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阴汗症辩治五法

阴汗症是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包括大腿内侧近股阴处)部分经常汗多。且汗味臊臭的一种病症。成年男性较为常见,夏秋季相对高发,是男科常见而易被忽略的疾患。临床中患者基本以阴 囊潮湿为主述,臊臭、瘙痒等症或有或无。须注意如有皮疹乃属阴囊湿疹范畴,不在此讨论范围内。

阴汗之因众多,或因肝郁脾湿,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或因素体虚弱,肾阳不足,阴寒偏盛,内寒生湿;或因气虚血弱,络阻血壅生热而迫液外泄等。临证论治当以泻肝火,清湿热,健脾胃,祛浊湿,温肾阳,逐寒湿,行气血,舒经络,滋肾阴,清相火等。

1、泻肝火,清湿热

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等,以致肝火或湿热 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汗出增多,阴囊潮湿臊臭,肤色红或伴瘙痒,伴口苦,尿黄而浊,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茵陈五苓散、龙胆泻肝汤、固真汤等。

案1:张某,男,43岁,2009年6月12日初诊,自诉近1月来,因饮酒量多,自觉阴囊潮湿瘙痒,有时汗出淋漓,很快就将内裤变潮,伴有性欲减退,阴茎萎软,小便短赤,舌边尖红,苔黄厚腻。 辨为肝经湿热。治宜泻肝火、清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合四妙丸加减。药用:龙胆草20克,黄芩15 克,山栀子15克,生地黄20克,泽泻15克,苍术10克,苡仁15克,柴胡10克,土茯苓30克,地 肤子20克。服上药7剂后,症状减轻,续服8剂,阴汗全消。嘱患者先行戒酒3个月,以后亦要控 制饮酒量。1年后回访。未再出现类似病症。

2、健脾胃,祛浊湿

久处湿地、湿邪循经流注阴部,或脾胃阳虚,湿浊内生,下注阴部,而见阴部潮湿,湿阻气机,损伤卫阳,故多伴肢冷、困倦嗜睡、小便清长,治宜温运化湿,方用六君子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

案2:陈某,男,44岁,20lO年3月2日诊。平素阴囊潮湿,近2个月加重,阴部汗出明显,汗味臊臭,股内侧、肛门黏滞不爽,困倦嗜睡,脘腹痞胀,口苦黏腻。形体丰盛,素嗜厚味,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辨为脾胃虚弱,湿浊壅滞,治宜健脾胃,祛浊湿,方用六君子汤加减,药用:白术、苍术、制半夏、陈皮、党参、柴胡、益智仁各10克,荷叶30克,黄柏、五味子各5克,土茯苓15克。加减服用20余剂,诸症皆消。

3、温肾阳,逐寒湿

《诸病源候论》说:“大虚劳损、肾气不足,故阴冷,汗液自泄。”“肾荣于阴器,肾气虚不能制津液,则汗湿。”恣情纵欲,房劳过度;或少年手淫太过,精气虚损,命门火衰,阴寒生湿;或大病久病, 肾气受损,肾失封藏固摄,津液外泄,症见阴囊湿冷,多伴遗精或性欲减退,腰膝冷痛,小便清长。治宜补肾益气,温阳逐湿,方用肾气丸、安肾丸等。

案3:范某,42岁,2009年1月13日诊。自诉近4个月来,阴部潮湿多汗,下腹及前阴发冷,小溲余沥不尽,膝部发凉。纳少便溏,身重肢倦。辨为脾肾阳虚,寒湿内阻,治宜温肾阳,逐寒湿,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药用:附子6克,熟地12克,山萸肉6克,肉桂3克,泽泻10克,山药15克,茯苓 12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牛膝6克,苡仁15克,蛇床子6克。3剂后症状改善,效不更方,再进3周,局部及全身症状皆除。

4、行气血,舒经络

《医林改错》云:“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跌打损伤阴部,或阴部病久入络,血行不畅,凝滞为 瘀,阴阳升降失调,津行受阻,局部渗出而为前阴汗出,阴部潮湿,肤色暗红,舌紫黯,脉迟涩。宜行气活血,方用沉香散、血府逐瘀汤等。

案4:陈某,男,49岁。诉近半年来,阴囊及左侧腹股沟处大量汗出,阴囊胀痛、隐痛,阴茎勃起时坠胀疼痛感会向会阴、腹股沟放射,性欲降低,性快感下降。检查见阴茎颜色紫暗,索静 脉曲张II度。舌暗红,苔薄白,脉濡细。辨为气滞血瘀,迫液外泄,治宜行气活血,舒经活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15克,桃仁15克,川芎10克,炮山甲6克,柴胡6克,桔梗3克,川牛膝 15克,车前子10克,乌药12克。7剂后,汗出症状减轻,加减服用20余荆,阴汗及阴囊坠胀感消失,随访未见复发。

5、滋肾阴,清相火

烦劳过度、心阴暗耗,或恣情纵欲,耗伤肾精,或热病及肾,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症见阴部潮湿臊臭,常伴五心烦热,梦遗,口干咽燥,舌红少 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益肾固液,方用知柏地黄汤、当归六黄汤、左归丸等。

