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的六种作死心态,你有几个?
1、偏听偏信,刚愎自用
有些人,一听逆耳忠言就拂袖而去,一遇不顺利就怨天尤人。只喜欢听好听的话,听不得不同的声音。殊不知人生在世要经常接受各种考验,必须经过几番艰苦的奋斗才能走上康庄大道。一生都想称心如意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人的一生有苦有乐,只有在苦难中磨练而得的幸福才能长久。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经生埋在鸩毒中矣。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耳中假如能经常听些不爱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些都像是敦品励德有益身心的磨刀石一样。反之假如每句话都很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毒药中了。
2、患得患失,喜怒无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遇事不够冷静,急于求成,易怒的人。这些人大多心态浮躁,患得患失,不能很好地控制生活的节奏,健康失调。
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一位艺术家说:“你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你不能改变天气,但你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你不可以控制环境,但你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菜根谭》说,和气致祥,喜神多瑞。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生活是一种态度,心怀喜悦,生活便自然会多一些福运。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心态收获不同的结果。保持一颗愉悦的心,是对自己美好生活的一份馈赠。
3、求全责备
尽心尽力去做事本来是一种很好的美德,但如果过分认真而使心力交瘁,就会使精神得不到调剂而丧失生活乐趣。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
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接受,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希望太高,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做到。
犯错是一个很正常现象,我们也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在别人出现错误的时候不能就此觉得好像不能原谅一样,不能就着自己的心情肆意批评,也要看别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凡事不能只考虑到自己,对待被人犯错误这件事情也是一样的。
特别是在对待小孩子的教育上,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成人的心理是比较成熟,经得起批评,不过不同的人能接受的批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而小孩子未经世事,就像一颗小树苗,经不起暴风雨的摧残。
4、好大喜功
《菜根谭》心事宜明,才华须韫。《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而沽诸。”陆机《文赋》中说:“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
“心事宜明”是做人的准则,“才华须蕴”是做事的准则。君子之心应该是坦荡的,不应有不可告人的欲念、邪念乃至恶念。至于个人才能的发挥,应该是合乎自然的,切忌好大喜功的炫耀,否则,必然招致旁人的嫉恨,自身的才华必然会变得飘飘荡荡的,终身不得其果,甚至会招致杀身之祸。
三国时,曹操非常顾忌刘备,担心刘备日后将成大器而与他争夺天下。刘备知道这一点,就隐藏自己的抱负。每天只是在家里种菜,显得没有什么追求一样。一次,曹操特意与刘备喝酒,对刘备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曹操两个人罢了。”这句话令刘备心中一震,手中的筷子不觉掉在地上,这时刚好有一阵雷响起,刘备趁势道:“雷声的威力,竟至到如此地步。”曹操笑道:“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道:“圣人在迅雷疾风之时,神色一定会发生变动,我如何能够不怕呢?”他把自己的不安掩饰过去,一点也不流露出别的来,就像没听到曹操的话一样。曹操于是不再怀疑他。刘备为了防备曹操,以完成他兴复汉室的志向,不得不如此深自隐藏,这就是对本文中这句话一个很鲜明的注解了。
5、贪念过重,心机过深
有利可图的事,一般人都会象蚂蚁一样地往那里跑,趋炎附势是人性的弱点。古人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事不利己谁肯早起”,说明人为了生存或者说讨生活,很多时候是不清白、不圣洁的。
一个人只要心中出现一点贪婪或偏私的念头,那他原本刚直的性格就会变得懦弱,原本聪明的头脑就会被蒙蔽得很昏庸,原本慈悲的心肠会变得很残酷,原本纯洁的人格会变得很污浊,结果就等于毁了他一辈子的品德。所以古圣先贤一致认为,做人要以“不贪”为修身之宝,这样才能超脱物欲度过一生。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些有机会贪污而能不动心,懂得智慧机巧,却不害人的人就是圣贤。
6、杂念过多,不懂控制
临崖勒马,起死回生。当你心中刚一浮起邪念时,假如你能发觉这种邪念有走向物欲或情欲方向的可能,就应该立刻用理智把这种欲念拉回正路上去。坏的念头一产生立刻有所警觉,有所警觉后立刻设法来挽救,这是扭转灾祸为幸福、改变死亡为生机的重要关头,所以你绝对不可以轻轻放过这邪念产生的一刹那。
很多事往往在一念这间决定今后的人生道路,而一念不慎足以铸成千古 恨事,因此先儒才有“穷理于事物始生之际,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的名言。但一念的铸成并不在当时而是在平时的锻练,就像一个人在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往往会做出不计后果的事,而能出现这种情绪的本身说明这个人在平时可能还没意识这件事是好是坏。可见一个人不能防邪念于未然,就可能出 现“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的凄惨后果。私心杂念和道德伦理并存是很矛盾很困难的,人必须拿出毅力恒心控制私心杂念,并且当机立断地把这种欲念扭转到合乎道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