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文】我的语文是物理老师教的!哈...

按:十几年前,我写的这篇文章虽然又臭又长,但是今天翻出来再读一遍,仍然不觉得过时。我就奇了怪了,那时候,我哪儿来的那股劲儿,居然能写出这种干巴巴的文章!

浅谈职校语文的“合力”教学

职业学校一度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厌学语文,教师感到语文难教。究其原因,师生中存在着各自的偏见。

从教师的角度讲,关键是一个语文教学观问题。由于语文教师自己是在普通教育环境里成长的,学生时代浸润在普通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的熔炉里,因此,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上,习惯于为传统的普通教育观所左右。从深层次讲,几千年封建教育将语文作为“国学”地位,而现实中语文在职业中学作为“国学”的地位已经受到挑战和冲击,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繁杂的现代科学,因而,语文教师显得难以适从。

从学生角度讲,一方面,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较少感受成功,反而受到过多的责备,因此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厌弃心理。另一方面,他们进入职业中学后,对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怀有新鲜感,加上一种急需学会技术便于将来从事工作的迫切心情,错误地认为语文学科既不必应对高考,又与将来求职、专业工作关系似乎不大等等,这些错误认识,使大部分学生放松甚至放弃了语文学习。

面对语文教学现状,笔者以为首先必须树立语文教学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整合,实现语文学科的“合力”教学,使职校语文教学走上符合社会和学生需求的效益之路。

物理学认为如果几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它们对物体运动产生的效果与另一个力单独对物体运动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是它们的“合力”。物体在向前运动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力,要前进就必须有力量的源泉。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每一次提高每一步前进每一个阶段性的发展无不与各种力量的相互配合密切相连。

根据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大语文合力教学。

一、语文教学的原动力:突破传统教学观,树立开放、多元的大语文观

传统观念下的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途径和评价机制等,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今天,人们无论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领域,已处在一个快速多变的信息时代,其特点:人们必须不断收集、处理来自生活和生产需要的各类信息,而各种信息的载体(媒介)就是语言,它包括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以及今天的计算机语言,因此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和学生的需要的,我们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树立接触社会生活更近的大语文教学观。

所谓大语文教学观就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目标下,将人们使用的社会学、艺术学、自然科学的信息和相互交际中的有关语言文字纳入语文教学范畴,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等等信息和现象与语文课本教学相融洽的语文教学视野。在具体实施中,应实行三个结合。

1.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教育的社会功能就在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健全的公民,要成为健全的现代公民,就必须掌握好语文这一门工具,他认为:“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有的生活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上的缺陷;吃亏的不只是个人,同时也影响到社会。”职校语文教学不能离开这一社会职能,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大语文的教学观应当将语文学习与学习知识技能、关注世界、解读生活的方法和习惯结合起来,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在锻炼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更成为各类信息的储存、分析、运用过程,成为终身受益的语言能力和生存能力。比如笔者在教学小说单元的两篇小说《警察与小偷》和《窗》时,就指导学生把小说自编自导自演成课本剧。“编导们”对台词字斟句酌,主要“演员”还在课余去学校附近的派出所和医院去,以做义工的形式“体验生活”。因为有研究,有积累,有生活,所以两个课本剧演下来,他们对原著的理解对人物的把握对剧情的演绎甚至超出了预期的效果。

2.语文教学与专业内容相结合。

语文学科不可能与专业课程割裂开来,语文教学内容必须与专业教学内容相互通融,相互促进。 在现行的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涉及到专业知识,以高教版中等职校语文(基础版)为例,《洛阳诗韵》、《清明上河图》融入了建筑、美术的内容,《雨中登泰山》、《长城远眺》包含了旅游的知识,《廉颇蔺相如列传》和《邹忌讽齐王纳谏》蕴藏着公关的玄机,《威尼斯商人》有财经算学的思想,冯骥才的《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梁思成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更是综合了多种专业的精华。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恰到好处地引入专业知识,或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去理解课文内容,将会使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3.语文学科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

语文教育观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配合。使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中更好的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做到相互渗透。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正逢学校新开设了flash动画制作课。我布置了一个特别的家庭作业:请凭着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flash动画制作一幅苏子赤壁怀古图。flash动画制作课一下成了大热门,计算机老师、音乐老师、美术老师、普通话老师成了学生的编外语文老师。学生作业交上来了,这些作品无论从色彩、构图,还是从技巧来看,都能看出他们对课文的独到见解。流动的画面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在激越的音乐和富有感情的朗诵声中,但见峨冠美髯宽袍大袖的东坡居士仰天长啸,无不栩栩如生。这种学科之间的整合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活力,学生从中得到启迪,萌发灵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文素质。

