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自汗、盗汗

产后自汗、盗汗

  产后自汗为产后气血较虚,腠理不密,卫阳不固,出现涔涔汗出,持续不止,动则益甚的疾病;产后盗汗是因阴虚内热,浮阳不敛而睡后汗出湿衣,醒来即止的疾病。二者均属产后汗证范围,相当于产后多汗症。
  诊断依据
  1.产后自汗系白昼汗多,动则益甚,持续多日不止。
  2.产后数日内,微有汗出,不属产后自汗范围。
  3.产后自汗应与产后中暑、产后发热等所致汗出相鉴别。
  4.产后盗汗系入睡周身涔涔汗出,醒后汗即渐止。
  证治概要
  产后自汗、盗汗其主要病因病机是产后亡血伤阴,元气耗散,气虚则卫阳不足,表虚失固而自污,伤血则阴虚内热,浮阳不敛,迫津外溢而盗汗。本病以产后出汗量过多和持续时间长为特点。因为有气虚、阴虚的不同,辨证时除以汗出的时间来判断是自汗或盗汗外,还应结合兼证与舌脉情况。气虚自汗常伴恶风身冷,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舌淡苔薄;阴虚盗汗常伴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其治疗都以补虚敛汗为主。气虚自汗者益气固表止汗,阴虚盗汗者养阴潜阳敛汗。但应注意气血生化与阴阳互根的特点,互相兼顾调治,务使阴阳平衡,营卫调和,腠理固密。
  分证选方
  一、肺卫气虚证   查阅药方用法  查阅药味加减  查阅三反九畏  查阅疗效评定

  [主症] 产后汗出较多,不能自止,动则益甚。时或恶风,面色咣白,气短懒言,语声低怯,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脉虚弱。
  [治法] 益气固表,和营止汗。
  [常用方] 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防风30g,炙黄芪、白术各60g。上为粗末,每次9g,用水300ml,加大枣1枚,煎至200ml,去滓,食后热服,每日3次。
  [辨证加减]
  1。汗出如浴,持续不止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固表敛汗。
  2.稍动即汗出加剧,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脉虚无力为气虚甚,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
  3。身凉肢冷者,为阳随汗泄,加炮姜、附子、人参温阳益气。
  [按语]
  1.本方为治疗气虚自汗的名方,具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效力。
  2。据报道:用玉屏风散加减治疗虚性汗证50例。结果:治愈43例,好转7例,有效率100%。以玉屏风散加党参、当归、红枣治疗16例外科手术后自汗恶风患者。多则9剂,少则3剂,平均5剂收效。用玉屏风散汤加味治疗产后自汗1例。收效显著。 .
  3.据报道:黄芪、白术为免疫增强剂,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提高人体细胞诱生干扰素的功能;玉屏风散不仅可增加B细胞的百分数,而且可以选择性地增加免疫球蛋白产生,同时能显著增加小鼠血清IgG、IgGl0\IgCa。的含量。
  4。据报道:对肺卫气虚的患者给予本方有明显改善其免疫功能作用,使血清IgG、IgA明显增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也明显增加,而对IgM影响则不明显[6J。
  [参用方]
  1。调卫止汗汤(《胎产新书》):黄芪、麻黄根各9g,当归6g,炙甘草2g,防风1g,人参6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固表,调卫止汗。主治:产后汗出涔涔,持续不止,动则益甚,时或恶风,舌淡苔薄,脉虚细。
  2.人参枣仁汤(《医略六书》):人参、五味子各6g,酸枣仁、当归身、山萸肉、乌梅各9g,茯神6g,草灰2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治:妇女产后心肾乏竭,不能统摄津液而汗出不收,势甚危急,脉虚者。
