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乡村档案 鲊陇的历史 2018年第82期(总321期)
晨曦中的鲊陇 夏昌阳 摄
鲊陇的历史
——夏昌林
鲊陇村,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北部,东邻大寨自然村,南接周官屯,西北与北面分别与平坝区金平、肖家庄接壤。西距安顺市区42公里,北距平坝城15公里,南距旧州镇10公里;横穿全村的平坝至旧州公路,自古以来都是交通要道。全村有耕地989亩,其中田789亩,山坡4000亩。现有住户343户,人口1490余人,由汉、布依、苗、仡佬等民族杂居,世代和睦相处。2014年底与大寨(大寨、小寨)、高福(高榜、革堕)三个村重新组成新的行政村--嘉穗村。
鲊陇之地,春秋时期属古牂牁国,战国时期属夜郎国至夜郎邑,秦属象郡的夜郎县,汉属牂牁郡的夜郎县,魏晋时期属夜郎郡,唐宋时期处于罗甸国与罗氏鬼国交错地,属罗氏鬼国,元时属顺元宣抚司亦奚不薛之地,明属贵州宣慰司(崇祯三年改水西宣慰司,直至清初)地,清朝属安顺府普定县定下里,民国三年改属安顺县。新中国成立先后属安顺县、县级安顺市、西秀区至今。
鲊陇外景 夏婷 摄
鲊陇原名笮隴(即笮陇),笮陇/鲊陇的记载至少可以上推至元朝,距今至少735年,当时称为笮陇路
清道光《大定府志》记载:罗氏鬼国归顺元朝后,朝廷更罗氏鬼国为顺元路宣抚司。至元十九年(1282年),亦奚不薛(原罗氏鬼国地)反叛被平定,元廷置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及都元帅府于顺元(今贵阳),在亦奚不薛地置亦奚不薛、阿苴、笮隴(又有写为鮓隴)三路达鲁花赤,留军镇守,命药刺海总之。
《大定府志》卷十八考证:“元史大德五年,宋隆济及折节叛,杨赛因不花讨之,六年九月破之嗟泥,贼溃,乘胜逐北,杀获不可胜计,遂降阿苴、笮陇,谨案《贵州通志》安国亨安智交争事,闻二人对薄,令国亨输鮓隴于智,笮陇鮓隴一也。”即元“笮陇”为明朝安国亨输与安智的“鮓陇”。(安国亨输与安智的“鮓陇”为后来的清朝普定县定下里“鮓陇”,依据见后)
另外清咸丰《安顺府志》卷十二中,记有:“元笮隴部,在今府东六十五里普定县属定下里笮隴部,见刘国杰传,今呼为笮隴也。”其《纪事志》云:“方舆纪要曰:阿札寨在关索岭南,鮓隴在今普定县东六十五里,属定下里,阿咱即阿苴,鮓隴即笮隴。”即元“笮陇”为清朝时普定县定下里的“鮓陇”。(引文中“阿札寨”与“阿咱”原文如是。)
元时鲊陇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片由作者提供
笮陇(鲊陇)在元时属亦奚不薛总管府、顺元路宣抚司,在水西辖地,一直到明朝。期间曾驻军二十一年,并短暂设有土官
《大定府志》记载,至元十九年开始留军镇守,至元二十年,笮陇等三路设土官,后因顺元路军民总管兼宣抚司同知阿里和亦奚不薛军民千户宋添富不服,反抗,随即取消笮陇阿苴路土官,总三路为一,设亦奚不薛总管府。大德五年,朝廷派刘深征八百媳妇国,师出顺元亦奚不薛,挟奢节求金三千两马三千匹,奢节因民不堪,遂举兵反叛,期间笮陇被奢节夺占。大德六年刘国杰讨伐,大败奢节,夺回笮陇(播州宣慰使杨赛因不花与普定府土知府之妻适姑协助)。大德五年至大德六年,笮陇处于战乱中,经历奢节夺占和朝廷收复两次战斗。大德七年(1303年)朝廷罢亦奚不薛总管府与笮陇、阿苴二路,撤销驻军,笮陇没有了朝廷军政机构存在,完全被亦奚不薛(水西)控制。
