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打下4座城,取了4个名字,从未改名并沿用至今,名字很耳熟
“四夷既护,诸夏康兮。国家安宁,乐未央兮。
载戢干戈,弓矢藏兮。麒麟来臻,凤凰翔兮。
与天相保,永无疆兮。亲亲百年,各延长兮。”
——霍去病
在大多数人眼中,霍去病是一个年少冲动的武夫,虽然军事能力很强,但是缺乏文采。司马迁还记载汉武帝给霍去病教兵法的时候,霍去病说,只要知道大概框架就可以了,打仗怎么能够完全靠兵书呢?这下一个飞扬跋扈、不学无术的少年将军就跃然纸上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霍去病文武双全,文首的那首诗就是他的创作,充满了汉朝独有的贵族奢华、豪迈的气魄。
霍去病作为私生子,出生之后父亲就没有怎么管过他。但是他的舅舅当上了大将军,出入宫廷之内,他受到了他舅舅和汉武帝的直接指导,读书、学习是不可避免的。据说霍去病的名字还是汉武帝给敲定的,当时霍去病刚出生,还是婴儿,他的母亲卫少儿抱着他在卫子夫这里来串门。汉武帝当时正在生病,听到霍去病哇哇大哭的声音,居然病就去除了,于是将他取名为“去病”。
由于还是婴儿的时候就让汉武帝特别有好感,长大之后的他更是陪伴在汉武帝身边,汉武帝喜欢在上林苑涉猎,以前是他舅舅卫青陪伴,等到他年纪大一些也跟着前去见识猛兽的威力。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展示了过人的骑射本领,使得汉武帝对他刮目相看。为了给自己的王朝培养人才,汉武帝亲自给他讲解自己的军事战略、思想,霍去病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闪电战的军事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霍去病的文化素养,从他写诗当中也能看出来他的文采斐然,不仅如此,他打下城池,常常为城池取名字,有4座城池的名字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从他给城池取的名字当中,我们也能看到霍去病的文采斐然。
公元前123年,为了锻炼这位未来可能成为帝国将星的少年,汉武帝让卫青带着17岁的霍去病一起参加对匈奴人的战争。这一次不论是汉武帝还是卫青都是抱着带他去见见世面的目的去的,谁知17岁的霍去病一出场就是大阵仗:他带着八百人深入敌境,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许多匈奴人的王室,比如伊智斜的叔父、祖父,勇冠三军!
这一仗让汉武帝和卫青开始重新审视霍去病,卫青开始将他看做自己的同辈,汉武帝也觉得霍去病有了与卫青一样独当一面的能力。于是在公元前121年,19岁的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单独带兵攻打河西走廊,歼敌4万,俘敌5万,让汉朝彻底掌控了祁连山、焉支山,匈奴人哀叹到: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决定对匈奴人发起总攻。他令卫青和霍去病各带5万骑兵步兵数十万对匈奴的大草原进行扫荡。霍去病带兵长驱直入2000多里,与匈奴左贤王交战,歼敌70400人。然后他又北上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那里进行祭天大礼,再往北追逐匈奴残余势力,一直到达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从此匈奴人再也没有与汉朝比权量力的实力,“封狼居胥,饮马瀚海”也成了后世历代武将的终身追求目标和最高荣誉。
霍去病短暂的一生为汉朝开辟了广阔的疆土,有的重要城池他占领之后还来不及向朝廷汇报,就要自己给它取名字,其中有4个城池的名字流传至今,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耳熟,只是不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
第一个就是酒泉。公元前121年,霍去病领兵攻打河西走廊,在这里占领了一座城池,为了庆功,霍去病把汉武帝送给他的御酒拿出来给大家喝。但是御酒只有一瓶,这么多人根本喝不了,如何分呢?于是霍去病将酒全部洒在河水里,让大家跟他一起饮用河水,以示分享皇帝的御酒,军心大振。因为这个缘故,这座城池就被命名为“酒泉”。
第二个则是武威,这座城池也在河西走廊上,公元前121年被霍去病占领。为了向天下宣示中国的武功赫赫,霍去病将它命名为武威,这个名字直接、霸气,现在也被许多人赞不绝口。
第三个是张掖,张掖这个词听起来不怎么好理解,不过《汉书》当中有更为明确的解释:“张国臂掖,以通西域,隔绝匈奴、南羌,断匈奴右臂。”当时汉朝与匈奴人战争,河西走廊如同匈奴人的右臂放在汉朝的脖子上,它帮助匈奴连通着西域地区,也深刻地威胁着汉朝的都城——长安。而占领张掖之后,彻底断绝了匈奴人和那边羌人的联系,使得匈奴处于战略孤立的地位,好似汉朝的左手伸出去打在了匈奴人的身上,所以叫“张掖”,《大明一统志》直接写道:“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
第四个是敦煌。“敦煌”有伟大、辉煌的意思,它也处在河西走廊附近,那里物产丰富,文化灿烂,过着跟中原人差不多的生活,所以被命名为“敦煌”。
《汉书》评价霍去病:“票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作为一个武将,为国家开疆拓土,自己打下来的城池自己命名,并且流传千秋万代,这估计也是后人难以企及的荣誉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