  3。黄芪汤(《济阴纲目》):炒黄芪、炒白术、熟地黄、煅牡蛎、白茯苓各9R,防风、麦冬、炙甘草各6g,大枣2枚。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气固表,和营止汗。主治:产后涔涔汗出,持续不止,动则加剧,时或恶风身冷,面色咣白,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虚弱。
  二、阴虚内热证
  [主症] 产后睡中汗出,甚则湿透衣衫,醒来即止。面色潮红,头晕耳鸣,口燥咽干,渴不思饮,或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嫩或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 养阴益气,生津敛汗。
  [常用方] 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人参(另炖)3g,麦冬9g,五味子6g。水煎服,每日工剂。
  [辨证加减]
  1.见咽干口燥甚者,为津伤之症,加石斛、玉竹养阴生津。
  2.五心烦热明显,为虚热内甚,加白薇、地骨皮、栀子清虚热。

  3.口苦咽干伴两胁作痛者,为肝火偏旺,加丹皮、柴胡、焦栀子、白芍清肝泻火。
  4.若头昏目重,胸闷纳少,舌苔黄腻者,为兼夹湿热,加黄柏、薏苡仁、车前子以清热利湿。
  5.由于阴血不足造成缺乳及大便秘结者,加天花粉、首乌清热生津,养血润燥。
  [按语]
  1。本方以益气生津,滋阴敛汗为效,临证一般宜加煅牡蛎、浮小麦以增强固涩止汗之功。
  2。本方为治疗虚性汗证的方剂,对实热、暑热所致的汗证不适宜。
  [参用方]
  1.芍药汤(《圣济总录》):芍药、黄芪、茯苓、石斛各15g,炒当归lOg,干地黄20g。上为粗末,每次9g,加水200ml,煎至140ml,去滓温服,每日3次。功用:补气养血止汗。主治:产后虚汗不止,虚烦愤闷,头晕耳鸣,口燥咽干。
  2.止汗散(《傅青主女科》):人参、当归各6g,熟地黄4g,麻黄根、酒黄连各2g,浮小麦15g,大枣3枚。共研细末,每次6g,温水调下,每日3次。功用:益气养阴,清热止汗。主治:产后盗汗伴头晕烦热,舌红无苔。
  3。当归散(《太平圣惠方》):炒当归、白芍、木通、熟干地黄、牡蛎粉、炒苍术各60g。上为粗末,每次12g,以水300ml,加生姜3g,煎至180ml,去滓温服,每日2次。功用:调畅经脉,收敛止汗。主治产后恶露下少,汗出过多,虚乏无力。
  产后汗症指产后汗液排泄异常,含自汗与盗汗。产妇于产后出现涔涔汗出,持续不止,动则益甚,称产后自汗;寐中汗出湿衣,醒来即止,为产后盗汗。本病指产后因气血暴虚,血虚阴亏所致汗出不止。若产妇仅汗出稍多于平时,尤以进餐、活动或睡眠时为显,数Et内自退,无伴见症,乃产后多虚,营卫不调所致,不属本病。
  本症始见于《金匮要略》“产后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仲景认为是产后三大症病因之一。汗多不止不仅伤津液,气亦随之耗失;严重者大汗如雨,汗出如珠,则有亡阴亡阳之虞。
  隋代《诸病源候论》专设“产后汗出不止候”,指出“阴气虚弱不复者,则汗出不止”的病机,认为汗出由阴气虚,而阳气加之。里虚表实,阳气独发于外,故汗出也。血为阴,产则伤血,是为阴气虚也。气为阳,其气实者,阳加于阴,故令汗出。而阴气虚弱不复者,则汗出不止也。凡产后皆血虚,故多汗。并说明汗出不止,津液衰竭可导致“痉”或“经水断绝”。
  《经效产宝》用黄芪、白术、牡蛎、茯苓、防风、干地、麦冬、大枣治疗产后汗不止。此方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加养阴益津和营及收涩之品,配伍颇为周全。《济阴纲目》的黄芪汤即上方去大枣、甘草而成,至今为临床治疗产后自汗所常用。
  宋代《妇人大全良方》提出了“产后虚汗不止”和“产后盗汗不止”之病名,已将产后汗出不止分为“虚汗”和“盗汗”两类。
  明代薛己《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九》则明确提出“产后自汗盗汗”之病名,并在治产后自汗盗汗加按说:“今立一方,以补手足厥阴之血,兼益阳气”。他根据产后亡血伤津,气随血伤的病理特点,认为治疗产后自汗盗汗均可用补血兼益阳气之法治疗。《景岳全书.汗证》云:“诸古法云自汗者属阳虚,……盗汗者属阴虚……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所论甚有见地,临证需慎辨之。
