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传播学之《范式与流派》重点内容剖析 | 神经末梢疏通课

🚽

今天,距离考研还有38天,这本书,鸽了你们265天。从今年年初,我说给你们划重点。计划很美好,现实很破碎。然后年中,我说,我给你们讲讲怎么整理这本书吧。理想很动人,实际很离谱。终于,到了年终,南京路上的梧桐叶都绿了又黄,这本书再不讲,你们马上和它一样:

枯了。

🤷‍♀️

如果现在让所有上岸学长姐来罗列一份新传考研入门「劝退级别」的参考书单,其中就一定会有刘海龙教授所撰写的这一本《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乍看一眼朦朦胧胧,再看之下晕晕沉沉。如果你还是没有任何传播学基础的就来看这本书的话,那更是在第一章就能把你搞没了。

不过,在临近12月的这个档口,我们再回头复习这样一本在三四月份让一群人望而却步的参考书,其实都已经是坦坦然然了,毕竟,有了丰富的传播学知识底蕴之后,理解书中的逻辑和内容,就会更加轻松和有谱。

之前,花总和我帮正在紧张冲刺的大家在传播学上从《传播学教程》开始,讲到传播学研究方法以及传播流派内容,那么今天这篇推送的目的就会更加清晰明了:

对《范式与流派》进行全书框架梳理,厘清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内容及其用法,继而在所有人都在关注「热点」「前沿」的时候,我们偷偷地把基础牢牢打好。

大家一定要记住,越是冲刺期,就越不能放下基础知识,越需要做好和完成相关的考点回顾和背诵任务,一定不能只顾「短视频」「直播带货」,而忘记新传的「理论根基」。

*一个小提示:目前如果还没有对院校真题进行过分析的朋友一定要抓紧了。院校真题分析的步骤是:1、找真题的考察范围,是传播学、新闻学还是有其他的广电、广告、公关;2、找真题的考察内容,比如传播学中,以往考察过的最多的是哪种题型、哪些知识点、哪些方向;是基础多,还是结合前沿考点多;是用理论分析现象多,还是单纯的理论阐释多;3、按照分析的内容进行学习。

如果你的学校特别喜欢考传播学,尤其是基础的传播学内容,那么《范式与流派》一方面能够为你提供更为全面的传播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帮助你在一些基础知识点上「写得更多、写得更有底蕴」。

总之:冲鸭!为最后的38天奋斗!



🚽

   全书框架解析   

👯‍♀️ 冲刺期利用方法:要回顾书本,就必须先回顾书本中的内容。先明白这本书中主要涉及到哪些传播学知识部分,大致做到心中有数;最好是知识点能够像是被「编码」了的地图一样,存储在你的脑海里。比如讲到「传播」,除了所谓的「5w」这种传递观,还要能够想到这本书中讲的其他「五种传播方式」。这样,这本书就算是成为了你自己的东西了。

针对《范式与流派》的全书知识,大致可以总结为,对于传播史、传播方法的研究以及传播效果和传播流派的归纳总结。这些内容其实已经在《传播学教程》中有所体现。

所以,一定要把《传播学教程》和《范式与流派》进行结合。一是因为在过去的学习中,大家对于《传播学教程》的熟悉程度较高,二是因为《传播学教程》中的语言更为通俗易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总结知识。

整本书大致可以被划分为四大部分,包括“大众传播研究话语和史论”、“大众传播效果”、“传播理论学派”、“其他(控制研究)”。其中对于专硕学习来说较为重要的则是后三部分,尤其是“大众传播效果”和“其他(控制研究)”。

其实,“大众传播效果”这一部分主要就是针对传播学史上的若干传播效果理论进行阐释,所以我们可以在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将这些内容与若干个经典理论,例如“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知识沟”等做成专题。而“控制研究”则更偏向于解释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会出现的影响新闻生产的若干因素,其中运用到的“场域”理论则尤为关键。

🚽

   四大专题详解   

大众传播研究话语和传播史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

◐ 传递观  ◐ 控制论

◐ 游戏观  ◐ 仪式观

◐ 权力观  ◐ 撒播观

---

◐ 传播研究的早期学术源流

---

很多同学反映刘海龙老师要在《范式与流派》的第一章「劝退学术垃圾」。其实最开始我看第一章的时候我也是,但是在不断的积累和学习之后,其实第一章的内容讲的不过就是:关于「传播」这个概念有几种认知方法!

