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胃痛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胃痛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个药44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一.胃寒证:胃痛暴作。畏寒喜暖,脘痛得温则减,遇寒则甚。口和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1.良附丸加味

加减

酒高良姜9克 醋香附9克   

1.若偏于气滞,起病于忧恚,胸胁胀闷较甚者,可重用香附 ,或酌加川楝子、郁金和木香等,以助行气止痛;

2.若偏于寒凝,起病于受寒或饮食生冷,胃脘痛甚,形寒喜温者,可重用高良姜,或酌加干姜、吴茱萸和桂枝等,以加强温中散寒止痛之功;

3.气滞寒凝之痛经,可酌加当归、川芎和白芍等和血调经止痛。

胃痛证:常加吴茱萸、荜拨、陈皮等,以加强散寒理气之力。

1.痛而脘闷不食,喛气或呕吐,兼挟积滞宜加枳实、神曲、鸡内金等以消食导滞。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厚朴、干姜、紫苏梗、陈皮,以加强温中散寒,和中止痛之力。

2.如兼见形寒、身热等风寒表证者,可加香苏饮或桂枝人参汤,以疏散风寒。或内服生姜、胡椒汤以散寒止痛。

3.若呕吐清水痰涎量多,为寒兼痰湿,可酌加苍术、厚朴、茯苓、半夏、陈皮,或加服厚朴温中汤,温中燥湿,行气和中。

4.兼泛酸者,可酌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海螵蛸,象贝母,以抑酸和胃降逆止呕。

5.若兼见胸脘痞闷,厌食,嗳气,呕吐酸馊,是为寒夹食滞,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导滞,温胃降逆。

6.本方可加吴茱萸、陈皮、乌药、砂仁、紫苏梗、沉香等,以加强散寒理气之力;若阴寒内盛,胃脘冷痛剧烈,形寒肢冷,大便稀溏者,可酌加附子、干姜、肉桂。

【按语】

1.本方为温燥行气之剂,胃热炽盛或阴虚内热者忌用。

2.本方不宜过量、久服,以免耗伤胃气胃阴。

3.本方不宜久煎,以免耗损药性,降低药效。

4.服用本方,宜趁温热饮之,以助温中散寒之力。

1.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则痛甚,呕吐清水痰涎,口不渴,大便溏,舌淡苔白,脉弦紧。

2.高良姜汤加减;

高良姜 桂枝 厚朴 当归 生姜 

加减;

胃痛证:

1. 寒邪偏重者,加炮姜、川椒、荜茇;兼见风寒表证者加苏叶、防风、荆芥;

2. 兼食滞者加焦三仙、制大黄、枳实、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 若寒湿阻胃,症见脘痛喜温,脘腹满闷,四肢欠温,恶心欲呕,舌苔白腻,此为外感寒邪,内伤生冷,寒湿阻遏,胃气郁滞,治宜疏表散寒化湿,药用藿香正气散治疗;

4. 呕吐清水痰涎偏重者,加吴茱萸、姜半夏,以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化痰涎;

5. 若寒邪郁而化热,寒热错杂,症见胸脘痞胀,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胃痛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改投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寒热并用。

临证参考:

    施今墨治本证寒轻用豆蔻、香附;寒甚用吴茱萸、刀豆子、附子、肉桂等;不效者,喜用生硫黄温补命门火以助脾阳祛寒。

    叶熙春治本证宗温中行气法,温中喜用高良姜、荜茇、川椒、甘松、干姜、荜澄茄等辛通腑阳;行气推崇天仙藤、南木香、九香虫、娑罗子、生香附等散结止痛。并认为香附生用,取其辛燥之性,散气结,除胃湿,散胃寒,其功更彰;兼呕酸者,若舌苔薄白加海螵蛸,若舌苔白腻加螺丝壳。

    魏长春治本证用自拟经验方合良附丸治疗(高良姜、香附、荜澄茄、吴茱萸、陈皮),夹湿邪者,加苍术、厚朴、茯苓之类;夹食滞者,加神曲、枳壳、鸡内金之类;若内有气滞而外感风寒者,加苏叶之类。