  清代医家论治产后自汗盗汗,十分重视产后亡血伤津,强调兼气血而调治之,对产后自汗、盗汗的认识和治疗, 日臻完善。如《傅青主女科.产后编》:“自汗阳亏,盗汗阴虚,然当归六黄汤又非产后盗汗方也,惟兼气血而调治之,乃为得耳”, “若分娩后倦甚,溅檝然汗出,形色又脱,乃亡阳脱汗也;汗本亡阳,阳亡则阴随之,故又当从权,速灌加参生化汤,倍参以救危,毋拘块痛。妇人产后多汗,当健脾以敛水液之精,益荣卫以嘘血归源,灌注四肢,不使妄行”。可资参考。
  [病因病理]
  中医学说对“汗”的生理、病理和治疗有其独特之处。《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脏化液,心为汗”,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认为出汗是由于阳气蒸发阴液所致,故《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人体津液所化,为心阳所主司。又肾主五液,汗为肾所藏,以心阳化气而为用,排出体外为汗液。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汉代《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曰:“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说明了产后多汗为生理现象,故曰“当汗出”。然汗出过多则为病,甚则因“中风,令病痉”。
  产后汗症的主要病因病理是因产后耗气伤血,气虚则卫阳不固,血伤则阴虚内热,以致自汗盗汗。据其临床表现又分为气虚与阴虚两类。
  素体虚弱,产时元气受损,肺气益虚,卫阳不固,营阴不内守,漏而为汗,表现为自汗不止。如《校注妇人良方》云:“产后汗出不止,皆由阳气频虚,腠理不密,而津液妄泄也。”
  阴虚体质,或产时出血过多,营阴耗伤,阴虚生内热,阳浮不敛,迫津外泄,致盗汗。
  不论自汗盗汗均可进一步损伤津液,津液内耗,轻则可致乳源缺乏而缺乳,或津枯肠燥而大便难,甚则阴血不濡,筋脉失养而发为痉病。病甚者可因汗出如油,阴气耗伤,而为亡阳之变。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产褥期出现汗出过多者。
  2.产后汗出不止,动辄益甚,持续多日不减。
  3.产后入睡则周身涔涔汗出,可湿衣裤,醒后渐止。甚者一夜换衣衫l一2次。
  二、鉴别
  1.产后中暑 虽二者均见多汗,但产后中暑发自夏日炎热酷暑之季,感受暑邪,以骤发高热,汗出,神昏,嗜睡,甚则躁扰抽搐为特征,而产后自汗无季节性,无发热及神志的改变。
  2.产后血晕 产后血晕脱证虽有汗多之象,但为冷汗淋漓且见头晕目眩心跳,胸闷,四肢厥冷,甚者渐而昏厥,不省人事诸候,易于鉴别。
  [辨病论治]
  辨病要点
  汗证分自汗与盗汗两种,自汗为阳虚,盗汗属阴亏。产后汗证以自汗较为多见。因产后失血脱气,元气损耗,卫气失固,故也。
  1.经验方(《何子淮女科经验集》)
  组成:党参、炙黄芪、糯稻根、当归、炒白芍、炒枣仁、橹豆衣、瘪桃干、淡附片、远志炭、炙甘草。
  功效:扶正益气固表。
  自汗者,益气固表,常法也。 “汗为心之液”,养心神亦为治本之道。稍佐敛汗之品,则可相辅为助,标本同治。但不可过用固涩收敛之品,一防瘀滞,二虑回乳。
  2.经验方(《女科临证验方集要》)
  组成:龙齿15g,牡蛎20g,白芍lOg,生地20g,当归30g,阿胶lOg(另烊化冲服),菊花lOg,天麻6g,党参15g,麦冬lOg,五味子6g,炙甘草6g。
  功效:益气生津,育阴潜阳。
  产后百脉空虚,自汗不止,可变生不测,甚而演变为烦躁、昏迷、循衣摸床等虚脱危候,本方益气生津敛汗,育阴潜阳,寓有治未病之旨,盗汗者宜服之。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属虚,故古人有“产后虚汗不止”之说。常见有气虚和阴虚两种。汗出过多,或汗出持续时间过长而不能自止者多为气虚;若寐中汗出较多,醒来即止者多是阴虚之候。其次是据兼证及舌脉定病性,汗出而见恶风身冷,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者,属气虚。伴头晕耳鸣、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者,属阴虚之证。
