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失踪的总统》:冷战思维的拙劣产品
这本《失踪的总统》是我在浙江图书馆信阅平台上借书时的副产品。借阅张北海的《侠隐》时,系统提示,借书金额不足,还需要再借一本。于是我就顺手借了这本被称作“2018年出版大事件”的《失踪的总统》。之所以被称为“2018年出版大事件”,是因为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太牛逼:一位是曾经的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另一位是被《时代周刊》誉为“从不失手的人”的惊悚推理小说作家詹姆斯·帕特森。
但是,读完《失踪的总统》却失望得很。失望之一是美国也有蹭政治名人热度的投机取巧文人。在中国,见惯了名人们雇佣“枪手”写作的蹭热度畅销书。不料,美国也如此。詹姆斯·帕特森牛逼哄哄,以8700万美元排名2017年度全球百位名人收入排行榜第九,号称“全球第一畅销书作家”,但这部《失踪的总统》却写得非常一般,细节处理草率,逻辑漏洞多多,更重要的是,全书赖以成立的黑客攻击非常低级,简直就像一个玩笑。那些来自全球的网络技术顶级专家居然像热锅上的蚂蚁,完全不知道如何应对网络攻击。他们猜密码的情状简直就像一群网络菜鸟,令人哑然失笑。最后,还是靠美国总统邓肯想出了办法,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你以为美国总统是全才?读完全书,我根本看不出来哪些情节与克林顿的现实经历有关,完全不懂为什么比尔·克林顿是书的第一作者。我猜测无非是两种可能:一是帕特森借克林顿的影响力卖书,二是克林顿借帕特森的书为自己树立形象。无论哪种可能,本书都是一部不伦不类的怪胎。不要以为美国前总统写小说就一定会更真实,恰恰相反,从这本《失踪的总统》来看,却是更加虚假。
失望之二是书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冷战气息。虽然这本书里有一些观点我非常赞赏,比如对社交网络的这段评论:“我们民主国家的政治参与似乎已经被推特、色拉布、脸书以及24小时有线电视网这样的即时共享社交网络牵着鼻子走了。我们在运用现代化科技‘返璞归真’到人类原始的社会关系。媒体深谙营销之道——兜售冲突和分歧。很多时候,愤怒的情绪比给出答案效果更好;仇恨比理性效果更好;情绪也能战胜证据。” 但我却没有看到两位作者在这方面下多少文笔,他们的所有精力都用到丑化他们心中的丑恶势力上去了。
东西方冷战的格局早已经结束,但依旧有不少人的思维定式停留在冷战时代。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总要寻找一个假想敌。于是,俄罗斯、中国、阿拉伯便成为他们的靶子。《失踪的总统》更是捏造了一个欲将整个美国毁灭的网络阴谋。可惜,稍有点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来,这种能够一举摧毁一个国家的网络病毒,不仅现在不可能存在,而且不远的将来也不可能存在。互联网一直在病毒和反病毒的博弈中发展进步。病毒确实可怕,但是反病毒技术一直在发展。两者互为因果,也互为发展条件。病毒肆虐全球和反病毒技术一劳永逸,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妖魔化网络病毒,妖魔化俄罗斯,无疑是十分可笑的。
就像如今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把本土经济发展缓慢归罪于其他国家一样,念念不忘冷战思维,非得把全世界都当成敌人不可,显然让人觉得美国人太小气。这是这本《失踪的总统》给我的直观感受。用了四五天时间看完这本书,实在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