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丨15种海绵窦强化肿块的影像表现【影像学院J193】
原文:《Brain and Spine Imaging Patterns》
翻译:张隐笛 李善杰
海绵窦强化肿块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对比增强后呈明显强化,有时也可呈不均匀强化。由于鞍旁海绵状血管瘤通常与海绵窦紧贴,手术切除难,并可能引起大出血。
病例1
冠状位T1WI+C示左侧海绵窦区明显强化肿块,注意肿块延伸至左侧蝶鞍;T1WI呈等信号
病例2
冠状位T2WI示右侧鞍旁一混杂高信号肿块
病例3
冠状位T1WI+C示右侧鞍旁混杂强化肿块
海绵窦动脉瘤位于硬膜外,当此处动脉瘤破裂时,会产生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但因为它位于硬膜外,因此无蛛网膜下腔出血。
横断位T2WI示左侧海绵窦区一圆形病灶,中心高信号,周围低信号,横断位PDWI呈低信号,左侧颈动脉造影前后位观示左侧海绵窦区大的动脉瘤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或其硬膜分支的壁的自发性或创伤性破裂导致动脉血瞬间流入海绵窦。 眼上静脉迂曲扩张是CT或MRI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标志,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另一个征象是海绵窦的局部膨隆和扩大。
横断位T1WI示左侧海绵窦稍扩大,横断位T2WI示左侧海绵窦扩大并血管流空,横断位MRA示左侧海绵窦区扩张血管;横断位T2WI、T2WI及MRA示左侧眼上静脉扩张
大部分鞍区肿瘤为垂体腺瘤,非垂体来源的鞍区及鞍旁肿块少见。其中约10%的非垂体类鞍区肿瘤为起自颅底的软骨类肿瘤,脊索瘤较软骨肉瘤常见。软骨肉瘤是成软骨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骨的轴向部分,占颅底骨肿瘤的不到5%,其中约75%起自鞍旁。
横断位T1WI示右侧海绵窦区低信号肿块,横断位及冠状位T1WI+C示右侧海绵窦区混杂强化肿块
颅内皮样囊肿是罕见的病变。常见的发病部位包括第四脑室,鞍上,鞍旁,额下,以及面部区域。 由于含脂,在T1WI上其表现为局灶性不均匀高信号。
横断位T1WI示右侧海绵窦区混杂信号肿块累及右侧眼眶,其内见小的高信号区,提示脂肪,小的低信号区提示囊变;横断位T2WI示呈混杂信号,横断位T1WI+C示肿块内部分强化
这是一种由海绵窦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疼痛性眼肌麻痹。 它对类固醇治疗有反应。海绵窦可见异常信号和强化,海绵窦轻微扩大, 可以看到肉芽肿延伸至眼眶。
冠状位T1WI示左侧海绵窦内等信号肿块,冠状位T1WI+C示左侧海绵窦强化肿块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可累及海绵窦,此时应与海绵窦病变鉴别。
横断位及冠状位CT增强示左侧海绵窦区强化肿块,取代左侧颈内动脉
脑膜瘤可累及海绵窦区,在T1WI及T2WI上通常表现为等信号(相对于灰质),但下面列举的病例信号各异。
病例1
冠状位T1WI示左侧鞍旁、海绵窦区及鞍上等信号肿块,T2WI呈等信号。术后证明为两种不同病理成分的脑膜瘤,左侧鞍旁的为上皮型,鞍上的为血管瘤型。冠状位T1WI+C示肿瘤强化,并可见包绕左侧颈内动脉
病例2
冠状位T1WI示左侧海绵窦区等信号肿块,病灶包绕左侧颈内动脉管致其变窄;冠状位T1WI+C示左侧海绵窦区肿块灶明显强化
病例3
横断位T1WI示右侧海绵窦等信号肿块并累及右侧环池,横断位T2WI示呈混杂等信号;T1WI+C示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DWI示无明显弥散受限
转移性疾病累及海绵窦可由邻近肿瘤直接累及或通过血行播散所致,一些颅底肿瘤可经神经蔓延。
冠状位T1WI+C示蝶窦内强化肿块(小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累及垂体及左侧海绵窦,注意坏死肿块位于左侧咀嚼肌间隙及颅底
垂体瘤累及海绵窦不少见,垂体肿瘤通常不包绕颈内动脉而脑膜瘤累及海绵窦通常包绕颈内动脉致血管管腔变窄
冠状位T1WI示垂体瘤累及右侧海绵窦,冠状位T1WI+C示肿瘤强化,累及右侧海绵窦
结节病可累及海绵窦,同其它肉芽肿病变一样。神经系统结节病影像表现各种各样,无特异性。
病例1
病例2
冠状位T1WI+C示强化病变累及双侧海绵窦、鞍上区。此外,可见到弥漫性硬脑膜增厚。
鞍旁神经鞘瘤少见,通常起自第5对脑神经。颅内神经鞘瘤约占所有原发性颅脑肿瘤的8%-10%。颅内神经鞘瘤最常发生于桥小脑角区,与第8对脑神经有关。神经鞘瘤为良性、生长缓慢的有囊包绕肿瘤。三叉神经鞘瘤可表现为桥前窝、中颅窝或沟通中-后颅窝的病灶。
横断位T2WI及FLAIR示一高信号混杂肿块累及右侧中颅窝、右侧海绵窦及右侧桥小脑角池,横断位及冠状位T1WI+C示一强化分叶肿块伴其内多发囊变区
病例2
横断位T1WI示左侧海绵窦及鞍旁区低信号肿块,横断位T2WI示呈高信号,横断位、冠状位T1WI+C示左侧鞍旁区混杂强化肿块伴囊变
病例3
横断位T1WI示右侧海绵窦区等信号肿块并向后累及环池,T2WI呈等信号,T1WI+C示右侧鞍旁区强化肿块累及后颅窝
畸胎瘤起自多能细胞,可产生包括两种或以上胚层衍化的胚胎组织,包括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在生物学行为上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其常见于松果体区或骶尾区,鞍旁者少见,男性发病率稍高。在MRI上,畸胎瘤表现为混杂信号,因为肿块灶内存在软组织,脂肪及液性成分。
横断位T1WI示右侧鞍旁混杂等-低及小斑点状高信号,累及右侧海绵窦;横断位T2WI示右侧鞍旁一以高信号为主肿块,T1WI+C示呈不均匀强化
静脉窦血栓; 脊索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