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梵高”“疯子公公”,画家沙耆的人生写满传奇

他,被人戏称为“疯子公公”;亦被人尊称为“中国梵高”。但无论是“疯子公公”还是“中国梵高”,都让人对他的人生经历充满好奇。

沙耆自画像

他是沙耆,中国一位传奇画家。

沙耆,1914年出生于浙江省鄞县沙村,原名引年,字吉留。

沙耆自画像

原来沙耆出生时并不叫沙耆,而叫引年。这又是一个故事。

沙耆有个堂兄,名为沙孟海。在沙孟海的父亲过世之后,沙孟海与四个弟弟均由沙耆父亲照看。

1929年,沙耆跟随父亲迁居杭州,其时沙孟海任职省政府,介绍沙耆进了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

等到1932年,沙耆与沙孟海的五弟沙季同一起就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时,沙耆因参加进步运动而被捕,家里人通过关系花钱才将他保了出来。

而后,沙家人还上演了一场“人间蒸发”的精彩大戏。

他们通过沙文汉、陈修文之手将沙耆的信件从日本转回国内,打造成沙耆已逃到日本的假象。

事实上,此时,沙耆正躲在沙孟海家中,为了掩人耳目,沙引年这个名字已经处于“注销”状态,而沙耆这个名字自此诞生。

这之后,沙耆去了南京跟随徐悲鸿学画画,提升画技。

通过徐悲鸿的介绍,沙耆自费前往比利时留学,并成为了比利时国立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巴斯天(A. Bastien)教授的入室弟子。

原本沙耆的留学时间为三年,但没想到一呆就呆了十年。

他的人生也因为留学比利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沙耆妻子

动荡的年代,沙耆家的家底也早已所剩无几;年轻的妻子为了贴补家用,被迫到上海教书,后来她又参加了新四军,便再也没有回到过沙村。

沙耆与家人在出国前留影

此外,流言四起。

人们都说他在外面出了名,发了大财;住着别墅,养着情人,很是得意。

他可能是有钱的。

比利时优秀美术金质奖章

1936年,他毕业,深得老师真传,素描、油画、雕塑作品均已非常精到,油画竟获“优秀美术金质奖章”,是历届中国留学生中的第一个。

1945年10月比利时La Petite Gallery 举办“沙耆个展”展览现场

1940年,26岁的沙耆风华正茂,在欧洲,他已展露头角,并能够与毕加索联袂参与阿特利亚蒙展览会。

仅仅两年后,他的《吹笛女》刚面世,就被比利时皇后伊丽莎白亲购收藏!

他当年的画作非常受欢迎,也卖得很好。他旅行至英国、德国时,可以卖出许多画。

但沉浸在艺术探索之中的他把赚来的钱都买了需要的东西。

残酷的现实是,仅靠卖画过不了好日子,当时有些画廊老板卖了画还不给他钱,后来甚至到双方需要打官司。

异乡人的他,又如何敌得过呢!

沙耆是孤独且清苦的。

1946年,穷困潦倒的沙耆终于决定,回到阔别十年的家乡。没有多余的行李,有的只是他的百余幅作品。

此时他的精神已出现障碍。

回到家乡,父亲已经逝世,妻子早已离去了,这病自然又加重了!

中年的沙耆蛰伏在家中的老房里,他在家中画满了裸女。有人说这裸女的原型便来自他的妻子。

他每天早晨起来洗漱好后的两件事,便是到村口去看报和等妻子。妻子始终没回来,沙耆还是坚持着在村口等待。

1950年妻子与他离婚,儿子随母亲去杭州上学时,他仍会清楚地叮咛儿子:“让你娘来啊!”

他也会在村中肆意涂鸦,画裸女、画山画水,也画花、画虎、画一切他看到的想到的。

他开始被人叫做“疯子公公”。

期间还有一位名叫余毅的人,来找沙耆学画。沙耆教他,而余毅也将沙耆当作亲人将他细心照料。

也多亏得余毅家人的照顾,沙耆才能静静地创作。

1983年,“沙耆画展”的开启,才让这位曾一度被传早已离世的画家,等到了被认可的一天。

吴作人给《沙耆画展》题签

九十年代,沙耆的作品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作品集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之大成。

进入新世纪,他画作的价值又再一次被提升,但于这位坎坷半生的老人而言已没有多大的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