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省多种分法为何选安徽江苏?淮安、安庆、苏州巡抚驻地三选二
清朝江南省的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隶,明朝管理南直隶用的是一种独特的方式,但这个方式因为种种原因而并未被清朝沿用。这就注定清朝对于江南省这片辽阔地区的管治,只能走回唐宋时期的模式。
明朝南直隶的范围大致包括今天上海、江苏、安徽以及江西婺源、浙江嵊泗列岛等地,这个区域无论是面积、经济、人文都堪称明朝众多行政区中的巨无霸。
它即使是在清初被降级为江南省,也仍是“各省之首区,疆域开广,形势蟠踞,负山海而控楚豫,襟长江而带大河,其声名文物财赋物产皆甲天下”。
清初江南省地图
这样一个庞大而富硕的南直隶,之所以能让明朝统治者放心让它一直存在,诀窍就在“直隶”二字上。
在明朝两百多年间,以陪都南京为中心的南直隶与以国都北京为中心的北直隶遥相呼应,他们辖区内所有州府都同样是直属于朝廷六部。
但是到了清朝,新统治者们面对这种卓有成效的管辖模式,用与不用就成了政治上棘手的难题。
清朝江南省走向分省的历史渊源
清初摄政王多尔衮在清军攻占南京后,于顺治二年闰六月的御前会议上召集九卿科道,商讨对这片明朝南直隶地区的设官问题,他在这次会议上听到了七种主张。
有人主张保留南京的陪都地位,沿设六部、都察院等部院衙门,沿用明朝那一套管治模式。也有人建议改掉南京及应天府等名色,设都督府委任亲王进行统领,并辅以户、兵、工三部侍郎等高级官员。
虽然七种主张各不相同,但都不否认前明南京辖区的重要性,都主张在建制规格上高于一般行省。
多尔衮画像
可是作为当时清朝事实上的当家人,多尔衮却将这七种主张全部否定,他做出的决定是“南京著改为江南省,设官事宜,照各省例行”。
这就是当时清朝对前明南京辖区的态度,保留它的全境转设为一个普通行省,是多尔衮所能接受的最大限度。
而这恰恰为随后江南省的拆分埋下了伏笔,“江南田赋之供,当天下十之三;漕糈当天下十之五,又益以江淮之盐荚、关河之征榷,是以一省当九州之半未已也”,每当和平安宁的时代来临,江南省这片土地上便会焕发出繁荣的经济景象,各种庶务便成倍地涌向各级官吏的头上。
对于江南省经济发达、事务繁巨这种幸福的烦恼,清朝之前的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各有应对的妙招。比如,明朝是采用“直隶”这一独特的办法,由朝廷六部直接管辖其境内各个州府,杜绝由地方大员染指此一整个地区的政务。
而在更早之前的唐宋时期,则是以山川形便用分拆管辖的办法,将后世江南省的辖区划分为多个省级行政区。
例如,淮河以北的部分在唐朝属于河南道,在北宋则分属京西北路、淮南东路、京东西路、京东东路;江淮之间的部分在唐朝被设置为淮南道,在北宋则分属淮南西路和淮南东路;长江以南的部分在唐朝分属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在北宋则分置为江南东路和两浙路。
唐代江淮地区区划图
现在的南京处在江苏、安徽两省搭界的位置上,而远在唐宋时期的南京则妥妥地是三省通衢,乃至是四省通衢。
在多尔衮否定了明朝管辖南直隶的办法后,清王朝面对日益臃肿的江南省就只剩一个办法——拆分,所面临的问题也就只剩一个——怎么拆分。
要知道江南省的东西跨度和南北跨度几乎相等,无论是南北分,还是东西切,都具有可行性。如果直接以淮河、长江为天然界线一分为三,也有唐宋的先例作为历史依据。
所以,关于怎么进行分省的这些选项,无论哪个都可以说出很多见解。
左右布政使的分设和三大巡抚的裁并
清朝第一次做出选择是在顺治十八年,这一年因赋税征收问题发生了“江南奏销案”,江南省的左右两位布政使在此背景下摆脱了主次关系,而开始各自分担实际的责任。
清初各省的布政使人数都是左右两位,其中左布政使是握有实权的管事者,而右布政使则经常是徒有虚名而无事可做。
时任江南江西总督郎廷佐鉴于江南省税赋征收困难,早在“江南奏销案”发生前的顺治十四年,就颇有预见性地对左右布政使进行职责划分,让右布政使负责催征积欠,让左布政使负责催征新赋。
这一做法缓解了江南省的赋税征收困境,但远远没有完全解决问题,这就有了四年后“江南奏销案”的发生,此案导致江南四府一县的学子被革去功名,一万余名各级官员遭到黜降。
