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县驾游村

临城县驾游村隶属临城县赵庄乡,村落为典型的太行山居村庄,由驾游、范家庄、白云寺三个自然村组成,山场面积达11000亩,其中有耕地面积650多亩。村落形状呈带状不规则形。全村共有人口340户,计1033人,以岳姓为多,还有杨、张、王、李、赵等姓氏,均为汉族。

村子地处雄伟的太行山中段中部,依山傍水四面青山,村南的有万顷林海,北依连绵群山,西面为莲花池,亦称小天池,是因在海拔1000多米的东大梁上有两个千年古池,犹如“天池”,故名“小天池”。相传古代时池中碧水粼粼,莲花朵朵,古名“莲花池”。莲花池景观被专家誉为“太行山中段的一颗翡翠”,景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林地覆盖面积6.7万亩,原始次生林4万亩,有各种野生植物700多种,有野猪、狼、狐狸、獾、土豹、野鹿、松鼠、野兔等野生动物100余种,各种鸟类,如啄木鸟、山老灰儿、月山巧儿、喜鹊、乌鸦、猫头鹰、灰串、家巧儿、黄金翅、野鸡、老鹰、姑姑裤、山额雀、红嘴鹤近百种,盛夏时节这里的平均气温23℃左右,既有“江南绿林碧水之秀色,又具坝上气候之凉爽”,是人们森林探险、攀山狩猎、消夏避暑的理想之地。

村中的河流是泜河发源地之一。

一、村庄历史

驾游村历史悠久,文物工作者在此发现现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的文物,说明这个地方在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在些居住。

驾游村原名为挟扭村,村内有一座古寺院,寺院一侧有几户人家,因“(寺)其前则两涧缠绕迢递而环抱,”而名为挟扭寺,寺旁小村也因名为挟扭村。地方文献记载,挟扭寺始建于唐代。

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来到挟扭寺,看到一朵朵白云从寺中升起,于是把挟扭寺改为白云寺,又因皇帝的驾临村庄的名称改为驾游村。

驾游村自古是一个寺院与村庄相结合的山庄。由于处于太行山的深处,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与特色,因白云寺和莲花池而享誉周边。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临城邑分为十六社,驾游村属郝庄社辖。解放以后,驾游村属石家栏公社,后又划入赵庄乡。

2007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驾游村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村里随之办起了农家乐,引导乡村旅游发展,2009年,村委会牵头成立临城县驾游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二、建筑文物

驾游村依山临河而建,村内建筑间保持合理的尺度,进村地方有一座古石桥,当地村民称为圣驾桥。主街连接范家庄、驾游和白云寺三个自然村,村内的街巷连接每一座院落,在每座院落的之间并有巷道相隔,院落前均留有公共的活动空间。在村子的四向有通往农田或山场的道路。

院落集中分布在河流的北岸阳坡上,建筑前低后高,符合中国传统风水上说的“前低后高,子孙英豪”的说法。以范家庄、驾游村、白云寺为中心形成三组院落建筑,以冀南式四合院为主,房屋多以座北朝南为主,东南向开门,院落分为正房、厢房,当地称此为正偏结构,正房为主院厢房为偏院;主院偏院都是平房,但正房高于厢房,常建于高台上,轴线作五级台阶,无论是正房还是厢房均作灰渣顶。

民居有门楼为平檐式,上有砖雕和木雕,房屋上的窗户上有传统纹样窗棂,多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渔樵耕读、福禄寿禧、仁义礼智信等内容。一些民宅的屋内保持着传统的格局,有土坑、灶火等。

在魏家大院里,保留有传统的木雕门楼和窗棂。梁枋间有“大清”“宣统”“元年”木刻文字题记,在墙体还有“宣统元年已酉十月盖北上房,民国九年二月二十六日上梁盖东房,壬寅日。”建房碑刻题记。米家大院门楼下有当地政府于民国三十八年悬挂的“人民功臣”匾额。