案5:陈某,男,29岁,2009年4月19日诊,自诉近1年来,时断时续自感阴部发热,阴囊潮湿 瘙痒,伴有阳事易举,梦遗滑精,五心烦热,腰酸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辨为阴虚阳亢。虚火迫津 外出,治宜滋阴降火,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药用:当归10克,生地10克,熟地各15克,龟板15克 (先煎),黄柏10克,知母10克,黄芪15克,五味子15克,锻龙骨30克(先煎),锻牡蛎30克(先 煎),芡实10克,墨旱莲10克,浮小麦15克。服上方7剂后,稍感好转,守方再服14剂,症状消失。

阴汗之名出自《兰室秘藏 · 阴萎阴汗门》,经常为许多疾病如阳痿、早泄、前列腺炎等的伴随症 状,作为单独病症往往被忽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本症的诊治将逐步受到重视。阴汗属 西医局限性多汗症,病因尚不明,近年来,国际上对局限性多汗症的研究逐步深入。但主要集中在 手掌、腋窝和足底,对阴汗的报道较少,在药物治疗上主要为应用抗胆碱能药,但疗效欠佳且副作 用较多,不宜长期服用。在此方面。中医药显示了独特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嘱咐患者保持良好情 绪,戒绝烟酒,少吃辛辣厚味食物,保持个人卫生,用适当的外用洗剂浸洗局部,能明显增强疗效。

​阴汗
阴汗:阴汗证,男子阴囊、会阴,腹股沟等处潮湿,犹如汗出一般,经常粘腻、潮湿,俗称为湿裤裆,阴汗之为病,男子极为寻常之病。女子有带下,男子有阴汗,其理一也。
前阴会阴腹股沟处,多条经脉经过之部位,其中冲任脉,督脉,阳明,足三阴经均循过于此,因而这些经脉之湿气均可以循经下渗于此而发阴汗证。若湿邪夹杂脏腑之热,形成湿热之症;若脏腑本虚,湿邪搀和脏腑之寒,而形成寒湿之症,因而本病就其性质而言,多见于湿邪、湿热或寒湿为患。

一、脾湿热、寒湿下注
脾本病,内湿重,不能运行水湿,下注为患,若湿与热合,则形成湿热之证;若脾本寒,寒湿和合,则形成寒湿为患;若脾本虚,气不能固摄湿气,使湿气下淫,内衣常湿。
无论湿热,寒湿或纯湿,阴汗之出现均是标证,脾病乃其本尔。

若脾之湿热为患,但见身重,困倦,腹满,苔厚黄黏,脉濡数或缓滑,阴部汗出潮湿且有异味,夹杂污垢,甚或生疮,痒,粘染内衣,现肮脏之色,黄蛇汤主之
黄蛇汤:黄连12克、苍术12克、蛇米10克,茯苓20克,水煎,稍热饭前服下。
方解:黄连,味苦清热,燥湿;苍术扶脾燥湿,茯苓利水,蛇米,燥湿之佳品,治疗阴汗之专药,治阴汗之良品,其性质虽稍温热,但黄连清热,一寒一热,以清泻为主,其热可清,其湿可除。
案例:一男子,三十三岁,腹胀满,身重,脉缓滑,舌苔黄腻,舌质红,口中黏腻,胸满闷,阴部潮湿,面色黄赤色,小便色黄,诊为脾胃湿热,湿浊下渗,处方:
好川黄连15克,苍术15克,生地12克,蛇米10克,川朴10克,茯苓20克,姜半夏12克,三剂,水煎服
三剂而阴汗除,湿热证缓解,在以原方去蛇米生薏仁,治愈。
按:脾病多间杂胃病,脾胃之病不分家。又医患之间,患者为本,医家为标,疾病为本,所选方药为标,临床诊治均以患者实际病情为准,处方是死处方,而疾病是活疾病,因而任何所选处方均取其意也,面对患者均需依据患者实际而化裁加减

若脾之寒湿为患,但见身困重,小便淸长白色,苔白腻而湿滑,脉紧或弦迟,寒湿淫下,清湿袭下,潮湿漉漉,白蛇汤主之
白蛇汤:蛇米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淡干姜10克水煎,稍凉饭前服下,若寒甚者,加党参川附子。
方解:白术茯苓健脾除湿,蛇米燥湿利湿以除阴汗之标,干姜温脾之品,标本兼顾。
案例1:一男子45岁,腹胀满,稍有下坠感,不欲食,食之无味,便时溏时干,舌苔白厚,质淡,阴下潮湿,脉濡,四肢无力而重,喜热畏冷,诊为脾胃寒湿,湿气下注。
处方:炒白术15克,蛇米12克,川朴12克,干姜12克,茯苓20克,党参15克,姜半夏12克,三剂而阴汗除,腹满减,诸证缓解,后以六君子出入加减而愈。
案例2:一青年,食饮无味,舌苔厚腻而白色,昏蒙困倦,胸闷痰多,四肢无力,凉饮食不能入口,阴囊下经常潮湿漉漉,诊为脾胃寒湿,湿邪下渗所致。
处方:党参20克,炒白术15克,蛇米12克,姜半夏12克,茯苓20克,干姜10克,苍术10克,九节菖蒲10克,陈皮10克,三剂,水煎稍凉服。三剂二诸症大缓,后去苍术,蛇米,加当归、砂仁而愈。

