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风格独特的唐诗,一共只有四句,却很少有人背下来
在边塞诗中,王之涣与王翰的《凉州词》可以说是其中颇具热度的两首作;理所当然,每当提到《凉州词》的时候,人们都会首先想到这两位诗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放与悲壮激人血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凉亦是让人感慨万千。
那么除“二王”的《凉州词》以外,还有一位诗人也留有《凉州词》,此人就是张籍。
张籍的《凉州词》虽然在知名度上不比王之涣与王翰的作品,但是它却写出了不一样的风格与不一样的韵味,从而很好地丰富了边塞诗的内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各位看官,不妨随诗巷一起来走近张籍,品读他笔下的《凉州词》。
凉州词三首(其一)
唐 ·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作者张籍是韩愈的弟子,韩愈主张诗歌要有“风骨”,所以他的作品大多都具阳刚之气;那么作为韩愈的弟子,张籍自然也得熏陶,从这首《凉州词》便可见一斑。
张籍生活在中晚唐时期,而此时的唐王朝已经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周边少数民族经常来犯,安西、凉州边境以及丝绸之路向西一段皆被吐蕃人所统治,面对这种境况,作者胸中忧愤难宣,便写下此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与一般边塞诗不同,张籍在开篇处择“暮雨”和“雁”两个物象来描写,不但让人读到了边塞特有的空旷,更感受到了一份别样的“柔美与沉郁”。但这种柔与江南的细腻柔和不一样,它带着沧桑、透着悲凉。
那么从写作手法来讲,作者是以“景起”的方式切题,直接将读者拉入边塞诗的意境中。没有了飞沙疾马的边塞,在无边暮雨的烘托下增添了一丝“湿润”感。
上一句写远景,接下来的承句则是写近景:芦笋初生欲渐齐;这一句出来,顿时为画面带来了不少的生机,作者通过芦笋让笔底萌生了恰到好处的绿意。承句与起句从空间、色彩方面都形成鲜明对比,它们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迷人的水墨画;若不看全诗,单就这句来讲,真如到了江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做好铺陈以后,作者的笔锋落到了“铃声”上来:无数铃声遥过碛;表面看,这一句仍然在对景色作描写,似乎与起承两句相保持“平行”,实则作者是在以景物向情感切入。悠悠丝绸之路上,一阵阵驼铃声随风飘来,这是整首诗中唯一的声音,也是最具边塞风情的写照,让诗中的大漠气息显得更加厚重而浓郁。
驼队代表着“商业”的兴盛,以前的驼队都是在为大唐经济做贡献,而此时的驼队呢?作者在合句中便做出了回答:应驮白练到安西。安西现在已被吐蕃侵占,所以驮队自然也就奔吐蕃去了。故而在听到驼铃,看到驼队的时候,作者自然想到了唐朝的兴衰;对目前残酷的现实,他内心的愤慨与忧郁有多深多重,想必每位读者都能体会得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回头看全诗,我们发现张籍将情感隐得很深,他始终没有去直接进行表达,而是通过景色的勾勒将情感悄然融入进去,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这首不同于其他边塞诗的作品,既将大漠的另一种美刻画出来,也将一位爱国诗人的情怀表达出来;构思新颖,手法得当,韵味耐品,这就是张籍的《凉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