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的颜色
在河南省叶县县衙的门口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下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据说这是清朝康熙年间时任知县欧阳霖所挂,而作者是高以永。这看似对工不算怎么工整的一幅对联能流传到今天,而且人们仍然津津乐道,主要是在它的内容,似乎说明了官与百姓的关系。
不管哪朝哪代,不管是封建还是民主,要想长治久安,都很注重官与民的关系。如果官只管高高在上,不体恤民情,最终会滋生出一些投机者,迎合和利用这种关系获取自身的利益,惯用的手法就是掩盖和捂住。对于民的诉求,不能简单地捂住,而应该站在民众的立场去设身处地地想想。对于强权,百姓表面上服从,内心却各走一个方向,那是最危险的现象。
民与官其实本该一心,那样才能真正地太平盛世。曾几何时,已经将官与民打上了属性和性格烙印,就像那本《领导与群众》上愉快而那样,不在一个阶层。官与民之间发生了蜕变,从人格和心灵深处开始分离。官有了特权,占有更多社会资源,就会推动一些官去唯上唯官唯权,因为他们看懂了“要当管官的官,不当官管的官”。如果这种思想作风充斥在官场的各个阶层,民与官就会更进一步的分离,甚至失去了相互之间的信任。
就因为官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官与利有更多更高的关联关系,成了更多人的向往。“学而优则仕”的简单思想理解,将目标定为做官。目标定了,所有的行为、思想都围绕着如何能够实现当官、当更大的官的目标去执行。唯唯诺诺地回应与回避,不敢再坚持主见,不再敢说真话,害怕得罪了上级,影响自己的仕途,影响自己的官位。“多栽花少栽刺”成了官场定理,“服务好上级”思想占了上风,就会与“服务于民”相背离。
过多的夹杂了自身利益的“私货”,逐渐就失去了自己的根基,忘记了官之本职。常言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官之自觉。只有建立了这种自觉,才会真正地用心贴民。官是民之官,“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本应该是做官应有的素质,但却因为官气加重而慢慢从心底抹去。
官的好处太多了,甚至可以凌驾在科学与真理之上。也难怪,今天许多人教育孩子们从小树立的思想似乎更多的是利益,潜移默化地以自我为中心。要么有权,要么有钱。不是当大官就是大老板,再不济也要当个名人名星。有了这些东西,似乎就可以达到各种交易。所以在学校、科学单位和公司企业都会有不少官,还有相对应的级别。许多的专家教授都忙于奔个一官半职,也怪不得孩子们的效仿。
如果教育不能给人以良知,就会造成民族灾难。今天的学校本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是思想塑造的重要场所,但因为接触太多官本位的东西,受各种利益的影响,各种诱惑摆在那里,培养出许多表里不一的政客。如果社会都落在这些人手里,慢慢地就远离了正义。
民与官,本应该是鱼水情,本应该心连心。民是官的衣食父母,官是民的主心骨。其实民的需求很简单,你真心去关心关注,他自然会感知、会理解。如果因过多的利益搅在其中,官的心中少了民,蜕变成了完全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就会滋生太多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