若脾气亏虚,运化无权,脾湿下注,脉缓濡,苔腻,困倦身重,口中乏味,便时溏,腹时满,参蛇汤主之
参蛇汤:党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蛇米12克,车前子12克,砂仁7克,水煎,适口饭前服下。
方解:党参、白术合奏健脾胃之功,茯苓、车前子专以除湿利水兼补脾,蛇米除阴汗之湿,唯独砂仁一味,味辛理脾胃之气,斡旋中气,以畅脾升之气。
案例:一老年男子,饮食无味,可食可不食,脉缓弱,少苔舌质淡,稍有齿痕,腹不胀满,二便可,神形瘦弱,阴下常湿,诊为脾胃气虚,土不制水,湿气下渗
处方:党参30克,黄芪20克,蛇米10克,茯苓15克,车前子12克(布包),炒白术15克,砂仁7克(后下),水煎服。
五剂而阴汗除,脾气复,诸证大缓,饮食有加,再去掉蛇米、黄芪、车前子,加淮山药,炒扁豆以固脾胃,诸证悉退。
按:脾胃无论湿热或寒湿,阴汗见于腹股沟处更为严重,阴囊次之。

二、肝经湿热、寒湿下注
肝脉下合于前阴,循阴下行,肝木阳旺,又湿邪留滞本经,湿热和合,循脉下注阴部,但见下部潮湿有骚臭味,秽浊染衣,常骚臭熏鼻,甚或生溃烂成下疳疮,或痒甚;若肝木阴盛,阳气不足,又合和湿邪,形成肝经寒湿为患,下注于阴部,潮湿津津,有骚味。
此肝与肝经本有病,阴汗乃其标尔。

若肝经湿热,胁下灼热,小便浊灼,脉弦数而濡,苔黄腻,龙蛇汤主之
龙蛇汤:龙胆草12克,黄芩 10克,生白芍15克,茵陈15克,蛇米10克,柴胡10克,车前子15克,水煎,饭前稍热服下。
若生溃烂成疮者,参看以下阴囊湿疹治法。
外治法:蛇米30克,茵陈20克,黄柏15克,水煎,适温时洗之。
方解:龙胆草、黄芩苦寒清泻肝火,柴胡引以归肝,白芍生用以滋养柔肝,茵陈、车前子利水以除本经之湿,从小便排泄,蛇米以除阴汗。 此证有现成的龙胆泻肝汤加减亦可。
案例:一青年,面目赤色,身热,小便黄色,灼热,脉弦数有力,舌苔黄稍腻,两胁热,头晕,喜凉畏热,喜发脾气,失眠多梦,阴汗漉漉,一日不洗既有有骚臭味,诊为肝经湿热下注
处方:龙胆草15克,黄芩12克,生白芍15克,茵陈15克,蛇米10克,车前子20克,生地黄15克,竹叶12克,柴胡10克,三剂而症状大缓,阴汗除,去蛇米、竹叶,加生白术以除余疾。

若肝经阴盛,合湿邪形成肝经寒湿,胁下痞满,苔白腻,脉弦迟或紧,腹满坠下,时痛,筋骨屈伸不利,小便清利白色,茱蛇汤主之
茱蛇汤:吴茱萸10克(开水洗2次用),人参7克,蛇米12克,车前子15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五加皮10克,水煎,饭前稍凉服下
方解:吴茱萸温肝散寒燥湿,人参以振奋五脏阳气,车前子、泽泻利湿邪,蛇米、五加皮祛湿治阴囊湿邪,白术补益脾胃,以助除湿。
案例:一成年男子,阴汗重,脉弦紧,舌苔白腻,两胁下胀满,胸闷身重,喜热,头时眩,诊为肝经寒实证,湿寒下渗
处方:吴茱萸10克,炒白术12克,干姜10克,蛇米12克,人参7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车前子15克,五剂而阴汗除,诸证缓解,后去蛇米,加大茴,当归而愈。
按:肝经寒湿或湿热,阴囊常见严重,二腹股沟处次之。

三、肾经湿热、寒湿下流
肾脉循阴器而行,若肾阳亏虚,合湿邪下流,渗出于阴部,而为寒湿之阴汗证;肾阴不足,虚热合湿,形成阴虚湿热之阴汗证;若肾阴阳具亏,又夹杂湿邪,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一损具损,故肾阴阳具亏者之阴汗证,大多以阴寒出现者多。
此肾亏为本,阴汗乃其标。

