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舟:一念桃源一念尘 — 一个乌托邦的覆灭
一念桃源一念尘
—— 一个乌托邦的覆灭
魏晋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浩如烟海的古文中一个很奇幻的存在。故事和故事所营造的氛围,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但却总是遥不可及。世外桃源和尘世渔人的一事相交,这种际会,让人心生妙幻:犹如一轮月亮在水中。一念桃源一念尘。
一个渔人,载船循进,恍恍惚惚中见到一个有光的小口,像被迷醉了一样舍船而入,没想到前面别有洞天,是一派“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天作之地。里面的人貌若时人,热情款待,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渔人见到这群无知懵懂的乡人,把外面的事情一一告知他们。临走时,这群淳朴的乡人竟然天真地叮嘱他,此间事,“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却一改在桃源中的憨朴,坐上小船后,“处处志之”,像今天的敌后反攻队一样,处处做记号,然后“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把桃花源中的奇幻漂流全都告诉了领导。然而不知是那群人大智若愚,早已洞悉这一切,还是那本就是虚幻的海市蜃楼,总之,不管是渔人带着太守前往,还是后来高尚的南阳刘子骥闻之而往,那曾经不可思议的迷幻之地,竟然无影无踪,仿佛从来不曾存在过一样。
这篇传世之作是一部乌托邦覆灭的史诗。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乌托邦,那是因为尘世繁杂,每天忙忙碌碌的日子不仅随波逐流,还可能浑浑噩噩。但是乌托邦真的存在么?陶渊明构筑了一个乌托邦,这里的人们不适俗务,不问战争和朝代更迭,在一片自然美景中种田养池,这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恐怕乡间小路上竟是些羊行狗跑,这里的人们尽享天伦,自得其乐。一个捕鱼的流动人口的闯入,既惊扰了这里千古淡然的生活,又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新鲜的资讯。村里人纷纷前来打探消息,才知道原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村里人何其拙朴,以为美酒款待,就能够让渔人保守秘密,当意识到或发现渔人并没有如此时 ,又想出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简单愚直的办法,以求保住自己的家园。这种行事作风,倒是颇有古风,真是有种”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原始意味,这种事,恐怕只有桃花源中的人才能做得出来。
《桃花源记》,一篇完整的叙事散文,呈现的恰恰是一个乌托邦的覆灭。西方早在很久以前就有很多反乌托邦的著作。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是早已有之而且一直此消彼长,争论不断的话题。当今的全球化视野,超智能化的生存,以及无处不透明的信息互联方式,直到人被如潮的物质和强势的科技所异化的现状,哪里还有什么乌托邦的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现在的潮流似乎是回归自然和田园,那种绿色恬淡的生活方式看上去比我们更接近乌托邦,但从另一个角度,那不过是一种由自由至上、边界意识和保护私权三观联合所打造出来的现代孤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世界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纷争,捞得一份清净,但是时间长了,难免有一丝压抑;现在的日本社会便是如此,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阶层板结,格差社会,人情淡漠,清规戒律之下的严肃近乎严苛,类似苦行僧和清教徒般的饮食作息,令人有时感到索然无味。
强极则断,物极必反。天下之势,往往就是这样,连年征战,饿殍遍野的兵荒马乱时,人们都向往宠辱不惊的乌托邦;而一旦物丰景顺,和平绵延的生活徐徐向前,人们又期待着来那么一点刺激,发生点什么打打牙祭。一朝一代不过是如此螺旋着向前进。
我们在对待自己的天命与人生时 ,也常常一念桃源一念尘,无论在现实还是我们心中,一个个的乌托邦随时在覆灭,又随时在升起。
远舟
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于《天津文学》《每日新报》。在各类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记者经历,同情弱者。关注语文教育,热爱用文字表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