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草海环境保护问题的途径初步探讨(二)
2小流域生态治理措施
草海是一个没有外源河流补给水的高原湖泊,水分的补给靠的是流域范围内的大气降水。草海流域面积约为475km2,不仅包括草海自然保护区(约96km2),还包括不属于保护区的一些森林、草原和农地,这些周边的集雨区的降水通过20多条季节性河流注入草海,使草海的水量得到动态平衡。在草海流域范围内全面实施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植被恢复等工程,对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延缓草海退化进程是非常有效的。这本来是草海目前开展的所有治理工程中最没有风险的治理活动,但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以生态为目的的工程却没有按生态的方法去实施。
草海北岸面山植被建植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姜家湾一带,原本面山植被主要为灌木林和灌草丛,地势陡峭,有三条小沟将水流引入草海。从景观上看,却实不是很美观。但从生态功能上看,却有着完整的生态功能。一样地发挥着水土保持、为野生动物提供生境和食源等功能。为了所谓的美观,将原有的植被铲除,从外面拖入大量的泥土,重新塑造微地形,实行刻土造林。造上去的树种单一,不外乎银杏、松、杉等几个乔木树种,看似形成了森林,却缺乏森林应有的结构和功能。刻上去的土,还不敢保证结构稳定。林下光秃秃的,无法为动物提供隐蔽,藏不住任何动物,也没有能供动物取食的食物,仅有喜鹊等鸟类偶尔在树梢上活动或筑巢。原本自然复杂的水沟,可能供多种动植物生长,但整治成了僵硬的景观沟渠,水草长不上去,缺少了自净功能,也不再受水鸟亲睐。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这种问题还存在于其它方面。自然保护的生态修复与小流域治理,目标是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在治理过程中首先要分析原来是什么样的植被,应该是什么样的植被。要讲究适地适树,不可一味种植乔木树,要尽量模拟自然生态特征,乔灌草结合,多种类组合,使用本土的种类,不可引入外来物种。
草海的主要保护对象是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栖息于其间的珍稀野生动植物,黑颈鹤就是保护物种的代表。黑颈鹤每年越冬期要在草海停留近5个月,它们的觅食地主要是湿地、农地等,恰恰不会去森林里觅食。如果减少了耕地的种植,或一味地将耕地变成了森林,黑颈鹤等保护鸟类就有可能造成食物短缺。因此,不可将流域内的农地轻易改变性质和耕作模式,保障越冬鸟类有充足的食源。据观察,黑颈鹤越冬觅食地与夜栖地的距一般在20km范围左右,但近年来,由于土地结构的改变及种植种类和方式的改变,黑颈鹤不得不飞到更远的地方去觅食,最大距离已经超过了60km。
科学合理的整治,对环境有帮助,若方向错了,就是环境的灾难。对于草海的植被而言,最好的管理就是不去打扰和改变,尽量保持自然植被。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奖补的形式引导生态行为,应该是行之有效的。小流域治理,最应该治理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