    秦伯未治本证用温中厚朴汤(厚朴30g,陈皮30g,甘草15g,,茯苓15g,草豆蔻15g,木香15g,干姜2g。水煎服,每日1剂。)。兼饮食不慎,寒食交阻,疼痛加剧者,酌加神曲、山楂等以消食滞。秦氏认为胃寒痛如恶寒或呕吐白沫,宜用桂枝,不宜用紫苏。紫苏行气宽中,可用治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恶心等,但偏重于风寒解表,不若桂枝通阳化气,治里虚寒证最适宜。

    章次公治本证常用肉桂、附子、丁香、荜茇、炮姜、吴茱萸、细辛、艾叶散寒;延胡索、香附行气止痛。姜春华治本证常用高良姜、干姜、桂枝、苏梗、吴茱萸、川椒、制香附、荜茇、延胡索、乳香、没药等。

2.风寒气滞证:症见胃脘胀痛喜暖,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喛气不舒,或形寒身热等。为内有气滞,外感风寒。治宜理气疏风。方用

3.香苏饮加减;

香附子9克  紫苏叶9克  炙甘草3克  陈皮6克 

加减;

1.风寒较重的,加葱白、生姜、荆芥等。

2.气郁较甚,胸胁胀痛,脘腹胀满者,加柴胡、厚朴、大腹皮等。

3.湿浊较重,胸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者,加藿香、厚朴、半夏等。

4.兼见咳嗽有痰者,加苏子、桔梗、半夏等。 

3.寒湿阻胃:症见脘痛喜温,脘腹满闷,四肢欠温,恶心欲呕,舌苔薄白而腻等。或外感寒邪,内伤生冷,寒湿阻遏,胃气郁滞。治宜散寒疏表化湿。方用

4.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9克 白芷9克 大腹皮9克 紫苏9克 茯苓9克 陈皮6克 白术6克 厚朴6克 半夏曲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生姜15片 红枣15枚加减;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名医临证参考

二.食滞证:胃脘胀满疼痛。喛腐吞酸。呕吐不消化之物,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5.保和丸加减;

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陈皮3克 连翘3克 莱菔子3克   

(或用保和汤:麦芽 山楂 莱菔子 厚朴 香附 陈皮 连翘 甘草)

加减;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胃痛证:1.胃脘胀痛不减,气机未得宣通,宜加枳实、香附、玄胡等理气止痛;

     2.大便不爽,加枳实、大黄使积滞从大便而出;

3.苔黄,便秘,食积化热,宜加大黄,芒硝以涤结通府。

胃痛加减2:

1.胃脘胀痛不减,加枳实以理气止痛;

2.若不效,并见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气汤;

3.若见苔黄燥便秘者,可用大承气汤;

4.兼表证者,加紫苏、荆芥;

5.食积化热者,加黄连、黄芩;

6.脾胃素弱食滞者,用香砂枳术丸(木香、砂仁、枳实、白术)加神曲、麦芽;

7.若属膏粱厚味或辛辣酗酒损伤脾胃,脾不运化,湿热内生,胃气不除者,症见胃脘灼痛,胸膈满闷,肢体困重,纳呆,嘈杂吞酸,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治宜理脾和胃,清化湿热,方用清脾饮。

  临证参考:

1. 因喜食而太过者,当助脾消导,善饥而食者,当补中益气;气

2. 恼后得食或食后气恼,当舒气解郁,兼以消化;

3. 病后、产妇、年高者,凡有食滞,只宜消补兼施;

4. 暴伤饮食所致胃脘痛者,可用吐法,如瓜蒂散或盐汤探吐。本证亦可用枳实导滞丸治疗。

5. 魏长春治疗本证因饮食不节,停积于胃者,用自拟方(六神曲、炒山楂、炒莱菔子、陈皮、姜半夏、鸡内金、茯苓)。

6. 章次公治本证选用六磨饮子。

7. 姜春华治本证常用藿梗、苏梗、鸡内金、山楂、神曲、莱菔子、谷芽、麦芽、枳实、槟榔、木香、砂仁、制半夏、陈皮、大黄等。

8. 步玉如治本证用保和丸改汤剂,莱菔子重用,郁甚加入槟榔。

  【辨证加减】

1.若脘腹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木香、大腹皮等,以行气消滞。

2.胃脘胀痛而便闭者,可加木香、大黄、厚朴、枳实等以通腑行气。

3.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糙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可加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等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4.若食积化热,见发热,口苦而干,舌红苔黄厚腻者,可加黄连、黄芩,以清胃泻热。