若肾阴亏虚,虚热和合湿邪下犯,舌质红、苔白腻,脉细数而濡,小便涩滞灼热,五心夜热,心烦、腰酸、身重,黑蛇汤主之
黑蛇汤: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竹叶10克,蛇米10克,丹皮10克,车前子12克,水煎,饭前温服
方解:地黄、玄参以滋养肾阴,车前子以扫除湿邪,竹叶清热利小便除心烦,丹皮行血解血分郁热,蛇米以除阴汗之标,蛇米虽具温热之性,但在清凉咸寒之品中,其温热之性亦可以不显现,又因为有其温热,也可以约制它药滋阴之凉,寒温并用,以清凉为主,清热利湿合一,使其共奏凯歌。
案例1,一青年,阴汗多日,脉细数,傍晚时分足心发烧,舌根部苔腻,腹不满,小便尚可,腰酸困,久视之,但觉其神气倦怠,目中神气不足,知其年轻每有思女意淫之事,诊为阴亏湿气下渗
处方:生地黄15克,淮山药15克,玄参12克,丹皮10克,蛇米10克,车前子15克,焦杜仲12克,三剂诸证缓解,阴汗接除,后以左归丸嘱其长服。
案例2,一学生,阴汗久而重,每日数换内衣,一直内服金锁固精丸,无效,甚为苦恼,见其昼日昏倦,夜则清醒,腰酸困,舌红无苔稍见黑色薄膜,口干,脉细稍数,别无其他明显症状,诊为阴虚阴汗证
处方: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淮山药15克,蛇米10克,丹皮10克,焦杜仲15克,车前子10克,女贞子12克,陈皮7克,五剂而大效,后去掉车前子、蛇米,陈皮,加山茱萸,合欢花,夜交藤等随症加减,数十剂其睡眠也得以改善。
按:青年男子,生命旺盛,思女意淫之事又在所必然,导致阴亏肾气不固,又加之饮食无节制,内里停湿,肾气不固而湿邪下犯,因而青年男子阴汗症极多极多,在处方之余,并导之以意,惊之以语,以正其心,树立正念,以绝其根。

若肾阳不足,和合湿邪犯下,形成寒湿,阴部潮湿而凉,甚者睾丸阴囊冰凉,苔白而腻,脉微弱或弦紧,但欲寐,身清,畏冷喜热,便时溏,尿白色,面晦不洁,附蛇汤主之
附蛇汤:川附片12克,蛇米12克,泽泻12克,山茱萸12克,淮山药12克,桂枝7克,人参7克,茯苓12克,焦杜仲12克,水煎,饭前稍凉服下
方解:川附片温益肾阳,扶正以去其寒,蛇米、焦杜仲温肾除阴汗之标,又配合附片温肾,标本兼治,山茱萸淮山药滋肾养阴,泽泻茯苓以除湿邪,桂枝以扶助肾经气化,达到利水之功,少许人参以培养气之源。此方实为桂附地黄丸化裁而成。
案例:一老年男子,脉缓弱,舌苔薄白不水滑,舌质淡,腹不胀,饮食一般,腰不酸困,二便尚可,微独怕冷,下肢尤甚,阴汗重,自感下身之处汗出冰凉,冷及大腿内侧,前列腺检查稍微增大,但无遗尿现象,诊为阳亏,寒湿下渗
处方:人参7克,川附片12克,山茱萸12克,蛇米15克,淮山药15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熟地12克,桂枝7克,七剂而阴汗缓解,诸证减轻。
案例2,一老年男子,唯独畏冷,下肢尤甚,阴汗严重,长自感阴股不冰凉,潮湿异常,其他别无明显症状,脉微弱,神情淡漠,寡言,此乃大虚之证,又湿气下渗阴股部。
处方:红人参7克,炒白术10克,附子7克,山茱萸12克,川牛膝10克,蛇米12克,茯苓15克,巴戟天10克,小茴香7克,水煎饭前稍凉服下,并嘱咐其小剂多服,一日六七次,每次数口,缓缓图效。
按:老年男子多见此情况,且以寒湿多见,有些老年男子为前列腺疾病遗尿引起阴部潮湿者,另当别论。

四、肺气不足下陷,不能摄液
肺脉虽不循行前阴部位,但肺与膀胱别通,肺气虚弱或导致中气下陷,不能统摄水湿,水湿随下陷之气而下渗于阴部,可导致阴汗之证。
此肺气亏虚为本,水湿下渗成阴汗之证为标。

肺气亏虚,中气下陷,湿邪随之,下腹坠胀,气怯不足以息,阴部汗出,漉漉湿衣,舌质淡,脉弱,芪蛇汤主之
芪蛇汤:黄芪30克,蛇米10克,当归10克,柴胡7克,升麻7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车前子12克,生姜5片,水煎,饭前服
方解:补益升举下陷之气,蛇米以去阴汗之湿
案例:一成年男子,早年劳累辛苦,诊时但见羸廋,困倦不堪,少气不足以息,气怯气短,一句长话之间尚需稍停一下,言轻声微,神倦面白,小便频数,四肢无力,齿痕显著,舌苔白稍腻,舌质淡,饮食尚可,二便可,阴下潮湿久,微微畏冷,小腹不胀满,双寸口脉均显脉弱,诊为肺气亏虚,气血阴阳俱损,水湿下流
处方:黄芪10克,人参3克,升麻3克,柴胡3克,蛇米5克,当归5克,炒白术10克,车前子10克,生姜5片,此病虚证已久且年老,不可以开始予以大剂量,当先以小剂量缓缓与之,少量频服,待其认药之后,剂量逐渐加大,以求缓图,前后调理一月余诸症大减,后以甘温柔润之品叠进,使得以痊愈。

