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不同引事端
俗话说:“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显而易见,这也就是说,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风俗,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规矩,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方言。离开本地区到另一个地区说话、办事不一定吃得开,行得通、打得响,甚至会引发出一些尴尬的场景。今儿,闲来无事,就给大伙说一下我亲身经历过的地方方言不同引发的几件尴尬事。
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侯,我们班上体育课。代体育课的老师我们只知道他姓窦,因为我们年龄小,谁也没问过他叫什么名字。窦老师二十浪当岁,高高的个儿,大眼睛,长得也算帅气。当我们班三十多个同学围成了一个大圆圈时,窦老师走到圆圈中间,发口令道:“同学们都'咕叽’下!”直至今日,我也不知道这个“咕叽” 是哪两个字?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都瞪着大眼睛互相瞅望着,谁也不懂得是什么意思,便站在原处一动不动。窦老师加重语气又重复了一下:咕叽下!同学们因为听不懂老师说得“咕叽” 到底是啥意思,所以仍呆呆的站在那里不动。老师一看同学们不听他的口令,气得脸色通红,显得异常尴尬。这时,有个泼辣的女生李文兰大着胆子来到窦老师跟前,非常气愤地说:“你当的什么老师,你怎么骂我们?什么是'咕叽’ ,这么难听!”窦老师一听,才突然省悟。便不好意思地向全班同学解释说:“噢,原来你们这里不懂得什么叫’咕叽’呀!’咕叽’ 就是’蹲下’的意思,同学们明白了吧!”我们只知道窦老师是坡西人,(我们对微山湖以西的人,统称为坡西人。)究竟是江苏省的丰县,还是沛县至今未知!通过老师的再三解释,一个地方方言引起的误会便解开了。至此,同学们高兴,老师开心,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热热闹闹地玩起了“老鹰捉小鸡” 的体育课游戏!
前几年,久居胶东蓬莱的族兄老五回老家省亲,我们村里同族的近人都高兴地邀他来家做客。一次,在他哥哥老四家宴会,村里一把手,也是老五的近门兄弟也参加了这次邀请会。由于长时间的未曾谋面,彼此之间,非常想念。席间,杯觥交错,无话不谈,高兴异常,感慨万千。不知是因为饮酒过多,还是地方方言的异样,那老五手端酒杯对着村里一把手兄弟说:“咱兄弟俩多年不见,都非常思念,为了咱们的友谊,咱干了这杯吧!如果你不干了这杯,我告诉你,那就是你看不起在外多年的老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本来兴致很高,一把手兄弟一听,“我告诉你”这句话,觉得很没面子,认为有“告诫”、“责备”他的意思,顿时脸色一变,生起气来。便气愤地说道:“你那说得什么话,这么欺人,你告诉谁?”于是,酒场的热闹气氛立马冷淡了下来。我们在座的人为了解除尴尬,都一一为他们说好话圆场。后来,还是常去蓬莱的他老四解开了这个尴尬局面。老四说:“在咱们这里对你说个事,叫'我给你说’ ,或者'我对你说’ ,可在蓬莱'对你说’的方言,就是'告诉你’ ,并没有告诫、责备之意!”那老五听了高兴地点头称是。经过老四这么一解释,一把手兄弟脸色才由阴转晴,酒场的气氛又开始活跃了起来!
以上所叙两件事例都是地方方言不同引起的不悦场景,下面的《叫唤嘛》却是当地有意辱骂、挖苦人的脏话。
说来话长,那还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喜欢“舞文弄墨”的我经常去当地邮局邮寄稿件。那时,邮局不大,工作人员少,正吃中午饭,一个服务员可能回家吃饭去了,另一个女服务员也在北门的院子的小桌上吃着饭。只见一个五十多岁农民打扮的老汉走到柜台前,向里喊了声:我邮寄东西!不知是那女服务员没听到,还是装着没听见,没有回音。隔了好长时间,那老汉实在憋不住了,又喊了声邮东西!这时,那女服务员不耐烦了,把手中的筷子一丢走了出来,并气极败坏地说:“你叫唤嘛?”那好汉一听,非常气愤,脸憋得通红,回言道:“谁叫唤嘛,又不是牲畜,你才叫唤嘛来!”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后来,人越来越多,那老汉把前因后果给大家一说,大伙听了,都说那女服务员做得不对。在众目睽睽下,那女服务员只好向那老汉赔礼认错,这才算到此结束!
这正是:
方言不同引发事端,说话注意让人体谅。
时间一长总能理解,解除误会心里敞亮。
个人简历:
秦家安,常用笔名秦泰。号文山闲人。1946年10月出生,山东省滕州市人。大专文化,中学退休教师。在执教期间,喜欢”舞文弄墨”,常有小稿见诸各级报刊。2003年内退后,又重操旧业,笔耕不辍,投入社会活动,书写自己感悟。先后出版了《笔乐》、《贤趣》,又重新再版了《博览》之小册子。2016年五月,又出版了一本《情系晚霞》一书。决心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本平台已采用,点击下面文字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