  二、治疗原则
  治疗产后汗症补气固表、和营止汗和益气养阴、生津止汗是其常法,自汗者,重在益气固表止汗,盗汗者,养阴潜阳敛汗。但应注意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和阴阳互根的特点,互兼调治,务使阴阳平衡,营卫和调,腠理固密,而无自汗盗汗之患。治疗用药又须勿忘产后,产后宜温,恶露应下,故当询问恶露之有无、量之多少、有无腹痛及其性质、程度或是否有复感邪气等情况,综合分析,权衡而用药。对产后盗汗需及时处理,盖产后多虚弱,大量汗出,甚而周身大汗,可致气血津液随汗而泄,使气阴更亏,造成亡阳虚脱,则危矣。
  三、分证论治    查阅药方用法  查阅药味加减  查阅三反九畏  查阅疗效评定
  1.气虚证
  (1)临床见证:产后涔涔汗出,不能自止,动则益甚,时或恶风,或兼见缺乳;亦有但头汗出,面色咣白,气短懒言,语言低怯,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素体气虚,因产耗气,气虚益甚,卫阳不固,腠理疏松,以致阳不敛阴,阴津外泄而为自汗;动则伤气,故自汗益甚;气血虚弱,复因汗出不止,内伤津液,乳汁生化不足。故可兼见缺乳;因卫阳不固,故时或恶风;余证、舌脉均为气虚之象。
  (2)辨证依据:
  ①产后涔涔汗出,不能自止,动则更甚。
  ②面色咣白,气短懒言,舌淡苔白或苔薄,脉虚弱。
  ③素体气虚。
  (3)治法与方药:
  治法:养阴益气,生津止汗。
  ①黄芪汤(《济阴纲目》)
  组成:黄芪、白术、防风、熟地、牡蛎(煅为粉)、白茯苓、麦门冬、甘草、大枣。
  全方既补气固表,又资气血生化之源,使脾胃健旺,肌表充实,邪不易侵,津液不泄,于产后失血伤津之体,因气虚卫阳不固而自汗者,服之尤宜。
  若表证重,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者,宜调和营卫,敛阴固阳止汗,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龙骨、牡蛎)。
  若气血两虚,元阳不足,汗出畏冷,面色咣白,少气懒言,治宜益气养血,温阳敛汗,可用大补黄芪汤(《魏氏方》: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熟地、当归、肉苁蓉、牡蛎、五味子、吴茱萸、防风)去吴茱萸。该方补气血,调阴阳,使阳气收敛,阴液固守,汗出自止。
  ②麻黄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人参、当归、黄芪、白术、桂枝、甘草、麻黄根、牡蛎、浮小麦。
方中黄芪、白术、人参益气健脾固表,当归养血和营,桂枝调和营卫,麻黄根、浮小麦、牡蛎止汗固涩。全方有益气固表,养血和营止汗固涩之效。
  气短懒言,神倦乏力甚者,重加人参、淮山药补气固摄。汗多不止,加龙骨、五味子增强收敛之功。纳差不思饮食者,加炒扁豆、砂仁增加健脾之力。心慌心悸者,加五味子、制远志、酸枣仁。
  2.阴虚证
  (1).临床见证:产后熟睡后轰然汗出,甚则湿透衣衫,醒来即止,面色潮红,头晕耳鸣,口燥咽干,或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素体阴虚,复因产时失血伤津,阴血益虚,则阳气偏盛。人熟睡后,阳气潜藏,偏盛之阳内蒸,则迫津外出而为盗汗,故见入睡后涔涔然汗出,甚至湿透衣衫;醒来阳气外卫,充腠理,实皮毛,故汗即止;面色潮红等悉属阴虚内热之象。
  (2)辨证依据:
  ①产后熟睡后汗出,醒来即止。
  ②面色潮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
  ③舌红少苔,脉细数。
  (3)治法与方药:
  治法:养阴益气,生津止汗。
  ①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加山萸肉、煅牡蛎组成:人参、麦冬、白术、防风、黄芪、山萸肉、五味子、煅牡蛎、山萸肉、煅牡蛎。