五、中土不足,湿邪渗下
中焦胃脉循行腹股沟部,阳土虚怯不能胜水,水湿淫下,聚于腹股沟部,发为阴汗。
中土不足,胃气虚怯,不能胜水,内则水湿漉漉,痰饮之邪停留,脉弦软舌白,面常见晦暗之色,腹股沟处常湿,此即内有痰饮,外见阴汗之证,苓蛇汤主之。
苓蛇汤:茯苓20克,炒苍术15克,川朴12克,干姜10克,蛇米12克,党参20克,水煎,饭前服
方解:内治痰饮,当以温药和之,党参苍术茯苓补建胃土且燥湿,干姜取温药和之之意,川朴理气,扶助苍术党参以温运中土,蛇米以去阴汗之标,成法有治疗痰饮之苓桂术甘汤也可以加减。
案例,一男子,胃气本虚,宿有停饮,腹内长咕咕有声,苔白腻而稍水滑,脉稍弦而濡,喜热饮食,畏冷,神形消廋,腹不胀满,面色晦暗,诊为痰饮阴汗证
处方:茯苓20克,炒苍术15克,姜半夏12克,苍术12克,蛇米12克,干姜10克,党参20克,草寇12克,川朴10克,七剂而诸证缓解,阴汗除,后继以六君子汤加减而愈。

六、绣球风、疳疮,既阴囊湿疹
阴汗症,单纯潮湿而皮肤黏膜完好,若阴汗之甚者,损及皮肤黏膜,尤其是湿与热之邪纠缠在一起,不仅汗出漉漉,且皮肤受损,较之阴汗更进一步,阴囊及腹股沟等部位生成皮损,疹点,小丘疹或小水泡,小痘痘或疹斑,基底潮红,甚或糜烂,液体渗出,瘙痒,有腥秽味,久久难愈,愈后留有痕迹,属湿热者多,柏蛇汤主之
柏蛇汤:黄柏15克,蛇米12克,薏米30克,茵陈15克,水煎,饭前服下。
方解:湿热为患,黄柏清泻下部热邪,薏米、茵陈利水祛湿,蛇米燥湿解毒。湿热为其本,破损、渗液、瘙痒、疹斑、疹点,丘疹等乃其标也,病本已疏解,标证不治自愈。

阴囊湿疹,湿气重,糜烂破损,渗出液多,瘙痒异常者,可用炉甘石散外敷之。
炉甘石散:炉甘石煅过,枯矾,生牡蛎各等分,共研细粉,先用蛇米、地肤子各20克,煎汤洗净皮肤,以炉甘石散外敷之。
方解:炉甘石,枯矾均具有收湿止痒作用,生牡蛎可以收敛皮损,蛇米、地肤子煎汤外洗,既可以祛湿,也可以消毒杀灭微生物感染。
此类小病不必一味停留在灭菌上,因为湿热之邪留聚才是根本,湿热之邪也为微生物繁衍提供了温床,若湿热之邪尽除,正气循行,微生物自然失去其存在的环境,因而不治而愈。

按:阴汗一证,有一脏一腑病而单发者,而更多见的是和脏腑之寒热虚实纠结在一起,而脾、胃、肾亏虚所致的更为常见,且虚证多于实证,寒证多于热证,年轻人湿热多见,老年人寒湿多见。
又因为阴囊处皮肤黏膜薄而邹缩,因而绣球风治愈后,每多留下累累斑痕,需久久才可以得以恢复。

七、小议蛇米
蛇米,既蛇床子,味苦、辛,微温,归肝、肾、脾经,《神农本草经》曰:“味苦平,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萎,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久服轻身,一名蛇米”。《大名本草》曰:“暖丈夫阳气,女人阴气,治腰胯酸痛,四肢顽痹,缩小便,去阴汗,湿癣,齿痛,赤白带下,小儿惊癫,扑损淤血,煎汤浴大风身痒”。此药依据历代著述,其性善于疏风除湿,燥湿杀虫,补阳益阴,专主下焦留湿,男子阴萎湿痒,女子阴肿痒痛,恶疮湿癣等证,这些症状均与湿邪有关,又肝、脾、肾三经之脉均循行阴部,因而此药对于下部湿邪甚为合拍,因而治疗阴汗,阴囊湿疹甚为有效。又因此药属性偏温,对于寒湿之邪,直接用之,以折其湿,而对于湿热之邪,似有不合之处,但又是祛除阴汗之良药,因而必与清凉、寒凉或咸寒之品合用,抑制其性,适当配合,寒热并用,以寒凉为主,整体处方凸显寒凉之性,无有不可,关键在临证配伍,宜审证权衡而用之。
另外此药内服,因为气味稍有恶劣之故,有个别人初次内服后有恶心感,不过很轻微,解决办法是:先喝下一小口,胃气适应后,在进两大口,待别无不适时,可以稍多量服下,因而临床使用,应当嘱咐患者,说明宜忌及可能会出现的反应。

范某某,32岁,工人,1997年5月12日初诊。

  患者诉:近半月来,因饮酒量多,自觉阴囊潮湿瘙痒,多汗,有时很快就可将内裤变潮,并出现黄染现象,伴有汗臭异味,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蕴积下焦。治宜:清热利湿为主。药用:龙胆草20克,黄芩15克,山栀子15克,生地黄20克,苦参15克,土茯苓30克,地肤子20克,大黄(后下)9克,白鲜皮1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5剂。

  服上药7剂后,症状减轻,续服完后8剂,阴汗全消。并嘱患者先行戒酒3个月,以后亦要控制饮酒量。回访4年,未再出现类似病症。

  【按语】 本案湿热蕴积下焦(与饮酒过量有关),症状明显,故选用了龙胆泻肝汤为主方,并加重清利湿热的药物,服药时间也延长到15天,使患者病症得到了治愈。饮酒是本症的原因之一,应先戒之。

