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观察(78)| 银行整体业务模式的战略与转型
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下各类主体发展目标及市场定位被进一步明确,相互补位发展,覆盖不同层级、不同地域金融需求。截至2020年末多项监管政策出台,限制了区域银行、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主体脱离目标服务主体盲目扩张业务,引导大银行服务国家级战略布局,推动中小银行聚焦本地市场、深度下沉普惠客群。未来,各类主体将相互补位发展,业务发展方向将重点根据主责有针对性的服务经济实体。
银行业整体变动趋势
2020年以来监管部门共出台500余项金融政策,金融市场竞争新格局初显,银行业出现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回归主责主业;中小银行区域化深耕与整合;银行子公司加速成立;创新银行探索再度重启的新趋势。
金融领域新增诸多市场主体,外延型创新型银行进程重启,银行集团内部向各主体专业化转型。当前,已有24家银行理财子获批筹建,20家获批开业。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牌照随着拓扑银行、邮惠万家银行的批准设立而开闸,并预计更多家银行加速申请。众多银行在消费信贷市场部署新战略,通过控股或参股消费金融公司抢占市场;已存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则通过银行内部协同和全渠道策略应对市场新变化。此外,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中汇金科”,农银金科、太保金融科技、汇丰金融科技也相继成立,并预计众多不同类型银行提速布局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以谋求各类价值实现。
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化进程,同时,对资本充足、资产质量也提出来更急迫的要求,推动银行深度探索创新经营。面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危机、经济保持低利率的大环境,银行业净息差收窄,部分银行尚未做好盈利模式向投行、财富管理等轻资产业务偏移、业务模式快速向线上转移的充足准备,因此,银行业整体战略转型变革、创新银行探索之路任重道远,需进一步加快步伐。
对公金融:战略发展基石
面对全球化退潮、地缘经济加强,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成为一大挑战,而银行业也普遍关注到其中的机遇,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势头强劲。
一方面,银行通过重点培育产业链内潜力科创企业发展,从长远扶持产业加速发展。多数银行业打造“金融+孵化+产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目标从单纯提供资金融通支持向培养有潜力的科创企业发展上市转移。同时,在业务运营上,银行与生态伙伴共同打造并购贷款、并购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融资产品整合,对核心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联动批量服务全产业链下企业,探索出合作支持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
另一方面,银行业侧重对供应链上下游薄弱环节的经济实体扶持。在供应链以及资金链的深度融合下,金融服务与供应链场景天然衔接的优势下,银行业推进供应链金融、深挖下沉的中小微企业成为主流发展趋势。截至2020年末,全国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近50万亿元,同比增长14%以上;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3万亿元,同比增长30.9%,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8.1个百分点;其中大型银行增速达到54.8%,未来供应链金融仍具较大市场空间。考虑净息差收窄,一般对公业务盈利能力下降,银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多年持续下滑,集合资源拓展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将逐步成为对公发展的重点。
面对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经验薄弱、核心企业紧密度较弱、风控防控难度较高的痛点,银行通过强化线下地推能力、数字化赋能的方式推进业务转型。强科技赋能银行着力打造智能服务平台,以扩大客群数据链接范围、提升大数据整合分析水平,拓展丰富线上线下一站式综合服务,挖掘以战略客户为核心的生态客户群体,提高获客能力。通过打通优质平台场景、线上化嵌入财税等政务场景、产业链内企业交易结算等场景、银企直连等交易场景,打通更高效的营销渠道。同时,凭借向平台输入各类科技手段,一方面实现贷前审查提效,另一方面保证贷款风险可控。未来,数字化建设发展将给予银行深入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扩展对公业务的新机遇。
零售金融:重拾网点和风控能力
针对线上业务相关监管要求,零售业务发展模式回归理性,银行面临快速重塑网点和风控能力的挑战。未来,通过互联网平台放大销售端的做法受到限制,线下网点对展业的重要性快速提高,银行将逐渐注重线下网点精细化及自营能力的重塑。而以往单纯利用互联网风控代替商业银行风控的方式已不再可行,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风险识别、风险把控的能力。
控股或参股消费金融公司作为灵活发展下沉零售客群选择,与银行端消费金融业务互为补充,竞合发展。零售客群在信用水平及定价的敏感度上存在较大差异,相比银行客群更为下沉,这一主要特征决定了传统银行在拓宽消费金融业务上存在弱点。因此,多数传统银行联合场景方、数据方布局消费子公司,充分利用银行在资金支持方面的优势,其他股东在科技、数据、场景优势,以及能够以远高于银行信贷利率的定价能力补偿风险损失的优势,形成母子公司互为补位,漏斗式经营格局,为银行自身消费金融业务积累经验。
财富管理:战略地位快速上升
财富管理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民经济水平,从建立长效机制方面根本上促进内需扩大上发挥积极作用。
