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处挡墙设置合理性探讨
挡墙广泛应用于坡体的土压力或下滑力的支挡平衡工程中,它所承担的抗力与所支挡坡体的岩土体性质、坡体结构、地形地貌、地下水、地震等因素密切相关。每处挡墙工程的抗力均应依据具体工点的地质条件进行针对性的建立合理的地质模型与计算模型,而不应忽略坡体的地质条件进行”一刀切“式的设置。下面是工程实践中常见两类挡墙设置欠合理典型:1、无论坡体稳定与否,均在路堑边坡下部设置一定规模的挡墙工程,这是欠合理的。因为挡墙是应用于不满足稳定条件下的工程补偿,对于稳定坡体就不应该设置挡墙工程(当然有特殊要求的除外)。如下图所示的坡度脚挡墙设置于中风化、产状近水平的砂泥岩地层中,由于边坡开挖高度较小,坡率较缓,故采用挖除“天然稳定基岩”而代之以“人造基岩-圬工挡墙”,实是一件不该发生的事,其实只要设置喷混植生绿化工程进行坡面防护即可。但这种现象在很多公路建设工程中大量存在,造成了极大的工程浪费。2、挡墙土压力均按“半无限体”的地质模型进行计算,这是欠合理的。因为挡墙计算模型应依据坡体所在地质模型合理选择,而不应统一定性为“半无限体”的地质模型。也就是说,有些挡墙所支挡的墙后土压力或下滑力,由于一段范围外的坡体处于稳定状态,故计算土压力或下滑力应按挡墙与稳定坡体之间的岩土体建立“有限范围"的地质模型和计算模型,否则将可能出现挡墙工程规模设置出现较大偏差。如下图所示道路加宽设置的路中墙,在原路使用多年稳定性良好,且路床以下约2~3m部位就为产状近水平的稳定基岩基础上,设置的路中墙截面规模浩大,明显不符合墙后土压力产生的地质模型,而采用了半无限体模型进行计算,直接导致挡墙工程规模甚至大于墙后填方规模的情况出现,即支挡工程的圬工墙体甚至大于被支挡的填方工程,这实是一件不应该发生的事。
图2 既有公路加宽设置大体圬工挡墙工程
这类挡墙土压力均按“半无限体”的地质模型计算,很可能人为造成大量的工程浪费。如某高山峡谷区既有公路加宽,在长达近7km的范围内,由于技术人员没有考虑既有公路是稳定的这一实际情况,而将加宽的支挡挡墙均按“半无限体”地质模型进行计算,人为造成挡墙后部所支挡的坡度体拟定破裂面伸入既有公路范围过大,直接造成土压力人为加大而设置大体积圬工挡墙进行支挡,导致工程规模急剧上升。后笔者依据“有限范围”的土压力计算模型进行了优化,直接降低了约50%的挡墙后部土压力,合计降低约0.8亿元的工程造价。根据多年来挡墙应用效果来看,挡墙的稳定性良好,显示所建立的优化计算模型是合理的,可行的。其实不合理挡墙设置有多种多样,笔者今天只举了两例,与大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