  范某某,42岁,干部,1994年3月1日初诊。

  患者诉:近3个月来,出现阴部多汗,并觉阴部湿冷,纳少便溏,身重肢倦,舌苔白腻,脉沉细。证属:寒湿内阻。治宜:温化寒湿为主。药用:桂枝12克,苍术12克,白术12克,厚朴10克,陈皮9克,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藿香15克,佩兰15克,鹿衔草20克,蛇床子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先服3剂。

  服上方3剂后,症状稍有改善,来诊。效不更方,再进3周,后全身及局部症皆除,唯感便仍不成形。为彻底改善患者寒湿体质,将上药调整之后,再配成丸剂服用3月。回访10年,未再见便溏症状。

  【按语】 对于寒湿内阻的阴汗患者,除采用一般的利湿醒脾,芳香化湿的中药外,还可加用一些温阳利湿的中药,如鹿衔草、蛇床子之类,有时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对于寒湿内阻体质的人,除采用中药治疗外,还需要嘱其平时多注意腹部保暖,或平时多做一些腹部按摩保健。亦可行足三里穴艾灸保健,每天1次,每次20分钟左右。

  崔某,36岁,商人,1999年8月8日初诊。

  患者诉近半年来,出现阴囊及左侧腹股沟处大量汗出,并伴有精索、睾丸坠胀疼痛。检查发现左侧精索静脉曲张Ⅱ度。舌质紫暗,舌下及舌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紧而涩。证属:气滞血瘀,津液运行不畅。治宜:行气活血,舒经活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内服:当归15克,川芎10克,丹参30克,桃仁15克,红花9克,郁金12克,川牛膝15克,乌药12克,石榴皮12克,五倍子12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外用:滑石粉、五倍子、三七粉各20克,共研细末,于每日早、晚2次涂于阴部即可。

  以上方法用了5天后,阴汗症状基本消除。原方原法再用3周,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语】 该患者除内服药物治疗其瘀阻症状外,还直接用外用药来治疗其阴部出汗的症状,故而取效较快,这种内外兼治的方法,在其它证型中也可采用。

  邱某,40岁,教师, 1992年12月1日初诊。

  患者诉:近1年来,时断时续自感阴部发热,并伴有五心烦热,阳事易举,梦遗滑精,口干咽燥等证。证属:阴虚阳亢,虚火迫津外出所致。治宜:滋阴降火为主。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生、熟地各15克,龟板(先煎20分钟)15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黄连6克,黄芪15克,五味子15克,浮小麦15克,麻黄根15克。水煎服,共服7剂。

  服上方7剂后,稍感好转,守方再服7剂,其后症状基本消除。为巩固疗效,建议坚持至少服用知柏地黄丸半年以上。

  【按语】 对于阴虚阳亢者出现阴汗症状,只要在滋阴降火的基础上,加用敛汗药物,如浮小麦、麻黄根等,就能取得较好效果了。若只是一味滋阴降火,或只是一味敛汗,都不是最佳治疗方。

阴汗 男科

阴汗是指外生殖器及周围(包括大腿内侧近腹阴处)部位经常汗多,且汗味多臊臭的病证。

诊断要点

凡是男子阴部多汗,汗出臊臭,伴有阴囊湿冷,前阴萎弱,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胁肋胀痛,目赤,小便赤者,可诊断为阴汗。

辨证分析

阴汗因元阳不足,气化失司,温煦失职,寒湿内盛;或湿热之邪蕴郁肝经,流注下焦所引起。

辨证首先辨虚实。虚证肾阳虚型,伴有阴囊湿冷、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滑精、早泄等。实证肝经湿热型,伴有胁肋胀痛、口苦目赤、小便赤等。总的治法是温补肾阳,清热利湿,疏肝养血。

辨证论治

肾阳虚型

[证见] 阴部汗出,阴囊湿冷,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前阴萎弱,阳举不坚,滑精,早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润有齿痕,脉沉迟。

[治法] 温补肾阳,益气培元。

[方药]

1、主方:安肾丸(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肉桂6克(冲服),巴戟天15克,肉苁蓉10克,破故纸10克,白术12克,山药15克,川乌头9克,白蒺藜9克,桃仁10克。水煎两次分 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补肾强身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九转黄精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益气聪明汤加减(黄骏验方)

处方:黄芪20克,党参20克,升麻6克,甘草6克,柴胡6克,葛根15克,赤芍15克,黄柏15克,牡蛎15克,五味子3克。水煎服,药渣煎 水薰洗患处,每日1剂。

(2)补气升阳汤(董子强验方)

处方:黄芪30克,柴胡12克,炙甘草6克,乌药12克,升麻6克,红参6克(另炖),肉桂6克(冲服),生山药20克,枸杞子15克,当归15 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肝经湿热型

[证见] 阴汗出,阴囊潮湿,伴有臊臭,胁肋胀痛,口苦,目赤,阴茎萎软,小便赤。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清热利湿,疏肝养血。

[方药]

