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谈小说《背叛》的创作 | 云上小悟
这是原载于《啄木鸟》杂志2000年第六期的作家豆豆与责任编辑张西、易孟林的对话,谈的是小说《背叛》的创作和内容,这恐怕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来自豆豆本人的东西,除了她的作品之外。对话的时间是在发表《背叛》之后。
背景信息:
豆豆小说《背叛》在《啄木鸟》1-4期作为特别推荐作品连载之后,引起社会广泛反响,20多家影视单位争购改编权。有读者感言:“很多年没读过这么好的小说了。”但同时也有读者质问:“用如此多的版面,发这种不入圈的小说,是不是浪费?”而更多的读者关注的核心则是:《背叛》是怎样浮出水面的?作者何许人也?
在此,责任编辑张西、易孟林与作者豆豆作过一次谈话,他们之间的坦诚对话,也许能对读者的疑问作出某种解答。
易----易孟林
张----张西
豆豆
易: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
豆豆:任何人,只要一动笔就说明他有了表达思想、观点或意图的冲动,我也一样。另一方面,写作可以使我较为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人,进而增加知识、充实生活,并且有可能通过这个过程得到一点成就感。
张:以你的年龄、资历怎么会写出这样的作品?
豆豆:我想,你指的是作品的主题、题材与我的实际生活环境距离较大。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提到我的一个女朋友李红英。我从十七岁因为工作关系结识了李姐,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她的人格、品德和思维方式都对我产生过重要的影响。1990年她到欧洲定居后,不断给我寄回大量的参考资料,每次回国都给我讲述一些我所陌生的社会生活,这使我有可能用另一种非传统的思维方式去关注事物和评价事物。
易:主人公是否确有其人?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男主人公?
豆豆:主人公当然是虚构的,是根据生活和个人的理解想像出来的人物,是出于故事和主题的需要。塑造这样的男主人公,肯定要涉及到女人对男人的评价和要求,涉及到男人的社会定位和女人的社会定位,不是一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塑造这样的男主人公,至少表达了我对“男人形象”的一种理解。
张:谈谈你对女主人公的理解?
豆豆:女人的社会角色是一个老话题了,理论有理论的说法,生活有生活的说法。我曾试图让女主人公有完全的自主意识和自主权利,但生活不答应,可能女主人公自己也不会答应。例如女主人公的结局,很难抛开男主人公的命运而独立存在,这里面有一个生命支撑点的问题,这并不是说她离开了那个男人就不能生存,而是有更深层、更复杂的原因,包括情感的、价值观的等等。从我个人的理解,如果不打碎一些东西给人看,会不会影响作品的主题思想呢?我担心这一点。
易:写这部作品是否有什么背景?
豆豆:这部作品是从1995年6月开始动笔的,写了两年多,到1997年8月完稿,除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使我想表达一些东西之外,没有其它的个人背景,有了一种写作冲动,就写了。
张:相对传统小说而言,这部作品是不是一种背叛?
豆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包括写作的方法和格式也比较传统,没有半点背叛的动机,所以我不认为这部作品是对传统小说的一种背叛。
易:你是否在女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思想?
豆豆:我想,自觉或不自觉地会有一些,但不能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女主人公有她特定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内涵,她的行为和思想有独属于她的轨迹,虽然我以我的理解去假设她应该怎样,虽然这里面有我无意识地强加给她的东西,但出发点还是要建立在女主人公的生存基础上。
易:男主人公如果有其它的结局是否更让人容易接受一些?
豆豆:关于作品的结局是否应该让男主人公死去,这个问题自始至终一直困扰着我。从我个人的愿望出发,我喜欢男主人公这个人物,不想让他死,但是,又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似乎怎么处理都不行。抛开这个人物的个人心理承受力不言,仅从法律方面讲,他犯的罪不是坐牢的问题,而是杀头的问题。我个人除了对这个人物的结局很难过之外,确实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张:你认为作品中存在着哪些不足?
豆豆:应该把“不足”换成“失败”更确切一些。现在再来看这个作品,正面展示较少,侧笔、曲笔、插空引出的东西太多。除此之外,作品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如切取生活面还是不太得当等。关于创作这部作品的一些基本指导思想,这里就不敢妄言了,愿望肯定是好的。我希望在以后的作品里能够逐步克服这些问题,有一个进步。
易:可以透露一下你个人的情况吗?
豆豆:我是1970年生人,高中文化程度,现为一名普通工人。有一个可以长相厮守的丈夫。我开始写《背叛》时是25岁。
张:你的身后是否站着一位高人?
豆豆:这个问题还是不回答吧。
易:你现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豆豆:我感谢《啄木鸟》杂志和群众出版社给我的这次机会和支持,这就是我现在最大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