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传统哲学的自圆其说能力上升为哲学的整体性——人如何在与世界的对立统一中进行正确的前提批判

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首先说的是世界与人的对立性,其次说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人与世界之间真的只是对立吗?显然不是,因为人活在世界当中,而且人改变世界的目的只在于更好地活在世界当中,所以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不懂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人,就当不好人。

接下来再说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世界的能力是人独具的吗?显然不是,因为无论主观意愿强烈与否,世人每天、每时、每刻都与动植物也一样在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着世界,所以改变世界是生物的共性。

即便没有生物,按照物理学静止的相对性和运动的绝对性,这世界依然是改变着的。有趣儿的是,前面假设的没有生物的时候其实也包括没有人存在,所以说这个假设很现实,但于某些人来说并不真有趣儿。

从哲学的角度,这样一个无趣的问题其实是人思考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前提,但许多人都忽略了,所以这其实是人类不能形成共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所以哲学爱好者必须有这样一个自觉——如果你的哲学前提批判没进行到无人的世界是怎样运行的层次,你的前提批判是不彻底的。

如果您批判到了这个层次,反而开始悲观了,那么你的前提批判依然是有缺陷的,因为你的个人主义情怀没能在人的视野与立场同步最大化过程中得到真正有效的消解。也就是说,你的哲学化人之为人路并不真正成功,而真正成功的表现是处一切变皆不惊的圣人般的坦然与淡定。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如果向善之心不足,人的视野与立场就不能同步放大,所以哲学爱好者必须明白,哲学修行过程为什么一定伴生痛苦与纠结?就是因为哲学的真正指向是终极至善,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止于至善”,所以能在痛的不断消解当中持续学习的人能得哲学的精髓,反之则只能让学习者得到一些表面化的术的机巧,这样的人会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但其止于至善的新机缘通常很难出现,即便最终有幸出现了,相应的道德成本通常很大,这样的例子在影视剧中常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