【按语】

1.本方为消导之剂,不宜过量、久服,恐伤胃气。

2.服用本方后,食滞虽祛,脾胃之气已伤,常可用健脾益胃助运之剂,如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丸等。

 若因喜食而太过者,当助脾消导,善饥而食者,当补中益气;气恼后得食或食后气恼,当舒气解郁,兼以消化;病后、产妇、年高者,凡有食滞,只宜消补兼施;暴伤饮食所致胃脘者,可用吐法,如瓜蒂散或盐汤探吐。本证也可用

6.补中益气

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7.瓜蒂散

瓜蒂3克  赤小豆3克 

加减;

1.痰湿重者,可加白矾以助涌吐痰湿;

2.痰涎壅塞者,酌加石菖蒲、郁金、半夏以开窍化痰;

3.风痰盛者,可加防风、藜芦以涌吐风痰。

8.盐汤探吐

食盐(若干)

加减;

1.食厥可加姜汁,以其辛辣之性,豁痰通神;

2.干霍乱可加姜汁、童便,以祛痰降火;

3.癃闭可加防风以助肺气宣发,进而通利水道。

9..枳实导滞丸治疗。

大黄12克 炒枳实6克 炒神曲6克 茯苓3.6克 黄芩3.6克 白术3.6克 泽泻2.4克  

加减;

1.若胀满甚者,可加木香、槟榔以增行气消胀之力;

2.纳差者,宜加山楂、鸡内金等消食之品;

3.腹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名医临证参考:

 1.食停胃脘:多见于食滞初起,胸脘痞闷,喛腐吞酸,并有欲吐之势。治可因势利导,宜用吐法。方选瓜蒂散或用盐汤探吐方,食积得出,一吐痛除。

 2.胃纳过盛:多由于暴饮暴食,饮食过量,症见脘腹撑满胀痛难忍,拒按甚或手不可近。治宜消积破满,行气止痛。可用木香槟榔丸去黄连、黄柏,加神曲、山楂。

10.木香槟榔丸

木香3克 槟榔3克 青皮3克 陈皮3克 莪术3克 枳壳3克 神曲6克 山楂6克 大黄9克 炒香附12克 牵牛子12克

加减;

1.纳差食欲不振者,宜加山楂、鸡内金、莱菔子等消食之品;

2.若舌苔厚者,宜加苍术等以燥湿化浊。

 3.胃弱食滞:症见胃痛,脘腹痞满不思饮食,大便或溏,或不畅。治宜健胃消痞,化积止痛。方用香砂枳术丸加神曲11.香砂枳术丸

白术6克 枳实3克 木香3克 神曲5克 麦芽6克 砂仁3克

加减;

1.若脾虚较重者,宜加党参、红枣、甘草,以助健脾;

2.若见腹泻者,可加茯苓、薏苡仁,以渗湿止泻;

3.若食积明显者,宜加神曲、山楂、麦牙等以消食和胃

胃病注意事项:

1.发病时宜进食易消化之物,忌食油腻、腥味、生冷、粗硬、刺激的食物。并以少吃多餐为佳。

2.病情较重时当卧床休息,防止一切精神刺激,并注意保暖,避免受寒着凉。

3.对于合并呕血或便血,应随时注意,出血量的多少及其颜色。特别是注意大便颜色的改变。

4.病情好转后,应用名贵中药制成护养脾胃的药丸,久服,以填实脾胃,养元气,才能根治,不留后患。

三.气滞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喛气频作。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弦。

12.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6克 醋陈皮6克 川芎4.5克 白芍4.5克 枳壳4.5克(麸炒) 炙甘草1.5克 香附4.5克  

加减;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胃痛加减:1.若疼痛难止,气机郁甚,加川楝子、玄胡、木香以增强疏肝理气止痛之力。

2.若喛气,呕恶较甚,胃气上逆,宜加半夏、苏梗降逆和胃。

3. 若痛而纳呆,兼挟食滞,可加神曲、麦牙、莱菔子消食顺气。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选加郁金、青皮、木香、紫苏梗等,以加强理气解郁之效。

