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针方】石学敏教授针灸治疗中风规范
针灸治疗中风规范
1.治则
根据中风的不同病机,采用不同的治则和配方。
(1)中风先兆:醒脑开窍,息风防闭。
(2)中经络:醒脑开窍,疏通经络。
(3)中脏腑(闭证):开窍启闭。
(4)中脏腑(脱证):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5)中风后遗症:醒脑开窍,矫偏和络。
2.配方
(1)中风先兆:上星、百会、印堂、肩髃、曲池、足三里、阳陵泉、完骨、天柱。
加减:眩晕加头维、风池;夜眠不安者,加四神聪、神门;烦躁者加合谷、太冲。
(2)中经络: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完骨、天柱。
加减:手指握固,加合谷、八邪;上肢不能伸者,加曲池。
(3)中脏腑(闭证):内关、水沟、十宣、风府。
(4)中脏腑(脱证):内关、水沟、气海、关元、神阙、太冲、内庭、气舍。
(5)中风后遗症
①口眼㖞斜:风池、太阳、颊车、迎香、地仓、下关、合谷。刺络拔罐选下关、颊车、四白。
②失语:风池、上星、百会、金津、玉液、廉泉、通里。
③上肢不遂:风池、肩髃、极泉、尺泽、曲池、合谷、八邪、外关。
④肩关节痛:天鼎、肩髃、肩内陵、肩外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
⑤下肢不遂:环跳、委中、三阴交、阳陵泉、昆仑。
⑥足内翻:解溪、丘墟、照海、筑宾、昆仑。
⑦失明:风池、天柱。
⑧便秘: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
⑨癃闭:中极、秩边、水道。
⑩小便淋沥:关元、气海、太溪。
3.操作
(1)中风先兆:上星,平刺0.5~1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百会,斜刺0.3~0.5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印堂,横刺0.3寸,施雀啄手法1分钟;肩髃,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以麻胀感达肘关节为度;曲池,屈肘取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以麻胀感到达食指为度;足三里,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令麻胀感达足踝部;阳陵泉,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令麻胀感沿小腿外侧至足外踝;风池,直刺0.5~1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四神聪、神门,直刺0.3~0.5寸,施捻转补法0.5分钟;合谷、太冲,直刺0.5~1寸,施呼吸泻法1分钟。天柱、完骨,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
(2)中经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施捻转提插的复式手法,施术1分钟;水沟,向鼻中隔下斜刺0.3寸,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或充满泪水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后缘进针1~1.5寸,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角,施提插泻法,至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在原穴下1寸处,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以患侧前臂及食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位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5寸,施提插泻法,以患侧下肢3次抽动为度;合谷,直刺1~1.5寸,刺向三间处,施提插泻法,以患侧食指伸直为度;八邪,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以患侧手指抽动为度;曲池,刺法同前;完骨、天柱,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
(3)中脏腑(闭证):内关、水沟,刺法同前;十宣,以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每穴出血量1~2ml;风府,低头取穴,直刺1.5~2.5寸,施提插泻法,令麻电感到达全头。
(4)中脏腑(脱证):内关、水沟,刺法同前;气海、关元、神阙,用雷火针或隔盐灸、隔姜灸、隔附子饼灸法,持续时间4~8小时,不以壮数为限;太冲、内庭,直刺0.5~1寸,施捻转提插相结合的补法,施术1分钟;气舍,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连续运针持续1~3分钟,待其恢复自主呼吸,而呼吸较弱,且有间歇时,继续运针,直至呼吸均匀。
