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辨证施治的实施

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以至施行适方的治疗,此即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体系。以八纲分析病情,以六经明确病位病性,以方证相应实现证治机转,由于八纲分析贯穿辨六经、辨方证全过程,因此,也可以归纳为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治愈疾病,此即经方辨证施治的实施方法和步骤。

第一节 辨证依据症状反应

经方的理论,主要是根据症状反应总结的治病规律。中医治病,辨证而不辨病,故称这种治病的方法为辨证施治,亦称辨证论治。中医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这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的发展远在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既没有进步科学的依据,又没有精良器械的利用,故势不可能有如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的因素,以求诊断和治疗,而只能凭借人们的自然官能,于患病机体的症状反应上,探索治病的方法。

“于患病机体的症状反应上,探索治病的方法”,是统观《伤寒论》全部内容得出的结论,论中的伤寒、中风、温病等病证名,六经病名、方证名都是由症状反应而定。疾病的传变、预后等皆由症状反应而定。因此,经方临证辨证主要依据症状反应,与医经主要依据病因明显不同。这里要注意的是,症状反应是指患者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还包括舌诊、切诊、脉诊、腹诊等,亦包括病后出现的痰饮、水湿、瘀血、食积等致病因素,这在《伤寒论》中都有详细论述。

第二节 先辨六经

六经实质,即六经来自八纲,已如前述,临证中,当根据六经实质属性,辨明症状六经归属。(详见中篇各章)辨六经是辨证的第一步,须注意:

第一,辨六经非机械套用条文

六经实质既明,那么临证如何辨明六经?六经病篇,每篇开头都有“某某之为病”句,称为该病篇提纲,视作该经病最精要的概括,也是辨明该经病的依据。

有些医家以为提纲不完备,如太阳病之提纲不能概括太阳腑证,“胃家实”更与阳明病篇之胃家虚寒诸证格格不入,于是“纲不敷目”应运而生。其实,六经病实质是机体患病后六类证候反应,是八纲属性内容。《伤寒论》是辨证而非辨病,若言太阳病即指太阳经与膀胱腑感邪受病,即将其具体为某一种“病”,则大大局限和歪曲了六经病之真正内涵。还有“伤寒传足(六经)不传手(六经)”,或单言一脏一腑(如太阴脾脏和阳明胃腑),或兼言两脏两腑(如少阴心肾及少阳胆与三焦),则完全忽略了提纲证的存在,是夺仲景之辞,强加后人之意,意有不周,则罪仲景书“纲不敷目”。

同时也切不可将以“某某病”冠首的条文所述悉归之于某某病,不然太阳病独盛于太阴病数十倍,而少阳病也是少见,这显然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以之冠首,无非是初起为该病而继之则可能为兼证、变证,或特为鉴别而设,因此太阳病篇所讲实际上六经病都涉及到了,判别的关键就在于提纲证。

要之,临证辨证,必须要牢记六经提纲,依据提纲,记住的不只是提纲中所出现的症状,关键是提纲的八纲内涵属性。具体来说,即太阳病提纲概指,凡见在表的症状属阳实热者,简称为表阳证;少阴病提纲概指,凡见在表的症状属阴虚寒者,简称为表阴证;阳明病提纲概指,凡见在里的症状属阳热实者,简称为里阳证;太阴病提纲概指,凡见在里的症状属阴虚寒者,简称为里阴证;少阳病提纲概指,凡见在半表半里的症状属阳实热者,简称为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提纲概指,凡见在半表半里的症状属阴虚寒者,简称为半表半里阴证。

第二,表里相传和阴阳转变

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病常自表传入于里、或传入于半表半里、或自半表半里传入于里、或自表传入于半表半里而再传入于里,此即谓表里相传。病本是阳证,而后转变为阴证;或病本是阴证,而后转变为阳证,此即谓为阴阳转变。

要注意的是,传变与否,是依据症状反应,而不是依据经络脏腑理论推衍,非拘经络日数。如大论第4、5条所论即是,符合“随证治之”的原则。大学问家章太炎先生曾指出“《伤寒论》自王叔和编次,逮及两宋,未有异言。叔和之失,独在以《内经》一日一经之说强相附会,遂失仲景大义。”

第三,并病和合病

病当表里相传时,若前证未罢,而后证即作,有似前证并于后证一起而发病,因名之为并病,如太阳阳明并病、少阳阳明并病等均属之。若不因病传,于发病之始,则表、里、半表半里中的二者、或三者同时发病,即谓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等均属之。

第三节 继辨方证

辨六经可以明了病位、病性,则治疗大法可以确立,但若获得良效,则仍需进一步的细辨方证,使“病与方相应”。方证是八纲六经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对应。如太阳病治需发汗,但是发汗的方证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还有大青龙汤证等等。诸方证各有其相对固定的适应证,必须紧密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而适应整体的发汗药,即恰当的方证,方得取效。

同时,如前所述,经方的方证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方证之上以六经八纲辨证加以指导,使诸方证出入变化,自有法度可循,而不致杂乱失序,才能化繁为简,同时又如法化裁,方可执简驭繁,而能多多益善。我们必须意识到,经方医学之方药虽少,但证候类别的判定与适证治法的确定,是相对完备而系统的,若能于此心中有数,随证候之出入变化,或加减,或合方,自可取用不尽。这里的“证候类别与适证治法”主要是指六经的判定及其治则的确立。

立足仲景著作,发掘经方医学科学内涵,确立经方医学辨证施治的方法体系,不但使一本来源于临证的《伤寒杂病论》真正回归并指导临床实践,更是提升临床疗效,激发经方医学传承与发展鲜活生命力的最扎实有力的保障!

本文摘自《经方医学讲义》,作者冯世伦

你也可能感兴趣

  • 胡希恕和刘渡舟论六经八纲
  • 胡希恕治疗肝炎的经验
  • 胡希恕讲金匮:下利清谷,里寒外热
  • 胡希恕:妇科疾病证治
  • 听经方家胡希恕讲温病的两大收获
  • 胡希恕:十枣汤改良剂型治疗胸水、腹水
  • 胡希恕讲伤寒(119):火攻总结
  • 胡希恕讲伤寒(112):亡阳惊狂
  • 胡希恕讲伤寒(118):治疗神经官能症的对药
打赏赞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