在此过程中,时任江宁巡抚朱国治又推动江南左右布政使,由分负其责发展为尚无先例的两地分设。
即以左布政使仍驻省城江宁,管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淮安、扬州、徐州、滁州、和州、广德等十三个州府。另外划出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五府交由右布政使管辖,右布政使的驻地也由省城迁往苏州。
虽然江南右布政使的辖区远远小于左布政使,但右布政使肩头的职责显然更重,因为在其辖区内的苏、松、常、镇等府自明朝以来就是赋税征收的难点地区,这些地方历年积欠的钱粮税赋最多,所以打包一起交由右布政使负责催征。
由此可见,清朝江南省分省的最初动因,主要是受繁重政务的驱使。
在江南左右布政使由同驻一地到分驻两地之后的第四年,发生了江南省内三大巡抚裁并为二的事件,江南省一分为二的趋势由此变得更为明朗。
至于究竟是将江南省南北一分为二,还是东西一分为二,就取决于对当时江南省内三大巡抚中的哪一个进行裁并。
这三个巡抚分别是驻淮安的凤庐巡抚、驻安庆的安徽巡抚、驻苏州的江宁巡抚。
清初江南省三大巡抚辖境图
凤庐巡抚的辖区是淮安、扬州、凤阳、庐州、徐州、和州、滁州等七个州府,相当于今天的“皖中+皖北+苏中+苏北”。安徽巡抚的辖区是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广德等六个州府,囊括了今天的整个皖南地区。江宁巡抚的辖区是江宁、镇江、常州、苏州、松江等五府,相当于今天的“苏南+上海”。
从相对位置来看,凤庐巡抚统领江南省的长江以北地区,而江宁巡抚和安徽巡抚则分别统领江南省长江以南地区的东西两部分。
所以,如果保留凤庐巡抚,裁并安徽巡抚、江宁巡抚二者之一,那么江南省的拆分就基本是南北分了。而如果遭裁并的是凤庐巡抚,那么江南省的拆分便是安徽巡抚与江宁巡抚的东西分。
最终揭开谜底的人,是时任江南江西总督郎廷佐,他在康熙四年提出的裁并凤庐巡抚的方案被准予实行。这个方案将原属凤庐巡抚的凤阳、庐州、和州、滁州归并给安徽巡抚管辖,原属凤庐巡抚的淮安、扬州、徐州归并给江宁巡抚管辖,而后江宁巡抚又演变为最终的江苏巡抚。
大家可能会发现,今天苏皖两省的北部地区完全没有参与它们各自省名的命名,江苏之名得自于江宁和苏州,安徽之名得自于安庆和徽州,这四地均在长江一线以南。为什么苏皖两省名称的由来都跟它们各自的北部地区没有关系呢?
这就是因为在凤庐巡抚辖区被裁并后,另外两个巡抚已经存在的官称得到了沿用,并且由官称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东一西两个省的名称。
清代江苏、安徽分省地图
所以,分省名称出现这种情况,与当地民众乃至当地官员都没有多大关系,这些名称完全是从朝廷对官员任命书中的措词里沿袭下来的。
比如,朝廷任命一名巡抚,在旨令中的措词是这样的“巡抚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首先这个官称太长了,其次这个官称罗列地名的顺序是安庆、徽州、宁国、池州……所以这个官久而久之就被简称为“安徽巡抚”,“安徽”之名的出现实在是取旨令起草者行文顺序之便。
凤庐巡抚、江苏巡抚名称的由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年被裁并掉的不是凤庐巡抚,那么今天原江南省范围内的分省模式,就会是凤庐省和安徽省或凤庐省和江苏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江南省分省的两个重要人物其实是一对辽宁老乡。郎廷佐祖籍辽东广宁(今属辽宁锦州市),朱国治则是辽东抚顺人(今属辽宁抚顺市)。
这两位辽宁人无疑在江南省分省过程中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郎廷佐裁并凤庐巡抚及其辖区的建议,直接决定了江南省只能是一东一西分为江苏和安徽两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