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在孝义话中可以读biә(一声),有“饱满,凸起,鼓起,肚胀”等意思。

1.俺二女子夜日在外头称咾二斤瓜籽,秕的多,饱的少,你说兀家买的时候就解不释瞅瞅儿?

2.你看这麦子多饱咧,都能当籽子啦。

3.天气热,给车子打气不可打的太饱咾。

4.我爱见这个儿饱肚肚的斗斗。

5.你看看儿你的钱儿包包饱成甚的咧,你再看看儿我的钱儿包包秕成甚的咧,你觉见合适?

6.不可再吃啦,看把肚吃的饱成甚的啦咧!撑坏你的咧!

○ 《说文解字》中,“饱”的解释为“博巧切,厌也。从食包声”。

○ 《康熙字典》中,“饱”的解释有“饱满也”,还有“食多也”。

○ 《汉语大字典》中,“饱”的解释有“吃足”;还有“满足;饱满”。

○ 《中华字海》中,“饱”的解释有“饱满▷谷粒儿很饱实”。

○ 《汉语大词典》中,“饱”的解释有“饱满。宋·苏轼《次韵沈长官》之三:'风来震泽帆初饱,雨入松江水渐肥。’《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尤辰作谢下船。清早顺风,拽起饱帆,不勾大半日就到了吴江。’”。

普通话的“ao”与孝义话的“iә”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1.烤红薯:xiә(一声)红薯

即“饱”是可能读biә(一声)的。

我的分析是,写作“饱”是对的,下列写法值得商榷。

1.《孝义俗语大观》中有“谷三千,麦四十,豌豆打块鳖圪节”,对“鳖圪节”的解释为“饱满的样子”。

2.《胜溪俗语》中有“逼圪忽忽”,解释为“物体鼓突的样子。﹝例﹞兀家布袋里逼圪忽忽地,装的甚咧”。

3.《俗语解颐》中有“逼生窝,瘪脚地”,解释有“谓抹锅台应当中间稍高,边上稍低一点儿,以便溢水流下;抹地面应当四边略高,中间略低一点儿,以免溢水流滞四边,浸泡家具”。

4.《汾州俗语》中有“打杈不打叶,打叶籽不憋(指葵花的田间管理)”。

5.《平遥方言简志》中有“逼”,解释为“鼓”。

6.《文水县志(1994年版)》中有“憋”,解释为“鼓凸,饱满”。

7.《阳曲方言研究》中有“愊”,解释为“肚胀”。

8.《保德方言研究》中有“愊”,解释为“吃得过饱的感觉:肚愊得”。

9.《上党地区方言研究(阳城卷)》中有“愊”,解释为“因吃的多而肚胀”。

10.《河东方言词语辑考》中有“今河东方言称食之过饱为'憋’,称胸中气满烦闷亦谓之'憋’。如说小孩'吃得肚子憋起来了’,或某人这几天有心事'心里憋得慌’等。这个'憋’字是个俗字,本字当为'愊’”。

11.《宁武方言志》中有“愊”,解释为“肚子鼓胀”。

12.《盂县方言词汇》中有“别肚肚儿”,解释为“鼓胀得要破裂的样子:黑豆泡得别肚肚儿的”。

○ 《说文解字》中,“愊”的解释为“芳逼切,诚志也。从心畐声”。

○ 《康熙字典》中,“愊”的解释有“郁结也”。

我的理解是,写作“肚子愊”等是不对的。

“饱厌厌(饱餍餍)”在孝义话中可以读biә(一声)niùniu,有“饱满,鼓鼓的”等意思。

1.肯定吃饱啦,你不看小鬼的肚吃的饱厌厌的?

例句1的第一个“饱”读bǎo。

“饱厌(饱餍)”在孝义话中可以读biә(一声)niū,也是“饱满,鼓鼓的”等意思。

1.这回毛的这落花生不赖,都是饱餍样的。

○《汉语大词典》中有“饱餍”,解释为“饱足。《孟子·离娄下》'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宋孙奭疏:'有冢间之祭者,良人乃就乞其余祭之酒肉,不饱餍,又顾视而求之于他人。’骆宾基《罪证》五:'他就是这样,如同饱餍的猛虎穿越森林一样穿越过去。’”。

○《康熙字典》中,“厌”的解释有“足也”,还有“满也”。

○《汉语大字典》中,“厌”的解释有“饱;满足”。

○《汉语大词典》中,“厌”的解释有“吃饱,饱足”。

○《康熙字典》中,“餍”的解释有“饱也,足也”。

○《汉语大字典》中,“餍”的解释有“饱”。

普通话的“y”与孝义话的“n”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

1.门牙:门niā

2.盖掩住:盖nǎ住

3.实严的:实nāo的

4.枯颜落色:枯niā落色

5.实严严的:实niāiniai的

6.水淹啦:水niāng啦

7.酽茶:niè茶

8.晴阳晌午:晴niā晌午

9.痒人子:niǎo人子

10.展仰仰的:展niěnie的

11.咬破:niǎo坡

12.药鼠儿药:nào鼠儿药

13.业余:niә(四声)余

14.居义村:居nì村

15.金银财宝:金nīng财宝

16.生硬:生nìng

17.硬人子:nià人子

普通话的“an”与孝义话的“iu”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

1.睾丸丸:睾liūliu

2.玩玩耍耍:yōuyou耍耍

3.红殷儿血:红liūr血

4.蝉蝉儿:蝉liùr

即“厌”是可能读niù,niū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