  生脉散气阴双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伍山萸肉酸敛止汗,煅牡蛎固涩敛汗。如口燥咽干甚者,去黄芪,加石斛、乌梅、玉竹以生津滋液。五心烦热者,加丹皮、白薇、栀子以清热除烦。
  ②止汗散(《傅青主女科》)
  组成:人参、当归、熟地、麻黄根、黄连、浮小麦、大枣。
  功效:益气养阴,生津敛汗。
  [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一)针法
  1.取穴:大椎、合谷、肾俞、脾俞、足三里、复溜。
刺法:针用补法,加灸。
  方义:大椎属督脉,为督脉与诸阳之会,针之可固表祛邪敛汗;大肠与肺互为表里,针刺合谷能调和营血,泄热止汗;取肾俞、复溜以补元气,补阴和营,配脾俞、足三里,以鼓舞中气,中焦健旺,自能生化气血。诸穴合用,可达补气固表,和营止汗之目的。
  大汗淋漓不止加气海。心悸加内关。
  2.取穴:气海、后溪、阴郄。
  刺法:用补法。
  方义:方中气海穴为人体原气生发之根,补之助阳气,使卫阳固表;阴郄为手少阴心经之穴,“汗为心液”,针之可益心气而敛汗;后溪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刺之可激发阳气而固表。诸穴合用,具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肺脾气虚者,加肺俞、足三里以补益肺气,健运脾胃,使气血充,汗自止。心血不足者,加内关、三阴交养血补心而敛汗。肺肾阴虚者,加百劳、肺俞、鱼际以滋阴润肺。清热敛汗。
  (二)灸法
  1.艾条灸工:神阙、气海、关元、大椎、合谷、复溜,每次选2—3个穴。
  方法:重灸,每日1次。适用于自汗患者。
  2.艾条灸Ⅱ:左阴郄穴。方法:艾灸5分钟,患者可感自阴郄穴沿手少阴经上传至心前区,20分钟后,阴郄穴处无感觉而心前区则感热如火灼,约40分钟后,此感觉消失则停灸。适用于盗汗患者。
  (三)耳针疗法
  1.主穴:肺、交感、肾。配穴:内分泌、肾上腺、三焦。方法:局部消毒后取王不留行籽贴压穴位,按压3分钟,每日5次。3—5日换1次。适用于自汗患者。
  2.主穴:交感、心、肺、肾。配穴:神门、三焦、肾上腺、内分泌。每次选用3—4个穴。方法:取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按压每日5次,每次3—4分钟,3日换一次穴位。适用于盗汗患者。
  3.主穴:肺、耳迷根、心、交感、肾。方法:选2—3穴,中等刺激,留针15~30分钟。适用于自汗者。
  二、推拿疗法
  基本操作:
  1.以手掌于神阙、气海、关元、大椎、复溜穴,作揉摩动作。每次3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自汗患者。
  2.以手掌于神阙、中脘、气海、关元、合谷、复溜、阴郄、后溪穴作婉转回环的动作。每次3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盗汗患者。
  3.以中脘、气海、关元为重点,摩腹6—8分钟,直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按揉阴郄。加减:气虚者,加按揉肺俞、肾俞、脾俞、足三里、内关,每穴约1分钟;血虚者,加按揉心俞、隔俞、足三里、三阴交,以微微酸胀为度;阴虚者,按揉阴郄、膈俞、复溜。每穴约3分钟。
  三、饮食疗法
  1.淡竹叶15g,北麦60g,煎汤,微温服之。
  2.梧桐子(去壳炒黄)3g,大枣60g,小麦60g,内服。
  3.仙鹤草60g,黄芪30g,红枣60g,麻黄根15g,煎水内服,1日2次。
  4.牡蛎、小麦等分炒黄研粉,每次6g,用肉汤调服。
  5.淮小麦30g,红枣6枚,甘草6g,桂圆肉5g,水煎喝汤,吃枣和桂圆肉。
  6.乌骨鸡1只,生地250g,食糖适量。将鸡宰杀去毛及内脏,生地切碎与食糖和匀,置于鸡腹,蒸熟,单吃鸡肉。适用于产后盗汗。
  四、外治法
  (一)敷法
  1.五倍子1.5g,研粉加醋调,敷脐部,每日1次,共敷3日。治疗产后汗出。
(《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2.牡蛎粉3两,麻黄根2两,捣细末为散,用时扑身上,汗即自止。(《医方类聚》)
  3.牡蛎煅细研末,小麦曲炒黄为末,绢袋盛扑之。(《胎产指南》)
