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报告解读:表皮样囊肿

作者:stari

来源:1影1世界

表皮样囊肿

小张这次病的蹊跷,好好的,走路不稳,不由自主地往一边偏,刚开始以为最近喝酒太多,眼看着没有好的迹象,还一天天加重。

到医院做了CT发现有问题,又做了核磁,诊断明确,是桥小脑脚区表皮样囊肿。

一开始,听说是囊肿,心里有些轻松,囊肿嘛,不算大病,但医生告诉他,这和肝囊肿、肾囊肿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虽然也是良性,但还是要尽早手术,并且手术难度还较大,因为这个表皮样囊肿,有个习惯,就是见缝就钻。

这下小张不淡定了,很快办了手续,住院手术治疗。

表皮样囊肿,(intracranial epidermoid cysts),又称胆脂瘤或珍珠瘤,起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外胚层。其囊壁由内层鳞状上皮及外层的纤维囊构成,囊肿通过上皮细胞不断脱屑转变成的角质和胆固醇结晶而逐渐长大。

虽不是肿瘤,但有肿瘤的一般行为特点,比如不断生长,推挤周围组织,有占位效应。另外,表皮样囊肿还有一最大的特点,就是见缝就钻,沿颅内间隙扩展生长。

所以,它没有特异性的症状,主要是肿瘤长大后,压迫脑组织,引发临床症状。

一般好发于后颅窝,出现像小张这样共济失调的症状,也好发于鞍区,视交叉或动眼神经受压,出现视野缺损或眼睑下垂等表现。除了颅内,也可以发生在盆腔内骶尾部。

出现症状后,影像检查诊断比较简单,在CT或MR上,表现具有特征性。少数疑难的,通过增强扫描、DWI等特殊成像,也可以鉴别明确。

所以,表皮样囊肿,不是单纯囊肿,而是一种肿瘤样的病变,一旦发现,借助影像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因为是良性病变,虽然手术有难度,但术后效果还是不错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