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火候与入榫——太极拳技术更加精确、细腻、高效的关键
“松”是太极拳众多技术的基础,在松的应用中,存在着“过”与“不及”两种情况。一般人们在讲“过”与“不及”时,总是说“过”就是顶,即在接触点上与对手发生顶撞;“不及”是丢,即在接触点上与对手产生脱离。所以“无过不及”就是“不丢不顶”。这是因为在训练的初级、中级阶段中,一般练习者放松的能力还不够,连随的功夫还没练好,产生丢丢顶顶是常见的现象。到高级阶段后,虽然已经理解掌握了太极拳的原理与技术,但是由于对技术的时机掌握还欠火候,同时总想追求更高的境界,常常会造成在松的应用过程中“过”与“不及”。这里的“过”与“不及”主要是在时机上,“过”就是松的时间太长,松紧转换太慢,有僵滞处,造成时机延后;“不及”就是松的时间太短,松紧转换过快,不够圆润顺随,时机上没有达到最佳。
太极拳的所有技术背后都有这么一个松紧转换的问题,也可以说是阴阳转换问题。而转换的时机决定着实现技术的质量,老话管这叫“火候”,有老、嫩之分,老就是“过”,嫩就是“不及”,当火候正好时叫“入榫”。太极拳训练中特别强调这点,需要认真追求入榫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太极拳技术能够更加精确、细腻、高效的原因。
过去有些老师比较保守,教技术但是不传火候,就是不讲什么样的感觉是入榫,导致学生长时间没有进步,从此可知其重要性。由于实际情况千变万化,每次的感觉可能都不一样,而且是动态的瞬间即逝,故极难抓住。对此,既没有直接的传授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练习方法,唯需师生互动,在推手中寻求。通过肢体接触,每次当正确的火候出现时,老师必须实时地告诉学生马上去感受,如此反复,学生才能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渐体会到其中的规律,再经过老师的分析解释,上升到理性认识。当训练达到高级阶段以后,火候是训练中的一个难题,即使是老师毫无保留,也没有简易的方法,学生需要极认真地去感觉、体会。
作者拳照(左为赵泽仁,右为张云)
赵泽仁,自幼习武,技艺出众。1967年起从学于武学大师王培生(印诚)先生之开门大弟子骆舒焕老师,并被骆师推荐到王培生师爷家中深造,被王培生师爷视为再传弟子中的佼佼者。他遵循王培生所倡导的“真东西必须能当场试验”的原则,面对各种挑战从容应对,被美国、欧洲等多家武术团体聘为高级顾问。2016年和2019年,两次应邀赴美国讲学,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张云,少时习少林拳,后经师父骆舒焕先生推荐,至王培生师爷家中深造近30年。移居美国后,常年传授中国传统武术。1993年受王培生师爷委托,在美国成立“印诚功法研究会北美总会”。入选《中国当代武林名人志》。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