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不同社会角色的复合体

        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在他创作的喜剧《皆大欢喜》中写道:“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这是据我所知的对人的社会角色的最早描述。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反映人们在社会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社会性,才真正标志着人和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才是人的根本属性。人的社会角色或者说是社会身份是个体的人立足于人世间的显著标志之一。
        20世纪20—30年代,以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将“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米德使用“社会角色”这一概念旨在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存在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便于明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研究了儿童角色意识的形成,即从想象扮演某个角色(嬉戏阶段)发展为成熟地承担某个角色(群体游戏阶段)。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
        角色理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美国人类学家林顿。有人甚至认为角色理论是经由林顿创立的人类学而进入到社会学中来的。林顿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他还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林顿将社会结构置于个人行为之上,视社会结构为一个行为规范体系,个人接受和遵循这些规范。因而角色是由社会文化塑造的,角色表演是根据文化所规定的剧本进行的。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角色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道:“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是人的社会角色,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则是人更为原始的社会角色。一个男人,在家庭里是儿子、孙子、兄弟、丈夫、父亲、爷爷或外公……,在学校里是学生或者老师,在工作单位里是工程师(或者教师、医生、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到商店、理发店里是顾客,在汽车、火车上是乘客,在医院里是患者,……。一个女人同样也担负着多重社会角色:女儿、姐妹、妻子、母亲、教师、医生、工程师、顾客、乘客……。所以说,所有的人都是不同社会角色的复合体。
        一个人在不同的场景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必须遵循相应的行为准则。不同角色应当遵循的相应行为准则,学术上称之为“角色规范”。角色规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在个体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例如说,上课铃响了之后,如果一个教师走进课堂,他一般就要朝讲台方向走,因为那是他即将展开教学活动的起点。但如果这个老师去教师进修中心进修,他的角色变成了学生,他一般情况下进教室后就会往学生的座位上走。角色不同,行为要求就会不同。一个医生,上班时间必须竭诚为病人服务;但如果他自己生病了,他就得遵守同事或者同行的安排。只要个体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就永远不能摆脱角色规范的约束和调节。
         一个人同时担负不同的社会角色,有时候这些社会角色应当遵循的角色规范之间会存在矛盾和冲突,这种冲突叫做“角色冲突”。比如说,一个传染科女医生,当疫情爆发的时候,职业道德要求她应该服从医院方面的要求,救死扶伤,奋战在病房。但如果她丈夫或者孩子也感染了传染病,妻子或者母亲的角色就要求她守护在亲人身边。女医生担负的不同社会角色应遵循的角色规范之间就产生了冲突。她只能在两者之间二选一。当交通警察发现自己的亲人违反交通规则时,他的内心也一定是相当纠结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要求他尽责守法,亲情又要求他宽恕亲人。这样的特殊情况对任何人都是不小的考验。工作单位要求职工尽可能把精力放在工作上,甚至无底线地要求职工加班加点;而家庭又要求家人最大限度地照顾好家人(尤其是孩子、老人和病人),做好家务,这样的角色冲突比比皆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