2.如胃脘胀痛剧烈者,为气滞重证,可酌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紫苏梗、佛手等,或改用沉香降气散(沉香9g,砂仁21g,甘草15g,香附150g,川楝子30g,延胡索30g。共为细末,每服6g,每日3次,淡姜汤送下。亦可作汤剂煎服);以加强理气止痛之力。

3.如气郁化火,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可酌加丹皮、栀子、黄连、蒲公英,以清热泻火,稍佐吴茱萸以行气降逆止痛。

4.如恶寒喜暖,得热痛减,口不渴,喜热饮者,为夹寒凝,可酌加高良姜、干姜、吴茱萸、乌药,以散寒降逆止痛。

5.如痛有定处,状如针刺而拒按者,为兼血瘀,可加丹参、五灵脂、制大黄、延胡索,以活血祛瘀止痛。

6.如嗳腐吞酸,呕恶厌食,舌苔厚腻,脉弦滑者,为夹食积,可加鸡内金、神曲、麦芽、谷芽等,以消食化滞。

7.如饮水痛增,时呕涎沫,头痛如裹舌苔白滑者,为夹痰湿,可酌加苍术、厚朴、藿梗、茯苓、泽泻等,以化湿和胃

【按语】

1.本方为行气解郁,和胃止痛的基本方,寒证与热证均可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减变通,平调阴阳。

2.本方多有辛香行气之品,不宜久煎,否则易耗散药性。

3.理气解郁止痛之剂所用药物一般偏于芳香走窜,若过量久服,难免伤肝胃之阴,组方时应适当配伍阴柔之品。内热素盛及素体阴虚者慎用。

 1.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喛气痛轻,恼怒痛,食欲减退,胸脘痞闷,善太息,大便不调,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用

13.四逆散;

柴胡3克 枳实3克 白芍3克 炙甘草3克

加减;

1.咳嗽者,加五味子1.5克,干姜1.5克;

2.兼下利,心悸者加桂枝1.5克;

3.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5克;

4.腹中痛者加炮附子1枚;

5.下利重者,用7两水煎薤白9克,取4.2两,去滓。把3克的药粉放入药汤中,再煎取2.1两,分二次服。

6.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

7.有热者,加栀子、川楝子。

胃痛加减:

1. 肝气郁结严重,胀痛重不缓解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

2. 若见胃脘嘈杂,灼热疼痛,呕吐泛酸,口干口苦,烦燥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者,此为肝郁日久化热,治以舒肝泻热,上方加吴茱萸、黄连、黄芩、牡丹皮、栀子以清肝泻热,和胃止痛;

3. 或改投化肝煎。若喛气,呃逆较重者,加旋复花、沉香末、炒莱菔子以顺气降逆;

4. 若见肝郁脾虚,不思饮食,头晕乏力,脘胁胀痛,脉弦细,改用逍遥散;

5. 若肝郁脾虚而气郁日久化火 ,在前证基础上以见心烦、便干、苔黄燥,用加味逍遥散。

临证参考:

 施今墨治本证首选沉香、乌药、半夏、厚朴、松香以通和胃气,再配香附、青皮、川楝子等疏泄肝郁。

 秦伯未治本证常用柴胡疏肝散或调气散,凡肝气犯胃引起的胃脘痛,经久不愈,极易化火,治宜辛泄苦降,方用化肝煎合左金丸。

 章次公沦认为本证用旋覆代赭汤、金铃子散等方,加苏子、佩兰梗、杏仁、羌活、防风、九香虫等,痛定后再加养血柔肝、缓急安中的芍药甘草汤及宁心安神的远志、柏子仁、夜交藤、合欢花等药物收功。(用杏仁治胃病是独特的经验

 姜春华治本证常用柴胡、炒白芍、郁金、川楝子、青皮、陈皮、佛手、陈香橼、旋覆花梗、枳壳、香附、草豆蔻,肝胃郁热则加山栀子、黄芩、左金丸等。

 董建华则以香苏饮为主方加入通降之品,组成胀痛方。由苏梗、香附、橘皮、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组成。如伴胁胀痛,口苦泛恶等肝郁不舒症状者,加柴胡、青皮、郁金等以舒肝解郁;伴见便秘腹胀者,可用酒大黄或瓜蒌、莱菔子以导滞通腑。

