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饮:痰饮,悬饮,支饮,溢饮。

所谓四饮,既痰饮,悬饮,支饮,溢饮。

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医宗金鉴〔注〕:

设问曰:夫饮,不止于留饮、伏饮也,而世谓饮有四者,何也?师曰:留饮、伏饮,言饮病新久深浅之理也,今世所谓四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言饮病之情状也。四饮亦不外乎留伏饮之理,但因其水流之处,特分之为四耳,由其状而命之名,故有四也。

痰饮者

水饮走肠间不泻,水精留膈间不输,得阳煎熬成痰,得阴凝聚为饮,凡所在处有声,故在上则喉中有漉漉之声,在下则肠间有沥沥之声,即今之遇秋冬则发,至春夏则止,久咳嗽痰喘病也。

悬饮者

饮后水流在胁下,不上不下,悬结不散,欬唾引痛,即今之胁下有水气,停饮胁痛病也。

溢饮者

饮后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壅塞经表,身体疼重,即今之风水水肿病也。

支饮者

饮后水停于胸,欬逆碍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水肿状,即今之停饮喘满,不得卧之病也。

〔集注〕:

赵良曰:水行走下,而高原之水入于川,川入于海,塞其川则洪水泛溢,而人之饮水,亦若是。

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今所饮之水,或因脾气而不上散,或因肺气而不下通,以致流溢,随处停积而为病也。

程林曰:《内经云》土郁之发,饮发于中,以其性流衍不常,治法亦有汗下、温利之异。

李彣曰:夫饮有四,而此独以痰饮名,总之水积阴或为饮,饮凝阳或为痰。则分而言之,饮有四;合而言之,总为痰饮而已。

尤怡曰:素盛今瘦,知其津液尽化痰饮,故不复外充形体,而反下走肠间也。饮水流溢者,水多气逆也,其流于胁下者,则为悬饮

;其归于四肢者,则为溢饮。悬者悬于一处,溢者溢于四旁。其偏结而上附心肺者,则为支饮。支饮者,如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附近于脏而不正中也。欬逆倚息不得卧者,上迫肺也。

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还记载了关于“四饮”在不同脏腑的致病特点以及治疗方药: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闰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

2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3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4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洗)

右八昧,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5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

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汤

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茯苓四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6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7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篇中)。

8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9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丸主之。

己椒苈黄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苈(熬)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10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11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12附方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文肺痈中)。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老,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细辛二两 干姜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开,日三。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右八昧,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0)

相关推荐

  •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笔记

    ​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20201104 (论一首 脉二十一条 方十八首)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每个人都有饮,饮会停在里面,.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 ...

  • 陈慎吾讲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172.饮之类别有四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173.四饮证辨 [原文]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 ...

  • JT叔叔慢慢教-221-痰饮VS悬饮VS溢饮VS支饮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痰饮VS悬饮VS溢饮VS支饮(桂林本14-26条) [14.26]问曰:饮病奈何?师曰:饮病有四,曰痰饮,曰悬饮,曰溢饮,曰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 ...

  • 中医四饮症

    所谓四饮,既痰饮,悬饮,支饮,溢饮. 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 ...

  • 中医四饮

    四饮?所属类别 :词条暂无分类四饮,中国古代医药方理论,既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有苓桂术甘汤方.甘遂半夏汤方.十枣汤方.大青龙汤方.小青龙汤方. ...

  • 饮证的四个类型的鉴别诊断与用药(痰饮、悬饮、溢饮、支饮鉴别)【乙】

    一.痰饮病的分类       按痰饮停积的部位来分 1.痰饮 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

  •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曾指出:"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 ...

  • 痰饮VS悬饮VS溢饮VS支饮(221)

    痰饮VS悬饮VS溢饮VS支饮(桂林本14-26条) [14.26]问曰:饮病奈何?师曰:饮病有四,曰痰饮,曰悬饮,曰溢饮,曰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痰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为悬饮: ...

  • 什么是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痰饮: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痰饮的总称.其中狭义的痰饮,则是指饮停胃肠之证,临床表现见心下坚满或痛,自利 ...

  •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鉴别

    一.痰饮病的分类 按痰饮停积的部位来分1.痰饮 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3.溢饮 身体 ...

  • 中医讲的痰饮!何为痰,又何为饮?

    痰饮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急则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为主,缓则求其本,治在肺.脾.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