1、主方:清震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柴胡10克,升麻6克,黄芩12克,羌活9克,防风9克,苍术6克,麻黄根9克,藁本9克,泽泻10克,,猪苓15克,当归9克,红花6克,炙甘草6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当归芦荟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

取穴:气海、关元、中枢、肾俞、命门。手法:气海、关元、中枢用补法;关元可加灸以增温补;肾俞、命门补之或艾灸。适用于肾阳虚型阴冷。

三味阴汗汤治疗阴汗证

 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中医院张雷

阴汗是指外生殖器及周围(包括大腿内侧近腹阴处)部位经常汗多,且汗味多臊臭的病证。《张氏医通·汗》 :“阴汗,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 故治宜清热燥湿法。自拟基本方由三味阴汗汤,药物为黄柏15g、苍术15g、萆薢15g。而阴汗多责之于肝、肾。若五心烦热、阴囊、会阴灼热、脉细数之肾阴虚热,合用知柏地黄汤;若阴囊红肿热痒、口苦,脉数之肝胆湿热,合用龙胆泻肝汤;若肛门下坠、气短乏力、脉细弱之中气下陷,合用补中益气汤。此外,《杂病源流犀烛》卷七:“有阴囊 汗者,则为肾虚阳衰”不属本方治疗范围。

病案1:刘某,男,33岁,初诊日期 :2011 年12月13日。主诉:阴囊潮湿3年余。现病史:患者自述年青时每日饮酒,经常去风月场所,甚则通宵达旦。近3年阴囊潮湿,气味臊臭,某某医院,西医按炎症治疗治疗效果不明显,经介绍求诊于我。刻诊:阴囊潮湿,五心烦热、阴囊、会阴灼热、小便黄,舌质红苔薄,脉细数。辩证:肾阴虚热之阴汗。方药:萆薢15g、苍术15g、黄柏10g、知母10g、熟地20g、山药15g、山茱萸15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5g、白芍15g。每剂服2次。14剂后, 阴囊潮湿悉除。

按语:《医略六书》卷二十;“酒色过度,湿热下乘者则精血不藏,每多阴汗,宜滋肾凉肝。” 知柏地黄汤加白芍柔肝。

病案2:张某,男,27岁,初诊日期 :2012 年9月1日。主诉:阴汗阴痒3周余。现病史:患者阴汗阴痒,口苦胁痛,小便黄,尿热,舌质红苔黄,脉数。辩证:肝胆湿热之阴汗。方药:黄柏10g、苍术15g、萆薢15g、龙胆草10g、柴胡10g、黄芩15g、栀子10g、当归10g、生地15g、泽泻20g、苦参15g、车前子30g。每剂服2次。3剂后, 阴汗阴痒,口苦胁痛,小便黄,尿热均好转,龙胆泻肝丸善后1周,病愈。

病案3:田某,男,33岁,初诊日期 :2012 年5月11日。主诉:阴汗乏力3年余。现病史:患者阴囊潮湿,肛周多汗,肛门坠胀、气短乏力,纳呆消瘦,小便黄,胃下垂病史,舌质红苔薄,脉细弱。辩证:中气下陷夹湿热之阴汗。方药: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陈皮10g、当归10g、升麻10g、柴胡10g、黄柏10g、苍术15g、萆薢15g。每剂服2次。7剂后, 阴汗乏力,肛门坠胀均减轻。患者不愿服汤药,用补中益气丸合三妙丸,继续治疗3周,阴囊潮湿消失。

男人阴汗出水多,如此治疗可回春

患者男性,23岁。就诊时说自己阴囊汗出如水流漓,瘙痒不堪,经久不愈,浸淫两股内侧皮肤湿烂。小便短赤,心烦少寐,大便干。外用去湿止痒药膏药粉,疗效不佳。舌苔厚腻,脉沉弦有力,拟龙胆泻肝汤加减。

那么,什么是阴汗呢?阴汗是指外生殖器及周围(包括大腿内侧近腹阴处)部位经常汗多,且汗味多臊臭的病证。

阴汗的诊断要点凡是男子的阴部多汗,汗出臊臭,伴有阴囊湿冷,前阴萎弱,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胁肋胀痛,目赤,小便赤者,可诊断为阴汗。

【药方】

龙胆草4.5克,柴胡5克,炒山栀4.5克,黄柏4.5克,生苡米15克,白藓皮9克,木通4.5克,地肤子9克,泽泻4.5克,赤芍9克,蝉衣4.5克

连服五剂,汗已经停,皮肤也不痒了,但是之前湿烂地方没有痊愈,仍按上面的药方加木蝴蝶9克、生牡蛎9克,连服十剂痊愈。

【按语】

《医林绳墨·汗》:“阴汗者,谓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行走动劳,汗出腥秽。”有因肝经湿热所致者。

《张氏医通·汗》:“阴汗,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阴囊湿者,以炉甘石煅过扑之,密陀僧亦佳。”有因肝肾亏损,湿热下乘者。

《医略六书》卷二十:“酒色过度,湿热下乘者则精血不藏,每多阴汗,宜滋肾凉肝。”加黄柏、白芍。有因肾虚阳衰而阴囊多汗者。

《杂病源流犀烛》卷七:“有阴囊汗者,则为肾虚阳衰。”

