敌。桥头所立介绍牌如下:
“江东古桥”又称“虎渡桥”,位于福建省龙海市榜山镇长洲村。是一座多孔梁式石桥,始建于宋嘉定七年(1214年),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它与泉州的洛阳桥,晋江的安平桥,福清的龙江桥合称为古代“福建四大石桥”。据《读史方舆纪要》称:“江南石桥,虎渡第一”。今存旧桥基三墩二道,每道石梁重达二百吨,被《世界之最》一书列为“最大的石梁桥”。桥梁专家茅以升称“江东石桥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二〇〇一年六月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东桥早已不是原先的模样,1928年建造漳嵩公路时,利用原来的墩和梁石,在墩和桥面上加高,改为简易水泥公路桥。1938年,厦门沦陷以后,为阻滞日军进攻漳州,国民党军队曾将公路桥炸毁。1970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公路桥,1972年又按国道标准进行改建,成为国道上的一座主要桥梁。1994年,324国道拓建,其下游一里处建成新的江东大桥,它被弃用的同时,改称“江东古桥”,2000年,禁止机动车通行。如今,324国道再次拓建,一座更为宽大的江东大桥又在其下游二里处建成。
现存江东桥,长约300米,依旧是1972年改建后的模样,从桥面看,仍是一座水泥桥。与洛阳桥、安平桥不同,从它的桥面上走了一个来回,竟然没有遇到一个行人,更没有游客,仅偶尔有骑电瓶车者经过。
现桥有墩十五只,东边九只为公路改建时所砌,墩形状及大小相同,墩身较薄,两端顺圆,砌墩所用块石形状规整,墩顶浇水泥帽盖梁,其上是水泥实梁和桥面,这九只墩的中心处于一条直线上,与桥面轴线重合,但墩间距离差异很大,不是等跨。西边六只是老墩,条石纵横砌成,下部两头尖,船形,上部两头方。六只墩大小不等,间距不一,第四墩特别小。
老墩之上用块石砌高后,浇制钢筋混凝土梁,墩上结构有点零乱。西起第一、二、四、五孔桥面下有石梁,第二、三、六孔增加水泥折边纵梁,上用二根联系横梁支撑主梁。第六孔三根折边梁均匀间排,可见当时已无石梁,第二、三孔的石梁当时都存,所以只置边侧二根,现第三孔石梁已无,仅存石梁断后留在墩上的端头。第一孔是新石梁,桥面和水泥梁也是新的,系2006年水毁后照原样修复。所以,现仍能见的江东桥完整的巨梁,仅为第二孔的三根和架于第四、五孔上统长的一根。
以前,对江东桥的介绍,都是依据志书文献的记载,如《中国古桥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等,都有不少的篇幅。
江东桥下的这段九龙江,又称柳营江,两山夹峙,桥位于峡口,过桥以后,江面豁然开濶,南宋之前这里是渡口,是泉州府通往广东的要津。绍熙(1190-1194)间,郡守赵伯逷始造浮桥。嘉定七年(1214),郡守庄夏建起石墩木梁廊桥,“垒石为址,酾为十五道。”改名通济桥。嘉熙元年(1237),廊桥毁于火,郡守李韶改建石梁桥,淳祐元年(1241),石梁桥成,郡守黄朴有记,这段江东桥早期的历史,在历代府志和县志中都如是记载。志书中所录桥记,对它记叙更详,如乾隆《龙溪县志》录黄朴的《虎渡桥记》:“旧有飞桥,联艘以济。……嘉定甲戌,郡侯宗正少卿庄公夏更治之,垒石为址,舆梁其上而亭焉。后二十四年,嘉熙改元,桥圮于燬。……计其长三千尺,址高百尺,酾水一十五道,梁之跨于趾者五十有八,长八十尺,广博皆六尺有奇,东西结亭,以憩往来者。糜钱楮三十万缗。经始于戊戌二月,其告成则辛丑三月也。”对它的沿革、形制、时间等记述更为详细,但这“长三千尺,址高百尺”应该是有出入的,需要甄别,所以志书述桥梁时一般不采,仅记“长二百余丈”,而不言址高。至于“酾水一十五道”,墩是否系原石墩木梁廊燬后所留,也未加明确。明嘉靖十九年修桥毕,陈让撰《重修虎渡桥记》,关于桥的形制,颇详,也比较靠谱,酾水也是一十五道:“是冬,舆梁告成,梁长八十尺,方五尺,酾水十有五道,一道三梁,疏之以广其道,以板石横弥其缝,广二十尺,长二千尺,翼以扶栏,亭其两端,以息行旅,皆新制也,趾仍其旧。”而且,特别指明“趾仍其旧”,言下之意,墩是老的。