◐ 传递观:传递观的概念用一个5w就可以解释:传播者通过某种渠道传递某类信息给某些特定受众并在其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产生了某种效果。所以传递观很自然地就会和“交通运输”联系在一起,似乎好像就是信息在某一个管道中进行传递。(这里也要注意,其实最开始的communication所代表的就是交通运输)

这种传递观带来的是什么呢?就是主宰了美国传播学研究的“行政研究”(也称“经验研究”)因为传递的背后所落脚的往往都是“传播效果”。持有这种传递观的人会天然地认为,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是一种单向直线式的传播方式,有编码者就有解码者,而信息的传递会给接受者带来一定的影响,如何测量这种影响,并且在必要时增强或减弱这种影响成为经验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这与美国上世纪20年代传播学诞生过程中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兴起以及战争中的政治宣传、大众传播的强大效果引发的担忧、芝加哥学派的衰败等休戚相关,这里不做太多赘述。)

◐ 仪式观:和「传递观」经常相提并论的便是“仪式观”。这种观点认为,传播并非是一种从A至B的信息的传递,而是一种「共享」,这种「共享」包括例如相同的文化、民族身份、阶级立场、宗教信仰等等。如果假借麦克卢汉的那句经典名言并稍作转换,那就是:传播过程中真正重要的并非是传播的信息,而是传播场中的一种身份的交流和认同,是一种”你我“之间存在特定关系的象征。

凯瑞所谓的仪式的意涵强调的是信息与情感的共享,但同样包含维持秩序、稳固社会的功能,它是一种临时的参与式共同体。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

对于「传播的仪式观」,很多同学都会感到有所困惑,这里班班简单地举出一个例子:

今天你坐在教室里面上课,老师站在讲台上授课。

在这样一个传播场景中,传统的「传递观」会告诉你:这个传播过程一定会有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但是按照「传播的仪式观」的观点而言,在这样的传播情境中,传播的重点并不是信息的传递,而是一种「身份的认同」。也就是老师在站着授课,构建起了他是一个老师而非学生的角色;而你在坐着听课,则构建起了你是一个学生而非老师的角色。

再来一个例子呢?

你挨你妈训的时候你能像是和你朋友吵架一样大声还嘴吗?

这就是传播的仪式观:强调的并非是信息的传递,而是在传播的这个场域里,你和他人的关系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

◐ 游戏观:史蒂芬森在承认传播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同时,更加强调传播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它能够给人带来快乐。比如当我们阅读一本好书、欣赏一部精彩电视剧、与好友在社交媒体上视频通话时,时间的概念在沉浸式的传播过程中被弱化,投入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游戏的心态令人们在传播中主动寻求一种心理上快乐的感受。史蒂芬森认为,以往人们在讲到传播时更多地强调的是它的信息内容,而忽略了传播的实际完成是与它对于内容的组织形式、场景和载体的匹配等等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以后如果再谈到,为什么双十一的时候我们乐此不疲地在进行各种「运算活动」,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因为我们把这种传播,当成了游戏呢?还有《青春有你2》这样的节目,粉丝为什么极其投入?是不是也把快乐,作为了传播的核心?

◐ 控制观:这一部分的内容其实揭露了传播过程中,很多权力阶层会通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企图“控制公众”。这与政治宣传、广告、公关等众多试图以信息等传播控制某一类人群的认知、态度甚至是行为等具有极大的关系。

想想你因为某个广告而花的钱,想想美国所宣称的自由民主,想想那些在网络舆论场中所谓的“带节奏”的意见领袖。这就是一种传播的控制观。

◐ 权力观:这种权力观所反映的便是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会存在诸多隐形的权力。这些权力不仅仅是通过符号、话语、常识、文化等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异性恋与同性恋两种话语之间的权力关系,例如一张桌子上,主位和次位之间的权力关系。这些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存在着的。当然,书中还提到男性话语对于女性话语的支配。例如之前班班去参加婚礼的时候,司仪总是以这样的口吻来宣读结婚誓词:

· 新娘,你愿意做你的对面这位男人的妻子吗?无论贫穷富贵,你都将不离不弃吗?

· 新郎,你愿意成为你对面的这位女人的丈夫吗?无论贫穷富贵,你都将不离不弃吗?