(5)后遗症
①口眼㖞斜:风池,针尖刺向结喉,进针1.5~2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太阳,沿颧骨弓内缘进针3~3.5寸,透向颊车;迎香,横刺或斜刺0.5~1.5寸,施捻转泻法;下关,进针1.5寸,捻转泻法;地仓,横刺3~3.5寸;透向颊车,地仓至颊车部1寸1针,深度0.3~0.5寸,施提插泻法;合谷,捻转泻法。刺络拔罐,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3~5点,用闪火法加罐,出血量5~10ml,隔日1次。
②失语:风池、上星、百会,刺法如前述;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舌面用2寸毫针点刺出血,廉泉,直刺1~1.5寸,施合谷刺法,以胀感到达舌根及喉咽部;通里,直刺0.5寸,施捻转泻法。
③上肢不遂:风池、极泉、尺泽,刺法同前;合谷,针刺方向先透向大指,继透向三间处,施提插泻法,以患侧大指、次指抽动3次为度;八邪、曲池、肩髃,刺法同前;外关,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
④肩关节痛:天鼎,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令触电感直达肩肘或手指;肩髃、肩内陵、肩外陵、肩贞,直刺1~1.5寸,施捻转提插泻法;肩中俞、肩外俞,均横刺1~1.5寸,施捻转泻法;阿是穴,刺络拔罐方法同前。
⑤下肢不遂:委中、三阴交,针刺方法同前;环跳,直刺2~3寸,以触电感传至足趾为度;阳陵泉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令触电感传至足趾为度;昆仑,直刺0.5寸,捻转泻法。
⑥足内翻:解溪,直刺0.5寸,施捻转泻法;丘墟透照海,直刺2.5~3寸,施捻转泻法;筑宾、昆仑,直刺0.5~1.5寸,施提插泻法。
⑦失明:风池,针尖方向与双目系对角相交,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天柱,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
⑧便秘:先取双侧丰隆穴,直刺1~1.5寸,施捻转泻法;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水道外开1.5寸)、左外归来(左归来外开1.5寸),均直刺1.5~3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留针20分钟,在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运针1次。
⑨癃闭:中极,直刺1.5~2寸,施提插泻法,令胀感传至会阴;秩边,直刺2.5~3寸,针尖方向透向水道,施提插泻法,令胀感达前阴。
⑩小便淋沥:关元、气海,直刺1~1.5寸,施呼吸之补法,而后置1寸艾炷于针柄上,施温针灸,每次2~3炷;太溪,直刺0.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
4.疗程
(1)急性期(发病7天之内):每日针刺2次,10天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
(2)稳定期(发病1周至3个月):每日针刺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9个疗程。
(3)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以上):每日针刺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6~12个月。
【配方理论】
脑卒中,中医称之为中风。始见于《内经》所言的仆击、大厥、薄厥、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描述了中风的病因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临床表现。尽管如此,《内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中风病的证治理论,对其病因、病机及症状尚无系统的论述。唐宋以后立论“内虚邪中”。晚清及近代医家,结合西医知识,进一步认识到中风病的发生主要在于年老体衰,阴阳逆乱,直冲犯脑,中风病的致病机理、证治规律日臻完善。石学敏教授将博采古训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积多年临床与研究认为,中风乃“上实”,即脑窍闭塞,其因皆为肝肾的亏虚,即“下虚”。脑为神府,神伤不能使气,加之风标夹痰火气血诸本逆乱,引发了“窍闭神匿”的病理机转,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中风乃发。据“窍闭神匿”病机,立“醒脑开窍”大法,在治疗上,以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的生理功能为主;在取穴上,以阴经腧穴为主,重在手法操作。古代医家多以“正气本虚,风阻经络”,拟“疏经活络,风取三阳”治疗中风,故行针施术多以“补法”为主。基于“神窍匿闭”病机和“启闭开窍”针刺法的确立,行针施术以“泻法”为主,经反复实验,总结出针刺手法的四大要素,经多年临床验证疗效尤著。