 步如玉对气郁日久化火服药不愈者,投百合汤每获佳效。

  总之,本证治以疏肝理气降胃为主,但理气药多辛香温燥,久用易耗气伤阴,对于单纯气机郁滞者适用,宜中病既止,对郁久化火者,不宜继续香燥行气,当配甘凉润养阴之品。 

 2.气郁而见化热之势者,其胃痛口苦,吐酸杂,舌苔黄。治宜疏肝理气,清热止痛。方用金铃子散合左金丸加乌贼骨、煅瓦楞子以制酸止痛。

14.金铃子散合左金丸

元胡5克 金铃子5克 黄连9克 吴茱萸1.5克 乌贼骨9克 煅瓦楞9克 

加减;  

1.如用于治疗胸胁疼痛,可酌加郁金 、柴胡、香附等;

2.脘腹疼痛,可酌加木香、陈皮、砂仁等;

3.妇女痛经,可酌加当归、益母草、香附等;少腹疝气痛,可酌加乌药、橘核、荔枝核等。

 3.肝脾不调:肝气犯胃,日久不愈,脾气亦伤,胃痛而胀,反复发作,妇女于月经中期或后期更易发作。饮食不佳,神疲乏力,苔薄脉弦等。治宜调理肝脾,理气和胃。方用逍遥散加佛手、香附、砂仁、郁金等。

15.逍遥散

柴胡3克 当归3克白芍3克白术3克茯苓3克 炙甘草1.5克 煨姜1片(包) 佛手3克 香附3克 郁金3克 薄荷1.5克 加减; 

1.火郁较重,加丹皮3克、栀子3克

2.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

3.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4.气滞夹痰:症见胃痛胸闷,咳吐稠痰舌苔白腻,脉象弦滑,此乃痰气互结于胃脘。治宜解郁化痰,和胃理气。方用16.越鞠丸;

香附10克 川芎10克  苍术10克  栀子10克  神曲10克  麦牙15克(包) 

加减; 

1.湿郁,加茯苓10克、泽泻、白芷10克

2.火郁,加青黛10克、黄芩、黄连。

3.痰郁,加星夏10克、瓜蒌10克、海浮石10克、半夏。

4.血郁,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

5.气郁,加木香10克、槟榔10克,枳壳,香附。

6.食郁,加麦牙10克,山楂10克、砂仁。

7.挟寒,加吴萸10克。

17.二陈汤加减;

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生姜6克 红枣2枚  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4

加减;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本证名医临证参考

四.血瘀证:胃脘疼痛拒按,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如刀割。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血。舌质紫暗,脉濇。活络效灵丹合18.失笑散加减。

活络效灵丹合失笑散加减

加减:

当归15克 丹参15克 生明乳香15克 生明没药15克 五灵脂6克 蒲黄10克  

1.腿疼加牛膝活血通脉,引药下行; 

2.臂疼,加连翘理肝气,并引药上行;

3.妇女瘀血胀痛,加生桃仁、生五灵脂以增强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4.疮红属阳者,加金银花、连翘、知母等以解毒消痈;

5.疮白硬属阴者,加肉桂、鹿角胶温通血脉,温补精血;

6.疮破后,生肌不速者,加黄芪、知母、甘草补气托毒,生肌敛疮;

7.脏腑内痈,加三七、牛蒡子活血解毒疗痈。

8.跌打损伤之腿疼痛甚者,加穿山甲、地龙、水蛭活血通络止痛;

9.癥 积聚,宜加赤芍、桃仁。三棱、莪术等行气活血之品。

胃痛加减:

1.若见脘腹胁肋胀满者,此气滞而血瘀,上方加三棱、莪术、当归、白芍、砂仁,以埋气化瘀;

2.气虚者合四君子汤并用。

1.瘀血轻者,可用手拈散治疗,或用膈下逐汤治疗。

19.手拈散

草果10克 延胡索10克 五灵脂10克 没药10克

20.膈下逐汤

五灵脂6克 川芎6克 牡丹皮6克 赤芍6克 乌药6克 延胡索3克 甘草9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香附6克 枳壳6克

