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三):起笔收笔、方笔圆笔、中锋侧锋

起笔与收笔

我们知道,构成书法形式风格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点线的基本形状,而点线形状的形成又是笔锋运动的结果。如下图中可以看出a的运笔角度比较大,运动线路比较舒缓柔和,流畅而富有弹性;b的运笔角度比较小,运动线路比较方直坚挺,急促而富有力度,由此也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点线形状。但是,如果把图中线条两端起收笔的部位遮挡而取其中间的话,便会发现两种线条的形状差异在中间部位表现得并不很明显,可见线条形状形成的关键大多是在其起止部位上笔锋运行的情况,也就不妨说,掌握了该线条所要求的起收笔动作,也就基本控制住了所要表现的形状。

决定起收笔动作的主要因素一是书体,即字体的基本特点;二是点线间具体的承接关系和所处位置。前者规律性强,较易把握,只要抓住其共性特征即可粗具形似;后者则因受具体环境的影响会出现种种微妙的变化形式,如同是一个“池”字(如下图)就可以有至少十多种变化。图中字例由于结体中点线衔接组合关系变化所造成的起收笔锋处的微妙差异,这些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难把握的,只有在仔细分析并熟悉范帖用笔的运动线路、角度、方向、距离,以及提按、转折、断连等多种因素之后,才有可能使这千变万化的线条形状得以准确自然地表现。

在我的一篇文章中曾经专门论述临摹的问题,其中讲到临摹不像原帖不是临摹的不好,相反是自己技法水平提高了的结果。这也是因为起笔决定了字的整体结构,如果起笔时笔画的角度同原帖有一定偏差,后边再写出来的字就必须调整行笔角度,甚至整个字的造型就发生很大变化。刚开始临帖不会能动地进行调整,后边的笔画可能还会照葫芦画瓢,大致还能像原帖中的字,但一旦对书法有一定的理解,就可能在临帖时不再机械地照抄原帖,也就不会完全像原帖的样子了。

方笔与圆笔

由于方笔与圆笔在表现过程中用笔方法的不同,其表现结果便反映出点线形状的差别,如下图所示,方笔的典型特征为笔的线条两端及转折处棱角明显,中间部位两侧轮廓向内收缩,给人以铿锵雄强有力的感觉,有锐气有朝气,但若过分强调其特征也容易变得生硬刻露单薄;而圆笔的线条首尾两端及转折处圆浑含蓄,中间部位两侧轮廓线向外膨胀,给人以稳重朴实、道劲舒展的感觉,处理不当同样也会变得臃肿笨拙。所以,在初学阶段为了能尽快抓住范帖的基本特征,固然可以对某些特点加以夸张强化,甚至可以置由此会引发的问题于不顾,但是,一旦已经掌握其表现方法,就应力避表现上的极端行为了。

另外,方笔和圆笔表现在篆、隶、楷书中是一种明显的整体差异,如上图中两个字是典型的方笔,而下图则是典型的圆笔,其间的特征比较单一并贯穿始终。但在行、草书中,一件作品尽管会以一种用笔倾向为主但在具体表现过程中往往是方圆兼用的,这时就需特别注意分析其各自形成的原因,里面既会有因结体和章法需要而有意为之的情况,也有因用笔衔接转换时无意为之的情况。不仅如此,方笔和圆笔的判定有时还是相比较而言的,如上图中b较a似乎就显得方一些。有时方圆还是互相依存的,如下图a在一个字中上面的横折用的是方折,下面的横折用的就是圆转。另如b中两字的横折则又分别用了内圆外方和内方外圆的方法,可见孤立地看待方圆,可能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概念,但当它们被应用到复杂的环境中去时,常常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就必须在具体情况的比较参照下来决定。

中锋与侧锋

前面在谈到用笔动作时已简略涉及了中锋与侧锋的问题。那么,如何判断并运用范帖中的中锋与侧锋呢?

首先,中锋与侧锋在形式感觉上不同,前者感觉饱满充实,后者感觉果敢凌厉,也有人据此而认为“中锋取其质,侧锋取其势”。大凡在一个字的结体甚或若干字群的章法中占主导地位的点画多出之以中锋,而在可以展示其姿势又无损于整体关系的点画则可随需要而出之以侧锋。另外,书写时中锋与侧锋的感觉也不一样。当觉得某种形状的点线用中锋书写十分别扭且难以临像时,如适时变换一下笔法,改用侧锋,很可能就会达到目的。如下图中a那种外方内圆的形状和b那种痛快爽利的感觉,只用中锋可能就不如参用些侧锋来得便当,相反,像c那种如悬针垂露般的线条,却又非中锋不可。

在处理中锋与侧锋关系时,最主要的是相互转换与衔接问题。前面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一幅作品中中锋应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偶尔出现一两处侧锋后,还要在运笔中适时将笔锋重新调整为中锋运行状态。这对于点线连接迹象不明显的地方,可以利用重新起笔来解决。而在点线连接迹象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往往需要不间断地写完一组线条后方可住笔,这时如不能随时自如地变换笔锋,就无法与接下的中锋衔接。可是在这里又难以用重新起笔的办法来衔接,因为那样很容易破坏已形成的衔接关系,因此在这里就要依靠指间及腕部的运动引导笔锋顺势起伏跌岩,一边写一边就把笔锋调整过来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