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步北京:冬日三里河
周六的上午,少年去上课了。 妻子下午要去单位开会,难得的半日清闲,于是,她带我去了一个“网红公园”——三里河公园。
穿过琉璃厂,走过杨梅竹斜街(量步北京:身边的杨梅竹),路过大名鼎鼎的同仁堂和大观楼,就来到了公园的起点——鲜鱼口的东口。
鲜鱼口在明朝正统年间成为市场,已有570多年历史,汇聚了北京著名的老字号餐馆、零售店铺、戏园、浴池、茶楼和手工艺作坊等,名声比对面的大栅栏要早。
有一则将北京地名串在一起的对联:“花市草桥鲜鱼口,牛街马甸大羊坊”,其中说的就有它,是贩卖鲜鱼的地方,所以叫做鲜鱼口。
在北京有两条三里河,一条是西城区钓鱼台的三里河, 一条位于东城区的珠市口东大街,就在鲜鱼口雕像的背后,也就是今天的主角——三里河公园。
三里河的意思是“泄水河”,在元朝的时候,称之为文明河水。在明朝时期,三里河西侧已成了为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明史》记载:“吾城南三里河旧无河源,正统间修城壕,恐雨水多溢,乃穿正阳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这即是三里河的来源。在清代初期,三里河大部分河道被夷为平地,逐渐形成多条街巷,其名称多与三里河有关。
建国之后,为改善城市卫生环境,根治“龙须沟”,并改明沟为暗沟。老舍先生的著名戏剧《龙须沟》就讲的是这条河的故事。经过新中国的治理之后,三里河的河道完全消失。幸运的是,在50年后的今天,随着北京对三里河地区的腾退和搬迁,这个地方有恢复了三里河的景观——也就是最初的风貌。
三里河公园的北入口,没有“枯藤老树昏鸦”,却见“小桥流水人家”。踏在石板路上,愈发显得幽静,举目就可以看到“长春堂”的旧址。
说到“长春堂”,老北京人马上会想起“避瘟散”,二者之间密不可分。避瘟散具有香、凉、祛瘟消暑的效用,取用少许抹入鼻腔,清凉感直通心脑。在老北京曾经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酷暑天热您别慌,快买暑药长春堂,抹进鼻孔通心腑,消暑祛火保安康”。不过,昨天刚过了“大雪”的节气,北京已是温度已到零下的寒冬,三里河的水面上已经结冰了。
依靠着三里河的西侧,是得丰东巷,呈东西倾斜的样子。老北京南城的街道不像北城那样横平竖直,这里更多的是曲了拐弯的小路,路旁的院落也有大有小,住在这里的大都是平民,几乎看不到那些朱漆的广亮大门,更多的是平民级别的蛮子门和如意门,有的干脆就是两扇木门,没有门框屋檐的墙垣门,有些太小的院落干脆就变成了绿地。
西竺庵现在也是民房了,在周围的胡同里头。郭德纲有段相声叫和尚叹,其中有个小包袱说的是在庙的旁边修个尼姑庵,这个包袱却是个真事儿,西竺庵的旁边就是西竺禅林,是个庙。据说西竺庵是在解放前断的香火,而西竺禅林则更早,后来好多人都不知道有西竺禅林了,而把西竺庵叫做“大庙”。如今西竺庵的门楼也藏了起来,不过藏得不算深,后砌的痕迹非常明显,上面的筒子瓦更是一种标志。
返回河边,东岸依次有着茶舍和书屋,茶舍的名字很是别致,叫做“茶鱼”。
据《天府广记》载:“正统间因修城壕,作坝蓄水,虑恐多水溢,故于正阳桥东南低洼处开通壕口,以泄其水。”长巷头条就位于河东岸,此后二,三,四,五条也沿着河而建,所以走势也都是斜向的, 下面就是曾经的蓄水坝。
三里河曲折蜿蜒,景观的变化随势而变。
终于到了全园中比较温暖的角落,水中无冰,五彩的鱼儿簇拥在一切,抱团取暖。
河里的芦苇很高,但已经枯黄, 远处有工作人员在将河里的冰块弄碎。
三里河流向东南,出口就到桥湾了,河面上漂浮着碎冰,又一团五彩的鱼儿簇拥在水底。
胜日寻芳泗水滨,冬日漫步三里河。消失多年的龙须沟变成了胜似江南的三里河,即便是冬日,也掩盖不住她的姿色和时光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