鮓陇设路时,北方和西北方为顺元宣抚司(水西安氏家族世袭安抚使、宣慰使),东北面为卢唐三寨(后平坝卫、安平县)与金竹土府,西、南面为张番地(后安顺州),再南面为普定路土府(旧址杨武一带),东南方为八番其他土司(今惠水长顺一带),四周都是地方土司势力。在此驻军除能监视控制亦奚不薛外,还可对普定、八番、金竹等地的土司构成威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曾经的碉楼 杨刚贵 摄
地名演变:笮陇——酢陇——鮓陇
明万历年间郭子章所著的《黔记》中,平坝卫地理图里,在平坝城与安顺旧州之间有水西酢隴寨,从地理位置和各种资料分析,水西酢隴寨就是现在的鮓陇。酢与笮同音,酢又与鮓字形相近。元“笮隴”演变到明“酢隴”再演变到明末及以后“鮓隴”(现简写为鲊陇)。
明万历三年(1575年),鲊陇被贵州宣慰使安国亨输与安智(当时管织金)。并有《大定府志》考证,安国亨输与安智的鲊陇即为元笮陇(见上述)
《安顺府志》、清乾隆《贵州通志》等史籍记载,明嘉靖四十一年,贵州宣慰使安国亨因杀安信而与安信之兄安智内讧。安智向其姐夫永宁宣慰使奢效忠借兵,并争取了巡抚王诤派兵征安国亨。安国亨败降,后又有其下属杀安智部卒,再生内乱。万历三年,按察使林烻章索双方主谋治罪,安国亨惧,将鲊陇等十三寨(也有记也为十四寨)送与安智而和解。“令国亨输的都、朶里之地于智,其寨曰毛家,曰可瓦,曰大南,曰王庄,曰张三,曰坝道,曰红岩,曰左王,曰右王,曰阿花,曰蔡官,曰黎儿,曰鲊陇”。
鲊陇古民居 黄晓刚 摄
明末鲊陇经历八年战乱
《安顺府志》等记载,明天启二年(1622年)至崇祯三年(1630年),安位(贵州宣慰使)、安邦彦叛乱,多次进犯平坝、威清、安顺、贵阳、安庄等地,朝廷派兵讨伐追剿。
这次战乱历时八年,涉及地域广,规模大,期间死伤无数,对鲊陇的影响最大。鲊陇靠近平坝、安顺,属于水西,必然被征召士卒参与战争,导致人员大幅减少,且随后面临朝廷的进一步肃清。这一时期原住民或战死,或随安位迁离,或逃离,最后很少存留下来,当属鲊陇大幅衰落的时期,一度近乎消失,直至清朝初期才逐渐恢复生机。
明崇祯三年至清康熙十一年,鲊陇经历隶属关系变更,从属于水西变更到属定南所再到普定县
崇祯三年,水西叛乱被平定后,安位将水西的水外六目献与朝廷,朝廷设定南所等卫所。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普定卫为普定县,将定南所并入普定县。
《安顺府志》记载,普定县定下里有二十二寨“白泥田、河头、白岩、阿花、左王庄、右王庄、阿朗寨、蔡官屯、高坡、平庄、鲊陇、上下补农、红岩、坝道、可瓦、张三寨、增福寨、干者羊、下坝、骆驼、毛家庄、黑寨”。鲊陇等安国亨输与安智的十三寨中的毛家、可瓦、左王、右王、坝道、张三、红岩、阿花、蔡官、鲊陇等十寨出现在普定县定下里疆域中。
由上可知,鲊陇经历了从水西划入朝廷设置的定南所,再并入普定县的过程,成为普定县定下里的辖地。
夏家场门 夏开栋 摄
清朝时期鲊陇的状况:迁入外来人员,普定县定下里中心,建有鲊陇场,有三座寺庙
明末清初,依靠调北填南,迁入外来人员,鲊陇才再次恢复生机。鲊陇现居住的夏、陈、靳、张、邹等姓氏基本为明末清初从江西等地的城镇迁来,主要以经商为生,后置田买地,逐渐成为方圆数里的富户。建设场市时,当地少数民族先民移居到附近的兴红。后又因为需租佃土地,吸引了周边一些布依族、苗族人员来到鲊陇居住(主要居住在村后字库顶山下,也称后头坡)。
