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三鼎甲——余三胜

◆ ◆ ◆ ◆

京剧三鼎甲——余三胜

刘新阳

◆ ◆ ◆ ◆

余三胜(1802—1866),本名开龙,字启云,湖北罗田人。出身湖北汉调戏班,原为汉调末角演员,道光初年入京后,搭“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在道光二十五年前,已是四喜班的首席老生和领班人。因余三胜是湖北人,最初又是汉调演员,所以人们又把余三胜称为“汉派老生”。

余三胜泥像,人物为《黄鹤楼》中的刘备

在“徽汉合流”之前的徽班中,虽然徽戏里也有二簧腔调,但腔调平直,缺乏旋律和韵味,然而,出身汉调戏班的余三胜,嗓音醇厚、声调优美。他在汉调皮簧和徽戏二黄腔调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昆曲、梆子等剧种的声腔艺术,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剧唱腔,因此,当时余三胜以擅唱“花腔”著称。所谓“花腔”,主要是指唱腔的旋律丰富、多变。

余三胜在京剧唱腔的创造,主要在于丰富和加强了京剧唱腔的旋律,进而打破了之前徽班演唱“时尚黄腔喊如雷”的局面。据记载,京剧中的二簧反调,如《碰碑》、《乌盆记》、《朱痕记》等剧中的反二黄唱腔,均始创于余三胜。

余三胜在京剧的唱腔革新中,还将汉戏的语言特色与北京的语言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能使北京观众听懂,又不失京剧具有徽汉地域风格特点的字音和声调,从而,使“湖广音”、“尖团字”和“上口字”成为京剧的主要音韵基础,后世集京剧老生之大成者的“梨园汤武”、“名伶大王”谭鑫培,在很多唱腔方面均受到余三胜的影响。

余三胜所擅演的有《四郎探母》、《定军山》、《秦琼卖马》、《战樊城》、《鱼肠剑》、《击鼓骂曹》、《捉放曹》、《碰碑》、《琼林宴》、《朱痕记》、《乌盆记》、《摘缨会》等。以这些剧目在今天的京剧演出情况来看,余三胜绝非是仅靠唱功且以“花腔”取胜的京剧演员,若非唱、做兼长,恐怕很难胜任上述中如《四郎探母》、《定军山》、《秦琼卖马》、《战樊城》、《琼林宴》等些唱做并重的剧目。

天津泥塑艺人张明山曾塑造过余三胜饰《黄鹤楼》中刘备泥塑一座,形神兼备。源于时代因素,余三胜没有留下任何图像资料,后人也只能通过这座泥塑的照片,得以领略余三胜的风貌。

相传,余三胜熟读《杨家将》,又是编词编腔的行家里手。一次余三胜与名旦胡喜禄演《四郎探母》,余三胜饰演杨延辉,胡喜禄饰铁镜公主,但开演时间到了,胡却因故迟到误场。余三胜从容上场,为了拖延时间,等待胡喜禄上场,余三胜在把唱段中只有的四个“我好比”唱词唱完后,在“我好比潜水龙困在沙滩”之后,又即兴编词加唱了“我好比中秋月乌云遮掩”、“我好比东流水一去不还”等七十四句“我好比”的唱腔,直到后台管事示意胡喜禄已化装来到台口,才按照戏中的原词继续往下唱“想当年沙滩会一场血战”。一场在今天视之为演出事故的风波,凭借余三胜的机智和沉着就这样化险为夷。事后,有人问余三胜:“如果胡喜禄还不来,您怎么办?”余答:“我的'我好比’八十句为度,若喜禄还不到,我就改唱功为念白,历叙天波府的家事,可以整整说上半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