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木白国学千字文每日一字-民

荀木白国学千字文每日一字-民

每天一字国学学堂,每日一字硬笔书法。

分享延续传统国学,传播推广标准汉字。

民 (mín)会意。字从尸从氏。“尸”意为“身体不动弹”,引申为“不迁徙”。“氏”意为“国族”、“族”。“尸”与“氏”联合起来表示“本地常住人口”、“土著”。

古者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注》德能居位曰士;辟土植谷曰农;巧心劳手成器物曰工;通财货曰商。——《谷梁传·成元年》

可用作姓氏。

1.人民:国计民生;为民除害。

2某一类人:汉民;农民;居民;股民。

3.民间的:民歌;民俗。

4:非军人,非军事的:民航;民用产品.

5.姓。

民 mín 【名】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commonpeople〗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 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

本义:常住本地的氏族。

说明:古代的氏族虽然以国为氏,但国家也有整个搬迁的,如周初武王所封的杞国,就曾一再举国搬迁。 氏族整体搬迁的例子也很多,如山东发现的伏羲庙残碑:“东迁少典,居于颛顼,以奉伏羲之祀。”除了举国举族整体搬迁的情况,肯定还存在累世不迁的情况。累世不迁的国族、氏族,就是“尸氏(=民)”。故“民”在本义上是集体名词。

民:

甲骨文如上图,其本意为:被用一刃物刺瞎眼睛的人。据郭沫若著《奴隶制

时代》一书指出:民字应是“横目的象形字,横目带刺,盖盲其一目以为奴征”,即民为奴隶。不过这个说法仍有待考证。若以盲一目的人,就是奴隶,谁其信之,纵信,数量极少,怎能是社会生产力量。“民”,据书经盘庚篇,他们是自由民不是奴隶。盘庚帝想迁都于今河南安阳县,他们先作动员报告,打通思想说“古我先后罔不惟民之承。”“视民利用迁。”“朕(我)及笃敬(大臣),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对于民众谆谆劝导,没有强迫命令,这些民众,必是普通农民,不是奴隶,若是奴隶,可以强迫命令口气,没有这样温和。他又何须费神去加以说服后,才开始迁徙呢”。
说文民部“民”,萌也。象草芽之形。古代没有教养文化的人为民,转音加亡为氓。左傍亡为无字,当无地之民解。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民不仅为家内劳动,且去当兵,即负劳役地租的农奴,不是奴隶。无奴派创始人黄现璠教授于《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一书中对金文“民”字形字义以及《尚书·盘庚》中所言之“民”深入细致研究后认为:百姓。

古代指有别于君主、群臣百官和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庶民(多与“君”、“臣”、“人”相对)。现代指有别于军人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人民群众。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公(袁可立)乃抗疏曰:‘朝有不直、毁名之臣,则民生休戚、人品邪正,谁复为国家昌言乎?’”中国台北 梁秉锟《莱阳县志》卷25P2:“时白莲妖人徐鸿儒猖獗于西,毛文龙跋扈于北,高丽亦不靖,征调繁兴所在惊惶。(袁)可立筹划镇定之,民得安堵。”

指世代定居本地的人。

特指汉族人。

古代指士兵。

民间的。

姓。

-------------------------------------------------

荀木白老师介绍:
山西临汾汾西县人
荀子嫡传第72代后人
中华儿慈会益童成长中心  “父母学堂” 首席讲师
木白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 高级教师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公益讲师
全国“家长、家教、家风”公益讲座发起人

荀木白老师:
2010年深受传统文化启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走在“幸福人生,和谐家庭”的公益讲座全国行的路上,其将传统文化深入浅出讲解,全国巡讲上百场,使很多家庭受益。家庭教育的使命感使他继续而坚定站在全国公益巡讲的讲台上.他常说“现在的家长不是不觉醒,而是没有好的文化叫醒,如果想教好孩子,必须先做好家长,要做好家长,必须深入学习中国的传统家风文化”。
为结合当下社会新发展形势,传播传统文化,大力开展<家长家教家风>全国大型公益讲座万里行.他提出:“孩子出现的问题,折射出得是家长的问题,家长的问题的背后是家风传承的问题。所以要做好家长,养好家教,树好家风”。

每日一字:
大人看看增长学识,小孩看看练习汉字。
学者看看研究学术,亲人看看分享学习。

分享是一种美德,传播正能量

延续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国学

查询每日一字方法:

1,关注“寻荀文化”回复单字自动回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