《安顺府志》记载:普定县定下里,“鲊陇在治东六十五里,东界镇宁羊西黄腊河,南接周官屯,西界镇宁金平,北接骆驼,有场。”又记载,安顺府亲辖地罗陇在治东七十里,北界普定鲊陇;镇宁州陇革枝,在治东,东至黄腊、芒种等寨,与府属黑秧交界,南至萧家庄,与普定鲊陇交界。清时安顺府与普定县治所都在今安顺城,《安顺府志》所指的府东六十五里和治东六十五里的鲊陇,其地理位置及周边村寨完全符合今西秀区刘官乡鲊陇村的地理状况。
《安顺府志》卷二十一又记载:“攷毛家、可瓦、张三、坝豆、红岩、鲊陇皆在今定下里之鲊陇。”可见清朝时,鲊陇为普定县定下里的一个中心地。
清时鲊陇建有场市,为普定县19个场市之一,“鲊陇场在治东六十五里,丑未日集”。当时,每六天逢丑(牛)日、未(羊)日赶一次集。那时方圆二十里内(包括萧家庄、黑秧等地)未见其他场市。
另《安顺府志》卷十八记载,“兴龙寺、来龙寺皆在城东鲊陇场,迴龙寺在鲊陇场小寨”。素有一里三座庙之誉。
《安顺府志》编于咸丰元年,可以看出,清初外来人员迁入,建成场市以后,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清朝中期鲊陇就已经兴旺繁盛,富甲一方。
可惜现只剩小寨的迴龙寺仍在,而鲊陇场坝中心的?寺(现已无人分得清)早在民国年间就已改为小学,成为当时安顺县仅有的十二所农村中心小学之一,另一座在村头西北角的?寺也已不见踪迹,仅留下“和尚坟”、“和尚井”等地名。村后山上曾有一座字库,解放后都还有4-5平方米宽石墙,但现在已然不见,而现在此山仍称为字库顶。
鲊陇秧田坝的油菜花 夏昌林 摄
鲊陇村角 夏婷 摄
民国时期的鲊陇,当时在附近乃至全县有着较强的影响力
民国三年,安顺调整区划,安顺府改为安顺县,将普定县治所移到定南城(今普定城),并调整划拔交错的插花地,原普定县穿插在安顺府内的鲊陇、周官等地转属安顺县,从此真正属于安顺。民国七年(1918年)鲊陇设有邮局代办所(张家)(全县只有7个)。民国二十一年(1932),安顺县设十个区,第三区驻嘉穂镇鲊陇场。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撤销区一级建制,强化保甲,设21个乡,其中怀远乡,驻鲊陇;民国三十五年(1946),怀远乡改嘉穗乡,乡公所移刘官。
新中国建立后的鲊陇
新中国建立后,鲊陇隶属旧州区公所刘官乡至1991年(期间1966年安顺县城区设县级安顺市,1990年撤安顺县并入县级安顺市)。1991年撤区并乡,鲊陇仍属刘官乡。2000年撤安顺市建地级安顺市,原县级安顺市改为西秀区,鲊陇随刘官乡属西秀区至今。
鲊陇场坝 夏婷 摄 摄
· 作者简介
夏昌林:1971年生,汉族,原籍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 199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化学系,2006获上海交大EMBA硕士学位,曾任中学教师四年,现居贵阳,从事企业技术与管理工作。对安顺历史和屯堡文化,特别是黔中村落的溯源与历史变迁有一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