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殖列传(一)
研读《史记》,品味“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史学和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老黄为您讲述精彩的《史记》故事。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精彩异常,是我们所熟知历史的根源。不读《货殖列传》,算不上读过《史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与民争利”是最下下策,其对老子“小国寡民”理想的批判,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请看《<史记>研读》第441章。
货殖列传(一)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到了近世肯定会堵塞百姓的耳目,实际上根本行不通。
太史公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从《诗经》《书经》中所记述的虞夏以来的情况看,人们就是让耳目享受声色之好,让嘴巴品尝各类肉味的鲜美,身安逸乐,都在心中夸耀谁更有能力享受这些荣耀。这种风气成为习俗已经太久了,现在就是让老子挨家挨户去说服动员,也不能打动人心。最好的办法是因势利导,其次是以利引导,再次是进行教诲,再次是制定法律制度约束,最差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崤山以西出产木材、竹子、谷子、野麻、旄牛尾、玉石;崤山以东多产鱼、盐、漆、丝、美女;江南则出产楠木、梓树、生姜、桂花、金、锡、铅、朱砂、犀牛、玳瑁、珠子、象牙兽皮;龙门和碣石山以北地区盛产马、牛、羊、毡裘、兽筋兽角;铜和铁则分布在周围千里远近的山中。以上就是各地物产的大致分布情况。
这些都是中国人民所喜好的,也是日常所用穿着、饮食、养生、送死之物。所以人们要让农民耕种取得食物,让工人进山采矿取得物资使用,让工匠加工产品成为器具,让商贾交易以便流通。这些难道还需要官府发布命令让人们去做吗?人们都任其能,竭其力,就能得到满足。所以低廉的物品能卖出高价,贵重的物品有时也会很不值钱,这就要求劝导人们各安其业,乐其事,就像水向下流淌,日夜也不停息,不用哪个人打招呼自己就会前来,所以不用要求,百姓自己也会去做。这难道不是符合大道的做法,和大自然的运行规律相适应的吗?
《周书》中说:“农民不耕种就会缺少粮食,工匠不做事就就会缺少器具,商贾不活动就会三宝断绝,虞人不开发就会财富匮乏。”财富匮乏会导致山林湖泽不能开发。这四个方面,就是百姓的衣食之源。源头广大就会富饶,源头弱小就会贫穷。上能富国,下能富家,贫富大道没有谁去抢夺,但善于使巧的人会财富有余,拙笨的人则财富不足。所以太公望受封到营丘,那里土地卤碱,人烟稀少,于是太公就引导百姓勤于女工,学习技巧,疏通鱼盐,结果百姓和物资全都涌入,钱财就像车辐一样聚集到齐地。齐国出产的冠带衣履流行天下,海岱之间的人们纷纷整理衣服前往朝拜。后来齐国衰落了,管子重新修治国家,设立管理财政的九个部门,齐桓公得以很快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也拥有三归台,位置虽然是陪臣,便其富裕程度却超过了诸侯国君,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齐威王和齐宣王时期。
所以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仪生于有而废于无。所以君子富裕了,就喜欢行其德;小人富裕了,就会随心所欲。潭深而鱼生,山深而兽往,人富就会有仁义。富裕者得势会后更能相得益彰,失势后宾客不会归附,只会闷闷不乐,这种情况在夷狄那儿更加明显。
俗话说:“千金之子,不死于市。”这话并不是空言。所以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就是那些千乘之王、万家之侯和百室之君,还天天在担心自己贫困,何况是那些在编户籍的普通百姓呢!
黄其军
作于2021年1月28日(古历庚子年十二月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