近年来经大量基础实验研究,证实醒脑开窍针刺法具有下述作用:①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及实验性高黏滞血症动物的血液流变学,增加局部脑组织血流;②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③抑制脑缺血及再灌注造成的自由基损伤;④增加实验性小鼠脑组织血流,改善脑组织超微结构,减轻脑水肿等。
【转归及预后】
本病是急骤起病,变化复杂,病死率高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转归取决于其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以及诊疗的正确及时与否,调养得当与否等。临床上一般抓住病人的神志、瞳神、二便、舌脉、肢体瘫痪等证候的动态变化,预测病情的浅深轻重与预后。
1.中经络病发虽急,但病人神志清楚,瞳神正常,肢瘫不全,二便调和,说明病浅邪轻,正气尚盛,若治疗及时,方法正确,调养适宜,病人可快速进入恢复期,预后多良。
若因情志激惹,或饱食饮酒,致风邪内盛,上扰窍络,神明受累,则由中经络转为中脏腑,病势逆转,病情恶化,预后不良。
2.中脏腑起病急暴,病邪盛,病位深,病情重,若病发即现神志恍惚或迷蒙,半身不遂,二便闭阻,脉大舌红者,属中腑证。调治及时,辨证准确,治法得宜,可使邪去窍开神醒,转为中经络证,即可进入恢复期,预后较好,个别遗有后遗症;若调治不当,正虚邪入,即现重症神昏或昏愦不语,属中脏证,治疗即应予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予以综合救治,尚可挽救病人生命。若病见呃逆频作,肢强搐逆,戴阳反折,呕血便血,胸腹灼热者,属中脏变证,示病情笃重,邪气充斥,若不及时驱逐邪气阻闭,阴阳格绝,精气乃绝,预后不良;若见昏愦不语,四肢厥冷,目合口开,二便自遗属中脏脱证,元气脱散,首当回阳固脱,否则气绝身亡,此均属中风危笃,临终前表现。
【预防与调护】
中风的病因与起居、饮食、房事、情志、劳倦有密切关系。因此,在生活工作中,应注意起居有严格规律,饮食有节制,房事应适度,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注意情志调节,不可劳倦过度,以上几点是预防中风发作的关键,也是已患此病患者的调护重点。同时还应注意保护皮肤、呼吸道、口腔,通畅二便,适时配合功能锻炼,有利于丧失功能的重建。
【验案举例】
案一 王某,男,47岁,干部,入院日期:2003年9月16日。住院号:F06716。
主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半年余。
病史:患者高血压病史6年,素服蒙诺、络活喜维持血压于130/80mmHg,3月8日工作时受风,自觉头胀,于单位保健室测血压200/130mmHg,自服寿比山1片,略见好转,次日晨起又感眩晕,到保健室静点血塞通,下午突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而瘫软在地,当时神清语晰,由同事送往红桥医院,查头CT示:右基底节小缺血灶,收住院治疗2月,曾静点维脑路通、硝酸甘油等,病情稳定,出院后间断到社区医院行针灸治疗,仍遗留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今慕名赴我院就诊,由门诊收住院。
查体:血压130/80mmHg,脉率80次/分钟,神清语晰,双瞳孔等大,右∶左约2.5mm∶2.5mm,光反射存在,无眼颤及复视,颈软,双侧颈动脉搏动对称,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肠鸣音低,左侧轻度中枢性面瘫,饮水不呛,咽反射正常,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肌张力略高,左上肢可移至腹,精细动作差,可缓慢行走几步,偏瘫步态,左足轻度内翻,肌容量左右对称,左侧生理反射 (+++),左巴氏征 (+),夏道克征 (+),余病理反射未引出,舌暗红,苔黄腻,脉弦。
颅脑CT示(098246):右基底节-丘脑区梗死灶,左侧基底节点状缺血灶。
印象:①中医:中风(中经络);②西医:脑梗死,高血压。
辨证:患者平素劳累过度,真阴亏耗,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阳亢生风,兼之风寒侵袭皮毛,内外合邪,经脉闭阻,上扰清空,神明失司,中风乃发。
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选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完骨、翳风、解溪、丘墟透照海。