二、语文教学的拉力:用好教材,建立以社会积累为内容的效益途径

毋庸置疑,语文教材具有经典、严整的特点,是规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教材。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些范文的作者以及这些作者所写的文章离我们的时代特别是职校学生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心理需求有一定的距离。信息量大,信息频率高,以及信息传播的途径有所改变的时代特点促使作为信息传播、交流的语言和传播方法都有所变化,因此,采用相对固定不变的教材,固守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与途径(即一本语文书、一支粉笔加黑板)面对动态的学生进行教学是不科学的。特别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必须建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以统编教材为主线,以社会语言信息交流需要为重点,以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为手段的教材工程。

1.活用语文教材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脱离语文教材这个载体,教材的范本作用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指明方向。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可见教材的作用就是抛砖引玉,发散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的眼光通过有限的篇章发现无穷的社会生活,带我们的灵魂从有形的经典著作进入无形的精神世界。基于这个思想,笔者有意识地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后,我推荐学生观看了电视剧《红楼梦》第一集,让他们在比较中欣赏、领会古典名著的魅力。在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后,我指导学生搜集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等传说故事,在这些动人的爱情故事中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2.开发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和教材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开发校本课程,其最终目的就是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使他们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笔者在参与我校语文口语训练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中,对此感触很深:我们把拟定的口语训练序列课题汇总成清单拿到学生中去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是否需要,是否喜欢;结果学生也给我们列了个口语训练课题清单,这份清单虽然缺乏系统性,但是反映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在整合了两份清单之后,我们把学生提供的口语训练课题作为开发语文口语训练校本教材的风向标,在实际操作训练时也有重点的使用学生熟悉和关心的家庭生活场景、社会市井百态、就业市场变化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摆脱了现成教科书的套路,学生从积极配合训练到主动要求加练,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很快。我校几年来的口语训练难题竟是这样迎刃而解的。

三、语文教学的推力:因材施教,利用专业学习兴趣来推进语文教学

教无定法,由于语言涉及的内容包涵了社会的各种领域,因而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科特点和与学生需求的现实,实施灵活的教学方式,以激励学生兴趣,教师应注重教材内涵,充分顾及学生的兴趣、专业的特点以及社会现实,采取以下几种灵活的教学方式:

1.接近感受法

日本的漫画和韩国的街舞为什么能够在我国中学生中流行开来?因为它们的表现形式和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合拍了。语文教学也应当开辟一条和学习个体心理需求合拍的捷径,接近感受法就是这样的捷径。所谓接近感受法就是在学习者生活感受和课文思想内涵两条轨迹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来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教学《威尼斯》我们可以从中国学生比较熟悉的江南水乡苏州、绍兴风情切入新课;在教学《中国古代的几种建筑》时不妨把西湖景区的亭台楼阁和河坊街的仿古建筑群对号入座,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传导的语言信息的理解。

2.专业激活法

所谓专业激活法就是将职校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迁移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上来,以其比较扎实的专业技能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例如,在美工专业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笔者就曾布置学生用他们最擅长的色彩来诠释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结果就有人与众不同地将填上“淡淡的云”涂得浓厚了(他说浓云正与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描写一致);也有人将“披了大衫”出门踱步的朱自清画成汗衫灯笼裤的居家打扮,大衫只是搭在臂弯里(他说蝉鸣和蛙声是伏天的特征,大衫是穿不住的,何况作家正闹心呢)。笔者认为学生的这些独到的理解符合他自己的专业特色,也很有意思。

3.外延扩大法

语文教材的课文大都源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外延扩大是相对传统对语文课堂教学所存在的局限性而言的。所以,大语文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与生活沟通、进一步体验生活、反思生活的过程。比如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有过在建筑工地实习经历的学生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一些工程被层层转包层层剥皮之后,那些最底层的打工者,生活条件极差,工资经常不兑现,工伤也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和补偿,他们是不是新社会的“包身工”?笔者发现这是个值得讨论的好主题,便发动学生对民工生存情况进行调查,搜集近几年有关拖欠民工工资、政府大力追讨民工被拖欠工资和严惩拖欠民工工资的老板的相关报道,并组织探讨争论。结果是,学生的调查报告引起在地政府重视,介入并推动了一些小企业农民工拖欠的薪金得以解决。这次调查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和“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的没有人道”的包身工相比,广大的民工即使不知道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还有人民政府做他们的强大后盾,这是制度差异的体现。

总之,职校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它离不开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也离不开职业学校专业特色建设的小环境,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职校语文教学要前进要发展离不开这些要素的支持,其前进的动力也来自这些方面。更新教育观念,从内容到形式、从教材到教法,语文教学的每一步改革都必须尊重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发展,关注人的发展,进行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语文学科才会生命之树常青,语文教学才能够与时俱进,稳步发展。

2004年9月      

参考文献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毕养赛《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田慧生《新世纪课程发展展望》,《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第7-8期

刘兼《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人民教育》2001年11月号

叶谰《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年10月号

郭元祥《教师课程意识及其生成》,《教育研究》2003年6月号

《开发校本课程 创建特色学校》,《天津教育》2001年第11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