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苑轶事 | 翰林杏坛闻见录(三)
一
《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碑质为沙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省曲靖县扬旗田村,并未引起时人重视,后来被一乡民用做压豆腐的石板。咸丰二年,曲靖知府邓尔恒发现豆腐上有字迹,大为惊异,急忙派人找到卖豆腐之人。将碑石运回府中,后置于城中武侯祠,现存于曲靖一中爨轩内爨碑亭。其书体风格朴茂古厚,大巧若拙,率真硬朗,气度高华。爨体书法艺术在广州应用最为广泛,且多为秦咢生所书。“招商银行”、“曲靖市商业银行”等招牌即是爨体。
二
李瑞清主张学书须追本求源,曾云:“学书必须习篆,不善篆则如学古文不通经学。”又云:“求篆于金,求隶于石。”
三
苏渊雷先生早年参加革命,在“四·一二”事变中首批被捕。在积极开展狱中斗争的同时,还努力研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自修英文,阅读了大量中西文书籍,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第一部学术专著《易学会通》。他常调侃说自己是从"陆军(监狱)大学"毕业的。被保释出狱后虽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1936年南京撤退,苏先生举家迁往重庆。在重庆北碚文化区创办钵水斋书肆,进行文物交流、图书出版,举办学术讲座,结纳中外名流。来往于钵水斋的不仅有沈钧儒、郭沫若、章士钊、钱穆、顾颉刚等国内名流,也有如李约瑟、高罗佩、马歇尔等外国特使。钵水斋就是抗战时期重庆的文化中心。
四
启功先生喜收藏古旧之砚,其师陈垣先生赠一紫端砚,紫檀盒装。砚底铭曰:“简靖堂。元白用功之砚。”因启功先生藏一古印,印文曰:“简靖堂”,故以为斋号。后又得一古砚,侧有前人铭曰:“一拳之石取其坚,一瓢之水取其净。”故又更斋号曰“坚净居”。
五
林散之一九七八年书有一草书联:“读破万卷,可医一俗。”此联并不工整,或许林老亦未当对联写,但说得在理。书法最忌俗,偏偏最难脱俗。医俗,唯有读书。
六
1987年3月8日,北京举办中日妇女书法交流展。当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设“中国当代女书法家作品选”专栏,刊登游寿先生与萧娴先生作品,沈鹏先生在前言中写道:“江南的萧娴与北国的游寿分别出自康有为、胡小石门下。萧娴与游寿历经坎坷,如今年届八旬以上,都宗法北碑,大气磅礴,人书俱老,当之无愧。”此后,“南萧北游”之说起。
七
邓散木十分勤奋,习字是每天雷打不动的必修课,一般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起床,磨一大砚池墨,写到吃早饭。九点钟后篆刻两小时,下午篆刻两小时,其余时间著述,晚饭后读书。1983年,在全国政协一届六次会议中,邓散木的夫人张建权提出要把邓散木先生的遗作和收藏捐献给国家。和张建权在同一小组的陈雷表示,黑龙江省愿意接收邓散木先生的遗作和收藏,并在哈尔滨为先生建立永久性纪念馆。同年11月,张建权老人将邓散木遗作近800件及书籍、碑帖等遗物全部捐赠给黑龙江省博物馆。出生于南方上海的邓散木所有书法与金石遗作,却陈列在北方哈尔滨的博物馆内,亦是奇缘。
八
我国毛笔有南北两派之说,南派以浙江湖州、江苏苏州为代表,其以羊毫风行于世;北派以山东莱州(今掖县)、北京为代表,其以北方特有狼毫横行纸上。冰城“同尚笔庄”于同尚先生祖上是清代御用笔工,于氏家族乃莱州毛笔集大成者。同尚先生曾亲手制作一支10公分高笔头的纯狼毫笔,是从上万只黄鼬的尾巴上选取的上好针毛,这些针毛前后共积攒将近15年,堪称狼毫笔中的绝版。于先生从事制笔四十余年,只做过仅此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