中医认为肾主二阴,肝脉络阴器,肝肾湿热下注故作阴汗。阴汗浸淫湿痒,宜用龙胆泻肝汤清脏腑热,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外敷牡矾散。阴汗浸及两股,睾冷如冰,小便黄有臊臭味,宜用清震汤养心血,凋心气,清热豁痰。

阴囊潮湿 清肝火泻湿热

  金某,男,46岁,朝鲜族,2011年5月 7日初诊。

  其人形体健壮,性情急躁,有嗜酒之好。近期于国外打工归来,因家庭琐事,致使情志不遂,金某常借酒以解其忧,继而出现性欲减退,阴部汗出,汗出腥臊,阴囊潮湿,时作瘙痒。某医嘱其服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药后未收寸功。

  刻下口苦,咽干,纳呆,胸闷心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证属阴汗,乃肝经湿热下注所致。治宜泻肝胆之火,清下焦湿热。

  方予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10克,黄芩15克,栀子12克,泽泻15克,木通10克,车前子20克,当归15克,生地15克,柴胡15克,甘草10克,牛膝20克。5剂,每剂水煎早晚温服,嘱其调情志,禁辛辣之品。

  二诊:药进5剂,诸症均有明显缓解,舌苔转薄黄(中间苔尚厚腻),饮食已知味,然阴部汗出不减,脉弦数。继予上剂,药量略予增减,加藿香15克,羌活15克,防风15克。药进10剂,阴汗止,诸症若失,后以丸剂以善其后。

按:阴汗,系指阴囊及其周围部位经常汗出、潮湿不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为男科常见疾病,临床以肝经湿热者为多见。本案系以情志不遂,且又以酒解忧,致使肝郁化热,脾经聚湿,湿热互结,疏泄不畅,循经(肝经循阴器)流注下焦,而出现阴部汗出,阴囊潮湿,其味腥臊。其口苦,咽干,胸闷心烦,小便短赤,苔黄腻,脉弦数,皆为肝胆郁遏,肝经湿热下注之征。药用龙胆泻肝汤以泻肝胆之火,清下焦之热。牛膝者,苦降泻热,引药下行,与车前子相伍,以增其清利下焦,荡涤湿热之功;此剂妙在用藿香、防风、羌活三味,诸品皆为风药,风药可顺肝木之性,使之疏通畅达,以解郁清热,使火热之邪,为无源之泉;且风可胜湿,以增祛湿之效。《张氏医通》曾云:“阴汗,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龙胆泻肝汤加风药一二味,风能胜湿也。”此之谓也。诸药相伍,肝火得泻,湿热得清,药中肯綮,故有良效。

    妇科治带法治男子阴汗案例

【主诉】会阴及阴囊处潮湿多汗一月多,常浸湿内裤但无黄染,一天不更换则出现臭味。劳累后腰酸软,口干苦不思饮。小便时黄。无前列腺病患史。亦无畏寒肢冷及阳痿、遗精等症。舌红苔白腻偏厚。脉弦滑两尺兼虚。

【诊断】阴汗。证属肾虚而任带不固,肝经湿热下注。

【治法】补肾固任带,清热去湿。

【方药】易黄汤合二妙散加味:山药30g、芡实30g、黄柏15g、山茱萸15g、菟丝子15g、白果15g、泽泻30g、车前子10g、胆草10、茵陈15g、苡仁30g。3剂。

【嘱】近2周内停房事,忌酒及辛辣之物,少吃油腻。

【复诊】12月21日:述服上方3剂后,因外出停药,但阴汗明显减少,仅有轻微的湿润感,近几天有些乏力。舌苔薄白,脉略见弦滑,尺脉仍有虚象。

原方加黄芪、白术各15g。5剂。随访至今未见异常。

【评按】阴汗是男科小病,指男子外生殖器会阴部位经常汗多,且汗味多臊臭的病证。常因元阳不足,气化失司,温煦失职,寒湿内盛;或湿热之邪蕴郁肝经,流注下焦所引起。

【辨证】当首辨虚实。虚证主为肾阳虚型,证见阴部出汗,阴囊湿冷,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前阴萎弱,阳举不坚,滑精,早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润有齿痕,脉沉迟。实证主为肝经湿热型,证见阴汗出,阴囊潮湿,伴有臊臭,胁肋胀痛,口苦,目赤,阴茎萎软,小便赤。苔黄腻,脉弦数。

治疗上虚证用温补肾阳,益气培元法,方用右归饮、右归丸之类加减。实证用清热利湿,疏肝养血法,方用二妙散合龙胆泻肝汤,或三妙散合丹栀逍遥散之类加减,诸药之中泽泻是遏制阴汗的要药。临床上阴汗也有主因慢性前列腺炎所致者,在辨治前列腺炎时也可参照以上法则兼治阴汗。

以上是阴汗辨证论治的常规,但也有用之不效者。

【治疗心得】笔者在辨证论治上另开思路:思男子阴汗与女子带下相似,也与肾虚任带二脉不固有关,致使精津气化失司而下注为湿为阴汗,故在虚实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分别加用妇科补肾益任脉固带脉以止带下的治法方药,提高了疗效。如虚证用《女科切要》内补丸加减,异鹿茸为鹿角霜,加山药、芡实、泽泻等。实证则用《傅青主女科》易黄汤合二妙散加味,本案即是。方义不必赘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