· 现在,新郎可以亲吻新娘了。她是你的了。

看似没有任何问题,其实其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已然清晰:男人是女人的归宿,女人像物品一样被售出,成为男人的囊中之物。这就是「传播的权力观」

◐ 撒播观:撒播观强调的是崇尚文本的绝对自由,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播理念,核心是认为任何文本都有可能摆脱概念的控制和决定作用,并以此生成蕴含意义丰富的内容。它表示的是一种语言意义上的撒布状态,是一种对于文本意义中的权力关系进行颠覆性解构的逻辑。比如罗兰·巴尔特说的那句「作者已死」。

不管是解构主义的德里达还是耶稣的布道观,其实反映的核心内容都是文本的意义是不受任何权力控制的,是可以被自行理解的。

比如今天各种以主流文化为模板的迷因,比如人和人之间的误解,比如前几天特别流行的凡尔赛文学,都是撒播的体现:

有可能人家「凡尔赛文学」的「创作者」,根本没有炫耀的意思,这些不过是读者自己在文本的意义空间中形成的而已。

总结:直接用到考场的情况

---

讲到这里,班班先是阐述清楚了「传播的六种话语」,因为很多同学都对第一章迷迷糊糊的,所以才讲得比较清楚。那么问题来了,很多同学会认为,学习这些内容没有用处。虽然考研是一个非常有功利性质的事情,我们应该是要充分地以「备考」为标准。但是其实,这六种传播话语带给我们的是对于传播学科的进一步的认知:什么是“传播”。

而在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你才能够更好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饭圈文化,它就是一种典型的身份认同。今天我说「啊我死了」在传递观上是一种非常耗费精力的传播方式,解码的人可能是一头雾水。但是在仪式观上呢?你听不听得懂这句话,其实代表的是一种身份认同——你不是冲浪达人。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章的要点所在。

例题(1):

快手和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对传统体育传承的意义与可能。

这一道题如果使用比较惯常的思维,可能就在「传递观」上下功夫,大家经常会想到的5W,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破题逻辑。但是如果从「仪式观」的角度来说,短视频对于体育传承的价值/意义就在于一种重要的身份认同,通过这样碎片化、短暂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后现代的流动社会中与个体达成共同的关系注意,以此完成了体育精神的传递。

例题(2):

请分析我国为何要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这个传统的思路可能会从「新型主流媒体」所承担的任务来说,一方面是政治任务,一方面是经济任务。很多朋友也会想到,要争夺话语权。但是争夺话语权的核心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传播的权力观」。

---

一张图了解传播研究的早期学术源流

这一部分只需要了解以上若干代表人物的代表理论即可,如出现「李普曼」「芝加哥学派」这样类似的考点,就可以使用这些内容。

同时能够稍微了解传播学科的理论渊源和形成过程,是如何从欧洲源流走向美国,并且在40年代最终形成一门学科,而后美国的传播研究又是为何走向实证研究和经验研究的“行政研究”路径。

总结:直接用到考场的情况

---

这一块的话,大家就是做一个具体的总结就好了,把每一个人和他的理论进行总结然后梳理。确保这些最为基础的传播学知识不要出问题。

还有,但凡问到你,李普曼是谁,你就不能只回答他提出过拟态环境了,连同着咱们书上说到的他对报纸的看法这些都要说进去。

这就是「人人都看郭庆光,但你瞥眼多看了刘海龙」的价值。

大众传播效果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 宣传研究 ◐ 说服研究

◐ 功能研究 ◐ 知识沟

◐ 人民的选择和传播流研究 ◐ 创新扩散理论

◐ 认知基模 ◐ 沉默的螺旋 ◐ 第三人效果

◐ 议程设置 ◐ 培养理论

◐ 使用与满足理论 ◐ 媒介依赖理论

---

一张图总结五章内容

这一部分在专硕备考的过程当中,主要是要做好专题归纳和总结。以上罗列出的部分都需要进行细致的梳理,尤其是关于某一理论的,例如“沉默的螺旋”,要有理论概念、要点、发展、质疑等等。

如果你这些都还没有做过梳理,那你就直接点进以下链接:

* 议程设置

* 沉默的螺旋

* 创新扩散

* 培养理论

* 框架效果

---

一张图总结五章内容

但凡问传播效果,这些内容肯定必不可少。不管是阐述传播效果,还是说它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化(你要说变化肯定也要先了解这玩意是什么)。所以,把这一块的内容,就是整理成这样几个专题就没毛病。

传播理论学派

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二章

---

◐ 法兰克福学派 ◐ 政治经济学派

◐ 文化研究学派 ◐ 媒介环境学派

---

一张图了解如何整理传播理论学派

在学派这一部分,主要是了解各个学派的发展过程、主要的思想理论以及各个代表人物所阐述的理论!

这些理论学习来干嘛呢!那就是扩充我们的知识面,能够在答题的时候帮助我们进一步地进行思考。例如在回答如何看待网络综艺节目火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类似于“文化工业”这样的批判视角进行阐述,而在讨论类似于亚文化、受众反抗的时候,文化研究学派的理论框架就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维路径。

这就是这本书这些部分的重要之处。

如果你还是没有做过一些总结,那请点击以下链接:

* 传播流派


好了好了好了好了

明天就全都复习完了

  晚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