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读书首先要有个“我”在
朱永新按:
臧克家(1905-2004), 山东诸城人。笔名少全、何嘉,中国现代诗人、作家。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常委。出版有诗集《一颗新星》《春风集》《凯旋》《臧克家集外诗集》等,著作收录整理为十二卷本《臧克家全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曹正文先生主编的《新民晚报》的“读书乐”专栏,后收录在曹正文主编的《百位名家谈读书》一书中。这篇文章讲述了自己晚年读书的心态与读书故事,小时候死记硬背,没有感到读书之乐;大学时忙于创作,无暇读书;到了晚年就深切地感受到学海无涯,“越读越觉得味道深厚,因而兴趣也越浓重”。本文原名《夜读之快》。
八九岁时,读死书,强成诵,否则,受到责罚,其苦难言。
中年到老年,嗜读成癖,心情迥异而境界也完全不同了。一日不读书,好比一天不吃饭,精神食粮之需要不亚于米栗了。
我在大学里读的中文系,全部精力放在创作上了。图书馆的大门,踏进时绝少,呕心沥血从胸中掏东西,而填入的却少得可怜。
到了晚年,愧惭于腹中无物,而别人却以饱学前辈视之,愧怼之余,拼命补课,饥不择食,视书本如亲朋,几乎不可须臾离。年已八十多岁,杂事如毛而精力已半枯涸,每天不少时间在卧榻之上。晚上,家人在看电视,而我呢,很早就脱衣上床了。这时,房门一闭,没人来打扰,没有杂事来分心,体泰神安,心情平静如春水。台灯柔光,诱发我夜读的佳兴。我床头上,书有三堆,高的近二尺,全是古典作品,诗词歌赋、文章论著,如列八珍。什么都想知道,什么也知之甚少。学海无涯,越读越觉得味道深厚,因而兴趣也越浓重。孔子沉溺于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其志专也;发奋忘食,乐以忘优,境界高也。我对孔老夫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到老而乐此不疲的毅力和志趣钦佩极了!
我所以贪读,因为书增我知识,开我眼界,使我精神上得到很高的享受。我读书很杂,不研究,只欣赏。古人说:开卷有益,我觉得很对。我对中国文学史、历代大家名家的作品,只有一般性的知识,人得不深,零零星星的印象,缺乏条主线把它联系起来。所以,我对理论性的文章特别喜欢读,受益不浅。
但是,我最大的快乐,还有甚于知识所给予的。
孤灯夜读,思接干载。名篇佳作,会心动情。有些诗词、文章,读了几十年,何止千遍,每次重读,如故人相逢,其乐无穷。有的作品,有的选本未收,初次入目,高兴万分,真有乐莫乐兮新相知之感。如南宋徐君宝妻作的《满庭芳》。
我击节低吟,内心凄楚,题目上画上蓝红两个圆圈,句句红线蓝圈,艺术魅力令人旷百世而共感,它可以超时间,越国界,使古人今人心灵交通,泯去死生界线。但,有一些历代早有定评的大家之作,我并不欣赏,读古,决不泥古崇古,读书首先要有个“我”在。
上了年纪,记忆太差,读时极认真,忘却也极快。太恼人,无可如何!
最后,想用个人的两个诗句,总结夜读之乐:“文章读到会心处,顿觉灯花亦灿然。”
“灯花”,不也就是心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