现在对于江东桥墩的大小、位置以及孔跨等差异,普遍认为是历代多次毁建后形成的,这不可否认,不过,是否也可以从此桥的地理条件去进行一些探索,如陈让《重修虎渡桥记》的开篇称:“江南桥梁,虎渡第一。民言昔欲为桥,商度未宁,有虎负子渡江,息于中流,探之有碤如阜,循其脉,沉石绝江,隐然鱼梁,乃因垒趾而桥焉,故名虎渡。”他说的虽然是虎渡之名来于传说,但“有碤如阜”,这正是江东桥的地理条件特别之处,与洛阳桥、安平桥处于海湾的涂滩不同,它位于峡口,两岸余脉在江中相连,江底应该存在局部隆起,桥墩尽量选址于其上,而不追求等距,也有可能,“循其脉,沉石绝江,隐然鱼梁。”在硬基之上抛石后砌就的桥墩,不可能发生下沉,自然经得住巨梁的重压,这也被后来修桥者所屡屡利用的原因,包括公路改造时砌的新墩也一样,才会产生墩距不一的现象。
现在,除了古人留下的这些文字资料外,新近又发现了影像资料,下面这张老照片是江东桥全景,它最接近于改建公路前的原貌,拍摄时间在1900至1910年之间,拍摄者是珀内尔,阿瑟·威廉(1875-1964),从照片视角来看,他是特意爬到山坡上去拍得的,虽然照片原注是“中国厦门长竹村宝林桥”,但对比之后,可确认是江东桥。这张照片从西往东拍,现桥第一墩未入镜,照片右起第一、二、三、四、六墩,即现存之二、三、四、五、六墩,因为照片中第五墩是小墩,今不存。照片相当大,放大后比对,现存石梁与照片同一。
此照片的史料价值相当高,它可以与文字史料互为佐证,如陈让记中称:“一道三梁,疏之以广其道,以板石横弥其缝。”照片显现确如此。以巨梁并铺用作桥面,浪费,于是将梁间的缝隙增大,然后在上面横铺细长的石板,这样就可增加桥面的宽度。下图亭前第二跨的石梁特别粗大,梁下有小墩,这个小墩是修桥时因采办不到长梁而改为短梁才增加的,之后又修桥时,将短梁改回长梁,小墩不拆,直接搁于两墩及其上,而亭前第四、第五跨,仍然还是短梁,共搁于小墩上,这也印证了志书上所记的曾经有过多次断桥、修桥。亭前第三跨,石梁断,断梁端头斜露于水面,暂时以木梁代之,这估计有待于下一次修桥了。《中国古桥技术史》称此桥:“每块石梁都在100吨以上,最大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近200吨。”这个“最大”数据应该是实际测得,不知是指今存的哪一根,但绝对不会是亭前第二跨的这根粗梁,如果当时看见过此张照片,也许结论会有所不同。
摄影师珀内尔,阿瑟·威廉,当时一定是被这座桥所深深震憾,所以他从不同角度拍了好多张,这是江东桥的幸运。下面是从这组照片中选出的另外二张,这组照片现被收藏在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看到这组照片,怀旧之感油然而生,然而,历史长河犹如这桥下的九龙江,终究不能倒流。
2006年第一跨水毁修复时,曾有第二套修复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大致为:将水泥桥面一直拆到第五个桥墩,补齐所有缺失的石梁,然后在第五个桥墩上面做一个台阶,在台阶处建造一座桥亭,用作与公路桥面的过渡。这样一来,桥面上除了能看到四根老石梁的梁面外,势必所有一切都将是新的,桥墩也肯定会进行整修,又成了今不今古不古、真不真假不假的观赏桥,好在此方案至今仍未实施。近年,漳州“两会”上又有人提“打造云洞岩大景区规划”提案,呼吁整修江东桥,将它和万松关景区、瑞竹岩景区纳入云洞岩大景区,进行旅游开发。本人以为,千万别,你能恢复到旧照的模样吗?就算真能做到,也是假的,历史就是历史,“酾水十有五道,一道三梁,”四十八根古石梁如今已只剩四根了,保持现状,就是最好的保护,请善待之、再善待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