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关宁军·军制篇3——明代军户的无奈:铁匠的儿子还是铁匠

关宁军,晚明镇辽之精锐,纵横关内外二十载,是局势的压舱石,是战事的救火队,但其留给后世的背影却扑朔迷离,耐人寻味。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探秘关宁军'系列文章正式上线,我将以《地形集》《军制篇》《战例考》《人物志》四大板块为纲,全面探寻明末辽东,深度探秘关宁辽军。


本文《探秘关宁军·军制篇之三——明代军户的无奈:铁匠的儿子还是铁匠》,是我'探秘关宁军'系列的第九篇文章。

书接前文,我们来谈谈明朝军户制的隐患。

话说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把握机会,从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建立了大明。立国伊始,他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货币短缺导致的经济大萧条

在元朝末期,货币虽然也很短缺,但由于帝国够庞大,有能力拉动中原与中亚、西亚的贸易,以强大的外部需求对冲内部的通紧,故而使经济萧条得以缓解。

而到了明朝,帝国从多元坍缩回一元,权力局限在中土,对中亚和西亚不再有大元帝国那样通盘调度的能力,货币短缺的矛盾立马就凸显出来。

但是,大明依然只用了十几年就稳住了局面,这和朱元璋立国后定下的一项特殊制度密切相关,即贯穿整个明朝的'户籍制度'。

这个制度把老百姓分成四种户口: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对应四种职业身份,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要继承,不得更改。

在货币短缺的大背景下,这种制度相当于预先规定了每种产品的供求的比例,从而以一种准计划经济的模式回避了货币不足的困局——尽管这对朱元璋来说很可能是'意外收获'。

黄仁宇先生曾评论说,朱元璋这是“取消了商业经济,以最原始的农业部门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把国家捏合起来”。

以古代农村的管理模式套用整个帝国,对朱元璋来说是成本最低的手段

相应地,明初这种模式,对民间社会造成了极大压制,社会活力被狠狠地限制住,就连最基本的个体流动也阻力重重:老百姓没事不许外出乱走,去到离家几十里外的地方,就要向官府申请'路引'。

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就会发现朱元璋的设计还有个隐患:各种职业身份的比例关系,在国初或许还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但没法确保所有人都是干一行爱一行,更没法确保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繁衍速率完全一致。

这就使得明朝初年的准计划经济在运转了几十年后,变得越来越错乱。而对那些居于微观底层的具体家庭来说,身份限定则是他们世世代代甩不掉的沉重包袱。

其中,最苦的就是军户;军户中,最苦的是边卫;边卫中,最苦的数辽东。

大家通常见到的资料会说:'1个卫统5个千户所,1个千户所辖10个百户所。'但具体到辽东都司,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

辽东都司25卫,127千户所,百户所无算,隶属架构并不是工工整整的。

以沈阳中卫为例,除'左右中前后'五所俱齐外,还管辖抚顺千户所(卫城东68里)、蒲河中左千户所(卫城东北35里)。(注:按明量地尺,1里取580米,下同

同样采用这种'5+2'模式的还有铁岭、宁远、前屯三卫。

值得一提的是,卫下也有一种单设的百户所,专营铁器,供全卫农业、军事所需,名曰'铁场百户所'。

铁场百户所多依矿而置,专设方形的铁厂城,由冶铁所大使主事,主业是采矿和冶铁。

军户世代为军户,军户里的铁匠则世代为铁匠,子子孙孙守着铁厂

辽东25卫,共辖23个铁场百户所,概因明代辽东铁矿稀少,有些卫不得不共享铁厂,如沈阳中卫的铁场百户所,位于安平山矿区。

关于安平铁厂,《辽东志》言其位于'城东90里',但现实中,安平矿区位于沈阳中卫城南120里,今辽阳市东南弓长岭地区。

离沈阳卫城最近的铁厂位于城南47里奉集堡,但编制上不属于沈阳,而属于北面146里之遥的铁岭卫。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宁远、前屯两卫,因史料记载它们的铁厂均在一个名叫'糜子峪'的地方,因而被误认为是共享一厂,但后经考证,前屯的'糜子峪铁厂'极有可能在吾名口附近,九门口关东北11里处;宁远卫的'糜子峪铁厂'则位于卫城西南21里处,小团山脚下。

作者考证宁远“糜子峪”铁厂的大体位置,向东11里(明)即是曹庄驿

卫所承造军器始于洪武年间。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令'天下都司卫所各置局(军器局),以军士不堪征差者习匠艺制造'。

到了永乐二年,明廷规定:'各处承造军器所用物料,系军卫者军卫自办,系有司者有司支拨。'

匠军、铁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关于辽东都司的铁场百户所,据《明太宗实录·卷一一五》永乐九年五月乙巳条的记载:

'工部右侍郎刘仲廉言:辽东都司三万卫地临边境,承造兵器用铁数多,卒难应办,宜依定辽左卫例,设置铁场,定拨畸零军百二十名,以其半炒铁备用,半屯田以给,从之。'

畸零:整数后面的零头,所谓'畸零军',结合前文提到的'不堪征差者',委婉地说,是指那些不适合随大部队行动的军人;直白地说,就是最弱、最边缘化的军户。

军户中,试百户以上,则进入到军官的行列,世袭罔替,最高可至卫指挥使一级

不能随大部队行动,也就意味着没有'行粮',又因明代卫所的盐、铁、驿递军'有屯田,不纳粒',故也没有'月粮',唯一的军饷只有'岁赏'。

这些铁场百户所的军人,一辈子只能在辽东山区里挖矿、炒铁,而且下一代也是如此,世世代代都是如此。

这就是明代的'世袭军户制'——无论你多有天赋、多想努力、多能吃苦,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要等到你的父辈年迈或者亡故,再从他的起点上重新开始。

'铁匠的儿子还是铁匠。'

当然,如果你的父辈是军官,或许情况会不一样,我们下期继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