白云寺古称白云禅院,建于唐代武德年间,宋、元、及明清都进行过重修,位于村子的西北,寺的南、西、北方有九个小山头环绕,俗称“九龙口”。

寺院为独立的建筑群体,在寺院的周围还有近三十座院落。寺院建筑依山而建,有石台阶40多级,整个寺院占地21528平方米,现存寺院北大殿、西大殿、东大殿各5间、东西阁楼各两间,中间开敞的公共空间,阁楼外有广场,寺现存围墙,南北宽30.6米,东西长30.4米,高4米,为石头砌成。寺院主要佛殿及配房墙体皆用石块砌成。

白云寺大殿的檐下有木枋、垂柱,两侧都有精美的木雕,木雕的内容有龙、松鼠和瑞草,其中以“松鼠葡萄”雕刻最好,在悬挂的藤枝上刻有晶莹欲滴的葡萄,两个松鼠跳跃其间,姿态十分生动。

寺院并建有塔院,有各种石塔100余座。原有很多碑刻,现保存较好的有5通。以元代的《鉴公和尚塔铭》碑最早,除此还有《诫勉延流》碑、《重建白云禅院》碑、《百世可知》碑、《重修碑志》碑。除白云寺外,还有张角庙、山神庙、牛王庙、土地庙、观音菩萨庙。在附近还有元宝庵遗址、老道庵遗址、张角起义古山寨旧址。在村内还保存有抗战时期的129师兵工厂、冀西专属、党校、指挥部、报社等机关旧址。

在村内还保存有家谱资料和一些相关文献,如李家家案、杨家家案。还有康熙年间(1662-1722)的驾游村善德堂行医使用的医书;以及1951年驾游村与沙河区联合《荒山治理合同》等。

寺院与村落周边,小河溪水潺潺,有很多高大而古老的树木,如柿子树、栗子树、柏树等,幽静的环境和神秘的传说故事为白云寺增添了许多神韵。

三、村落文化

驾游村保留着许多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有手工技艺类的剪纸、刺绣、荆编;有制造类的酿酒、豆腐、榨油;还有大量的传说文化、梆子丝弦等。

荆编,是指用荆条编制的器物。荆条为马鞭草科落叶灌木,生于太行山区的阳坡上,形成灌丛,资源极丰富,驾游的荆编,选择粗细匀称、取长枝的柔软易弯荆条,以穿编、平编、拧编、勒编等手法进行编织,编织出的器型有针线笸箩、簸箕、菜篮等,编织的器物种类较多,荆条排列整齐,朴实大方,经济而实用,是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器具之一。

在古人诗句中有“土酒融春兴,行歌放客怀。”在驾游村一些老人还会土酒的酿制,他们使用一些含有淀粉和糖类的原料,如玉米、甘薯、米糠、麸皮、橡子、果类等,用传统的发酵法来酿造不同口味的农家土酒。

村里的老人都有许多世代相传的故事,这些有神话,有历史、有风物等等种类,如白云禅院由来、驾游村传说、老虎与王哑巴烧木炭的故事、懒和尚的故事、黄牛与老虎、九龙山莲花池的传说等等,这些传说故事的讲述者绘声绘色,听者着迷陶醉其中而流连忘返。

村中的妇女心灵手巧,一些衣着的缝制还保持着传统的针线,绣鞋垫、忱头芯、作猫头鞋等等。驾游的千层底布鞋远近闻名,鞋底针脚细致,纳制线迹排列整齐,鞋帮挺实合脚。节日期间妇女们聚在街头、寺前,身穿各种衣服扭秧歌跳广场舞。

驾游村有跑黑驴乡艺,跑黑驴又称跑驴,是每年正月中的乡艺节目,在河北地区广泛流传,是汉族的民间舞蹈。跑驴用竹、纸、布扎成驴形,道具上下两截,下面用布围住。表演者以两人组成,女扮成农村少妇,把驴形道具系在腰间,上身做骑驴状,以腰为中心,左右晃身,下身小步运动,模拟驴的跑、颠、跳、踢、惊、犟等动作和神态。男以赶驴演员配合,以表现一对新婚夫妻在回娘家的路上,过沟、爬坡、驴惊等场面,其中有对话、说唱、舞蹈,剧情欢快并诙谐风趣,非常受广大村世的欢迎。