  4.龙骨、牡蛎、赤石脂共研为粉末,以绢布包扑于身上,以止自汗。(《浙江中医杂志》1984{4))
  5。自汗膏 五倍子、郁金各等分,蜂蜜适量(炼),二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人蜜成膏剂。取膏适量,分别贴于神阙、涌泉、灵墟,纱布固定,1日一换,7—10天见效。适用于产后自汗。
  6.盗汗膏 五味子(蜜炙)、枯矾各等分,粉碎为末,过筛,人人乳适量成膏,贴敷神阙、气海、肾俞,1日一换,10--15天见效。适用于产后盗汗。
  (二)罨法
  1.黄芪15g,麻黄根、艾叶各20g,白术、防风、白芷各lOg,加水600ml,煎至300ml,去渣。将两洁净口罩浸泡其中,温度适中后,将口罩敷盖于神阙、关元穴15分钟。再用上法敷肺俞、大椎两穴15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气虚自汗。
  2.乌梅10枚,生地lOg,浮小麦15g,黄芪、透骨草各12g,大枣5枚,白芷lOg,加水600ml,煎至300ml,去渣。将两洁净口罩浸泡其中,温度适中后,将口罩敷盖于神阙、气海穴15分钟。然后重新将口罩泡药汁,再敷肺俞、心俞两穴15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阴虚盗汗。
  (三)熏洗法
  生黄芪、生牡蛎、生地各30g,知母、黄芩各lOg,麻黄根15g,茯苓20g,加水适量,煎至3000ml,去渣取汁,趁热熏蒸涌泉、神阙。待药液温度适中后,用炒布沾药液擦洗肺俞、心俞及神阙穴,每次擦洗1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阴虚盗汗。
  (四)溻浴法
  麦冬、艾叶各30g,五味子50g,黄柏40g,上药煎煮1桶,在避风保暖处沐浴全身,有条件者可浸泡于浴池,3--4次。适用于产后盗汗。
  (五)药枕法
  1。桂枝1000g,白芍500g,大枣、甘草各200g,雄黄、辛夷、藿香、佩兰各100g,皂角20g。上药分别烘干,共研细末,混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枕头。适用于产后自汗患者。
  2.黑豆、磁石各1000g,分别打碎,混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枕头。适用于产后盗汗患者。
  (六)离子透入法
  取白芍15g,乌梅20g,沙参、五味子、煅牡蛎各lOg,鱼腥草30g,白芷9g,加水600ml,煎至300ml,去渣,将两块折叠纱布浸泡后取出(以下滴水为度),敷于中极、关元、神阙、肺俞穴。再将两块电极板置于两纱布上将电流控制钮调到最低档,接通电流,然后逐渐调大电流至患者可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约30分钟。适用于产后盗汗患者。
  (七)磁疗法
  取穴:心俞、肺俞、神门、内关、三阴交为主治之穴位,每次选2—4个穴。方法:将粘有小磁石的胶布对准穴位敷贴。4—6日换一次穴位。适用于产后盗汗患者。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产后汗证由素体虚弱,加之产时耗气伤血,以致气阴两亏所致,因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精神。
  1.增强体质:乎时坚持体育锻炼,在妊娠期也注意适当的活动和运动。增强体质使气血通畅协调,为顺利分娩,减少创伤奠定基础。
  2.饮食适度 产后脾胃多虚,饮食必须适度,以多餐、富营养又易消化为原则,不能因“产后多虚”而大补,否则势必会损伤脾胃,气虚益甚,变生产后诸疾。
  3.注意调养 素体虚弱的产妇,及时休息,不宜穿过厚的褥衣或盖过厚的被子。
  4.环境适宜 慎勿感受外邪,暑日也不可过捂,居处通风适宜。
  二、调护
  汗出之时,极易感邪,应注意护理,及时地用温水或干毛巾擦浴,勤换内衣裤,注意保暖。
  [疗效判定]
  治愈:自汗、盗汗已止,其他症状消失,产褥期中汗液排泄如常人。
  显效:自汗盗汗已明显减少,近如常人,其他症状减轻或消失。
  有效:自汗盗汗有所减少,其他症状减轻。
  无效:自汗盗汗及其他症状均无改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