操作:解溪,直刺0.5寸,施捻转泻法;丘墟透照海2.5~3寸,施捻转泻法;余穴同前。
治疗经过:经5次治疗,患者左上肢可抬至头,左足内翻减轻,10天后,左手可做梳头、对指等动作,行走距离较长,继续治疗1月余,生活可自理,好转出院。
案二 吴某,男,46岁,司机。入院日期:2003年2月7日。住院号:F06363。
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失语4月余。
病史:患者高血压病史2年,平素工作繁忙,2002年10月5日开车途中出现头晕,右侧肢体活动欠灵活,语言欠清,恰行至总医院,就诊于急症,查头CT示:左颞部及左基底节区血肿,遂收入脑外科,当时症状加重至右侧肢体全瘫,神志不清,当日下午行左颞区血肿引流术,术中引流约40ml血,残存约20ml,半月后患者神志转清,仍遗留右侧肢体全瘫,失语,继予降颅压、抗感染等治疗2月,复查头CT示:血肿基本吸收形成软化灶,后间断于我院门诊行针刺治疗,今为进一步康复收入我科。
查体:血压140/90mmHg,脉率65次/分钟,神清,精神可,右侧中枢性面瘫,右侧肢体活动不遂,右上肢微可内收,手指无功能,右下肢可屈膝立于床面,肌力Ⅱ级,肌张力不高,右侧肢体肌肉轻度萎缩,腘横纹上10cm,肌容量左为42cm,右为40cm,腘横纹下10cm肌容量左为31cm,右为30cm,右侧生理反射减弱,右巴氏征 (+)。混合性失语,可发简单音节,理解力差,饮水不呛,咽反射存在,双瞳孔等大等圆,约2.5mm∶2.5mm,光反射存在,眼球运动灵活,无视野缺损,胸廓对称,两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音有力,腹软,肝脾未及,左颞顶部术后疤痕,舌红苔黄,脉弦数。颅脑CT(085031)示:左基底节颞顶区血肿术后改变,血肿囊变期。
印象:①中医:中风(中脏腑转中经络);②西医:脑出血术后。
辨证:患者乃肝肾阴虚之体,兼之过劳,阴竭于下,孤阳上越,阴脱阳浮,神匿窍闭,中风乃发。
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选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完骨、翳风、金津、玉液。
操作:同前。
治疗经过:经3次治疗,患者右上肢可抬至胸,右手拇指可动,右下肢直腿抬高20°,可扶床站立20分钟,15天后可自行举步,右上肢可抬至头,可回答简单问题,继续治疗30天,生活可简单自理,精细动作稍差。
案三 邓某,男,57岁,干部。入院日期:2004年11月17日。住院号:F07605。
主诉:右侧肢体活动欠灵活伴头晕2天。
病史:患者平素性情急躁,2天前因琐事与同事争吵后,自觉右侧肢体活动欠灵活,进餐时不能使用筷子,穿衣系扣费力,时有头晕,无恶心呕吐,就诊于单位保健站,考虑脑血管病,未经治疗,急赴我院就诊,由门诊收入我科。
查体:神清合作,头晕,无头痛及恶心呕吐,血压130/80mmHg,脉率80次/分钟,双瞳孔等大等圆,右∶左约2.5mm∶2.5mm,光反射存在,轻度水平眼颤,颈软,双侧颈动脉搏动对称,心音低钝,双肺呼吸音清,腹软,肠鸣音存,饮水偶呛,咽反射减弱,右侧肢体活动欠灵活,精细动作差,肌力Ⅳ级,肌张力、肌容量正常,左侧肢体痛温觉减弱,共济运动可,步态欠稳,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查头MR示:右侧小脑缺血灶。舌淡,苔白,脉沉细。
颅脑MR示(014613):右侧小脑缺血灶。
印象:①中医:中风(中经络);②西医:脑梗死。
辨证:患者年近花甲,平素性情急躁,为肝肾阴虚之体。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情志不遂,引动内风,上扰清空,阻于脑窍,络脉被阻,神明失司,而发中风。
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选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完骨、翳风。
操作:同前。
治疗经过:5天后患者头晕减轻,右手精细动作较前灵活,10天后左侧肢体痛温觉较前恢复,头晕好转,治疗15天出院,未遗留明显症状。
【临证提要】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种,也是针灸治疗效果显著的病种之一。尤其在中风急性期和恢复期方面,可以说收效迅速。但是,临床中治疗中风病,应该详细辨察病人的“神”,根据神匿的深浅程度,而采用一种、两种或综合治疗方法;根据病机和证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和配方。中风病的治疗应以醒脑开窍,疏通经络为主,而辨清阴阳虚实寒热不同,采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瘀者除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寒痰者温化之,热痰者清化之,阴虚者滋补之,阳虚者温补之,针之方能奏效。
文中摘自《石学敏实用针灸学》,作者:石学敏,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