村里保留着偷面灯的风俗。每到正月十月晚上,驾游村的村民用蒸熟的黍子面捏成各种形状的灯盏(俗称粘面灯),插上灯捻,填上豆油或香油,点着后放在院子里的各个角落,村里的儿童成群结队到各家将熄的面灯“偷”去,据说“偷”的越多越好,待到第二天早上烤柏棂火时,烧着吃,可以祛病消灾,保佑一年健康。

在传统的娶媳妇婚礼中,驾游村的玩公婆十分有趣。结婚当天,人们给喜公公喜婆婆打花脸,所谓的打花脸就是用农家的灶火里的黑灰,给公公婆婆抹在脸上,使来庆贺的宾客和娘家人远远认出男方的家人,有时还拉上黑脸的公婆与现场的乐班一起跳舞娱乐。这个习俗不仅给婚礼带来喜庆和热闹,还以此来祝福新人一家合合美美。

四、历史记忆

在驾游村有许多文化记忆。有传说建于战国时期的古寨墙、峰火台,还有战国时期黄飞虎将军挫败至白云寺石梯沟的故事;汉代时曾在此驻军,出土别部司马印。

关于白云寺有很多的传说故事。如唐代尉迟敬德在此修建禅院的故事。北宋时期宋徽宗曾驾临莲花池的传说,至今村民把皇帝经过的石桥命名为圣驾桥。

元代时,天历元年(1328),白云禅寺住持鉴公和尚对白云禅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使这里的香火盛大,自元代在此遗留下塔院,建立各种石塔100余座。

抗战时期,这里是红色革命老区,驾游村人口不到400人,有150人参军作战,40多人牺牲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

1937年11月,冀西民训处派赵进扬来到临城成立了抗日人民政府,任临城县县长。据王庆生撰写的《赵进扬烈士传略》中记载:“到1938年初,县里的各种机构基本建全。光县大队就发展到一百多人,县政府机关各科及所属工作人员二百余人,同时在上围寺建立了一个缝衣厂,有十架缝纫机为前线赶制军衣。在驾游建立一个修造所,能修理枪械和制造炸药、手榴弹。”

在白云寺建立了129师兵工厂旧址,并发现了八路军当年曾经用过的钻床、铣床、旋床等加工机床和锤子、钢锯、钳子、夹子等一些常用的机械加工设备,这些设备至今已有70多年了,在当地老乡的保护下仍然保存完好,有的还可以使用。

当时,驻扎在该村的有冀西抗日指挥部、冀西专署、冀西党校、军训处、民训处、冀西报社、385旅9连、7连、骑兵营、临城县独立营、锄奸队等,朱德、刘伯承、邓小平、杨秀峰、高杨、杨克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此领导和指挥当地群众开展敌后抗日工作。

1937年10月,杨克冰同志被党组织派往冀西民训处工作,后参加冀西游击总队任四大队副指导员。1938年3月任冀西游击总队政训部副主任。1940年7月冀西游击总队改编为八路军129师第11旅,她任政治部副主任。同年随11旅参加百团大战,不顾当时身患疟疾,坚持为部队保障了弹药供应、战地后勤等工作。1941年5月至1945年9月赴延安参加中央党校学习和参加党的“七大”。 

在抗日战争期间,杨克冰同志一直战斗在太行山,参加过多种形式的对敌斗争,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在担任冀西游击队领导工作期间,她克服各种困难,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武装力量,抗击日寇侵略,有力地领导了游击队开展斗争,为创建冀西游击队,坚持冀西抗日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

革命老人贺孟山(1918-2006)驾游人。抗战时期,杨克冰等人在在临城建立根据地,当时贺孟山是白云寺的一个俗家弟子,成立抗日政府县大队时,贺孟山第一个报名参加,他的行动带动驾游村武林会和村内年轻人的参加,被杨克冰任命为民兵连长。凭着自己的英勇智慧从一个普通的农民,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战士。他化装成商人,到县城刺探敌人情报,带领民兵到冯村铁道上拆铁轨打造武器,跟随冀西游击队,参加过白云山、白鸽井、解放临城等战役。2010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电视纪录片《我的抗战》,专门讲述了抗战老兵贺孟山的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