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贯穿毛主席的一生

学党史中,学习毛主席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学习毛主席,就要学习老人家搞调查研究。

早年的毛泽东就是注重调查研究的。他曾经深入民间作调查,最典型的有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报告》作代表。没有看过文章的人,从题目当中就能闻出浓浓的调查味道。现在读前文,那“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的著名论断仍然震憾人心。我们现在往往把社会上的人们分成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人群,详细的划分不易。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是我们政府的目标。在脱贫攻坚战中,对低收入人群的划分倒是细致的。可是要在上世纪早期,由毛泽东一人作出当时阶级的划分,而且那样的详尽,该是非常地不易,其调查研究的辛苦难以想象。后面的报告,从大革命时期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得出正确结论,这是一般的革命者不容易做到的。

哲学著作是让很多人难以读下去的,毛主席的《实践论》可不晦涩,它是毛主席调查研究的理论升华,也是毛主席从事调查研究的理论指导。在抗日战争时候,他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对当时延安文艺界人士大规模调查的结晶。毛主席对于中国当时及后来甚至现在中国文艺的高屋建瓴般的论述,都是有历史意义的。

毛主席两次出国,都是去苏联。他在苏联的考察对于领导中国的工业化是有帮助的。他谈到访苏观感时说:“我们参观了苏联的一些地方,使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他们的建设历史,他们现在的工厂有很大的规模,我们看到这些工厂,好像小孩子看到了大人一样,因为我们的工业水平很低。”中国后来完成了工业化,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跟毛主席到苏联的考察有关系。如果不是囿于当时的情况,毛主席能够到欧美国家考察,是不是我们的发展路径有所不同呢?历史不能假设。

三年困难时期,60年代初,毛主席在全党号召调查研究,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不仅自己搞调查研究,还号召全党全国那些服务人民的人都去调查研究,以便作出符合实际的政策。现在,我们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下去,到基层,到农户家里,这是对毛主席调查研究的继承发扬。我们虽然有很多的渠道可以得知想要的情况,但是没有身临其境再准确和真实的了。有时候,前呼后拥的调查,老百姓碍于情面,不说实情,流于表象也难免。调查研究可不容易。

毛主席晚年到外地调研时,就受到不少的蒙蔽。人们报喜不报忧,向毛主席报告大丰收,会把别处收获的东西运到他老人家参观的地方充数。卧居书斋的日子里,靠听汇报调查,更是免不了偏颇。无论是怎样,调查研究始终是他老人家了解社会懂得百姓指导革命领导建设的重要办法。

迎接的日子里,学习毛主席搞调查研究,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益的。即使我们不去作决策,不去提建议,就是生活中不偏听偏信,正确对待生活中乱七八糟的信息,也是有意义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