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可观,客群选择上,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将面向“大”客群。国民需求在政府出台资管新规,市场逐步开放,财富投资意识不断开放增强、保值增值成为主要目的的背景下,将迎来资产配置多元化;资产配置向金融资产倾斜;中高风险资产占比逐步上升三大趋势。而在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中现金或储蓄占比超过50%,普惠客群的潜在财富体量尚待深入挖掘,其价值不可小觑。未来,财富管理业务将快速从“富裕人群”的专业服务向普惠市场的“大”客群转移开放。
多数银行跨条线深入融合,实现“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循环价值链。主流银行将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业务与对公、零售客户链接,挖掘客户在财富、投资方向的潜在需求。银行数字化应用的加快,智能化应用场景有机串联,智能投顾服务及客户服务线上线下普及,大大降低银行服务普惠客群的业务成本。目前,全牌照商业银行普遍构建零售业务“资产端+负债端”双轮驱动业务模式,搭建零售信贷、理财、基金、保险销售等全产品线服务平台,打造开放金融生态场景,加速综合营销力度,实现综合金融能力输出。
养老型产品被多数大行作为业务战略布局重点,“固收+”成主推产品,大型银行把握时机发展私人银行,深挖客户价值。中国预计到“十四五”期末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50年老龄人口达到峰值。2020年末国务院常务会议已部署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银行业内个别养老业务布局完善的银行已将养老型产品作为重点业务布局领域,加快“健康养老圈”建设,推出存款、理财、基金、保险综合配套的养老保障产品体系,通过在线服务、投资监督强化等措施,推动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未来,随着国民对健康、养老、安全保障等需求增加,在政府积极的应对战略支持下,养老市场将迎来发展机遇。
自理财新规、资管新规出台后,面对银行客户风险厌恶型居多的特点,银行开始主动改变产品设计及推广思路,将“固收+”取代“保本”类产品,主推成为填补稳健投资空白的产品。同时,各家大行均把握市场机会,加大私行财富业务投入,深挖高净值客户价值,在场景布局、渠道建设、服务体验上不断推进线上化、智能化,针对个性化需求配套增值服务、私享数据、权益服务。
资产管理:转型路径选择出现明显分叉
银行向主动管理转型之路尚未结束,业务转型中不断出现新问题,资管业务模式及盈利模式将深化重塑。
资管新规发布后,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主要依托加大投研、信评相关人才培养;建立以大类资产配置为核心的投研体系;以数据平台建设赋能投资决策及资产配置能力;利用金融科技实现产品净值随时监控;与投资者及时沟通等主要方式实现主动管理模式,净值化转型取得重大进展,存量业务加速化解。区域中小银行主动管理能力有限,加之疫情对存量老业务的影响,业务转型推进艰难。数据显示,2020年末,存量老资产规范整改并实现净值化转型的中小银行机构比例不足30%,有73%的银行机构无法按期完成存量资产改造,超四成的机构不能按期完成改造的存量老资产占理财总资产的比例依然达20%以上。而多家银行称净值化转型取得较大进展,实际上主要是靠现金管理类过渡期衍生出的特殊产品来做大规模,距离真正的主动管理、净值型产品尚存在差距,同时,对现金管理类产品的监管要求也快速出台,对业务发展空间产品约束。面对转型,银行需要直面挑战,从底层加强投研能力,培养投资人才,加快科技应用,强化风险管理,主动向自主管理转变。
区域中小型银行产品研发、投资研究、系统建设及风控能力有限,倾向于投顾业务,以及成为理财子公司的代销渠道。银行资管业务的转型根本上依靠银行的资产配置、投资研究、渠道销售、业务协同、风险管理、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大部分中小银行并不具备在资管新规落地后开展资管业务的能力。因此,多数中小银行主要转型路径为发展委托外部机构优化投资策略、设计产品结构的投顾业务,或利用中小银行扎根区域内的明显网点优势,直接成为理财子公司的代销渠道。
数字化转型:
激活增长手段、注重体制机制革新是关键
数字化建设各银行均有一定布局,但发展至今,不同体量银行的数字化进程出现明显差距。
实力雄厚的大型银行进入数字化转型的白热化阶段后,数字化发展转向智慧化建设。对于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支撑建设较为完善,业务线上布局、数据治理等转型初级阶段工作已基本完成。此类大行数字化发展重点已向智能化转变:多数银行提出聚焦智能化生态系统、智能化平台、智慧渠道及运营的建设。技术层面上,对区块链、人工智能、分布式、云端化深入探索。同时,多个银行进一步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制定金融科技人才计划、创新基金等机制,快队伍建设,解决转型路径上数字化人才储备失衡的痛点。业务层面的实践上,各家银行加速推进开放银行进阶发展。多家银行建立统一对外的生态平台,着重通过生态开放,切入金融支付、人工智能、智慧停车、智慧医疗等生产经营、生活缴费新场景。近期,领先银行进一步提出开放银行发展新阶段 -- “全景银行”概念。旨在探索多元生态共同合作共赢模式,扩大场景间链接,引导客户在场景间快速迁移,实现数据相连、场景相连,支持新零售、大资管业态发展。
对于中小型银行,数字化基础建设是当务之急。在前期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中,中小银行已经与之存在差距。其当务之急是加强数字化的基础建设:明确数字化转型定位,需要尽可能“借道发展”,避免盲目跟随资本实力雄厚的大行进行全方位研发;需发挥组织“小而灵”的优势,强化组织改革,加快科技人才建设,明确总体发展目标;需要构建大数据能力,加强数据治理。数据治理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重点亦是难点,需要中小银行长期深耕,对内外部数据属性进行深度分析,充分实现数据的价值转化。
中小银行应利用区域优势,“实用”和“速赢”是弥补资金投入薄弱,转型起步较晚的关键。中小银行长期深耕区域当地,具有广泛的信息来源、快速的信息传递机制、更多的非标准化的软信息输入的优势。对于中小型银行的区域优势,可通过“精耕细作”、快速触达发挥其作用。在数字化转型的竞争中,或可能通过优先发力业务前端,以布局基层设备移动化、智能化,开发智能服务、以智能化手段赋能基层员工为先,快速作用于营销获客及渠道方面,以点带面的方式实现快速见效。
作者系德勤中国管理咨询合伙人
专栏主持人:王炜 银行数字化转型课题组负责人
专栏介绍:银行移动化、智能化、数据化在更高效地获客、活客、留客的同时,给客户带来更便捷的服务、更低廉的价格、更友好的体验。《数字化转型观察》栏目,分享数字化转型实践案例,分析衡量转型效果、探讨数字银行发展等。敬请分享精彩案例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