加减:

1.临床见瘀血重痛剧,加乳香、没药、全蝎、蜈蚣等;

2.刺痛,加川芎、三棱、莪术;

3.寒证,加桂枝、干姜等;

4.湿热证,加茵陈、黄芩、泽泻、茯苓、薏苡仁等。

 本证名医临证参考:

1.因瘀出血:症见吐血其色紫暗,或便血(即大便色黑如柏油状),可用花蕊石散加白芨、侧柏叶、地榆等以血活血

21.花蕊石散

煅花蕊石10克 白芨10克 黑侧柏叶10克 地榆炭10克 

 2.失血致虚:症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脉象细弱等。此为气血不足,可用

22.调营敛肝饮

(当身6克 酒白芍4.5克 阿胶4.5克 枸杞子9克 五味子1.5克 川芎2.4克 炒酸枣仁4.5克 茯苓6克 广陈皮3克 木香1.5克 红枣2枚 生姜3片)加党参、白术等。 

 3.气随血脱:胃脘剧痛,突然停止,心慌心悸,面色惨白,出冷汗,呕血、便血等。急用补气摄血如独参汤之类治之。并宜积极救治,以防厥脱之变。

五.胃热证

(一)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23.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青皮6克 陈皮6克 白芍6克 丹皮6克 山栀子9克 泽泻9克 贝母9克  黄连9克 吴茱萸1.5克  

胃痛证加减:

1.喛气频作,胃气上逆加旋复花、沉香。代赭石以理气降逆。

2.胀痛胀满,喛腐舌苔厚腻,兼挟食滞,可加麦芽、神曲、山楂等消食导滞。

3.舌苔黄厚而燥,大便秘结,胃热燥结,宜加大黄、元明粉以通下泻热。

1.郁热迫血妄行:症见呕血,其色红苔黄,脉弦或数等。治宜清火凉血止血。方用

24.泻心汤加味。

大黄6克  黄连3克  黄芩3克

 2.郁火伤阴证:症见胃脘灼痛而烦,痛及两胁,五心烦热,舌红苔黄,脉细数。此肝肾阴虚,郁火未清。治宜疏肝泄热,滋养肝肾。方用

25.滋水清肝饮加减;

熟地黄10克 山药10克 山茱萸10克 牡丹皮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白芍10克 山栀子10克 酸枣仁10克 

当归10克 柴胡6克 

加减:

治疗慢性肾炎时,如见蛋白明显,可加玉米须、料仁根、芡实、鹿衔草等。

血尿明显者,加仙鹤草、茜草、大蓟、小蓟等。

高血压、头晕头痛明显,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等。

(二)湿热中阻证:胃热疼痛有热感。嘈杂口干而若。口渴而不欲饮。小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26.清中汤加减;

黄连5克 栀子6克 半夏6克 茯苓9克 白豆蔻5克 陈皮3克 甘草3克   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4

1.本方可加藿香、厚朴以增强化湿理气之功。

2.呕恶者,胃气上逆加竹茹,清热和胃降逆。

3.便秘者,气机阻滞加枳实,行气导滞。

加减:

1. 湿偏重者加薏苡仁、白扁豆、藿香、厚朴、佩兰;

2. 热偏重者加黄芩、蒲公英、苦参;

3. 便秘者加枳实、制大黄;

4. 恶心呕吐者加竹茹以清热和胃降逆。

  临证参考本证还可选用三仁汤或小陷胸汤合左金丸,或连朴饮合六一散加减治疗。

施今墨治本证常用栀子、知母、竹茹、龙胆草等药。

魏长春治本证用自订经验方加减,药用黄连、厚朴、石菖蒲、姜半夏、大豆卷、炒山栀、天仙藤、陈皮。

姜春华治本证常用苍术、茯苓、黄连、黄芩、川朴花、藿香、佩兰、薏苡仁、枳壳、望江南等,苦寒与芳化祛湿并用。

董建华治本证常用藿香、佩兰、芦根、滑石、黄芩等药,通过芳香化湿,清化湿热,使湿去热退,脾阳得振,胃气得复

 辨证加减】

1.胃脘痞胀者,为热郁气滞,可酌加香橼、佛手、绿萼梅、白残花、紫苏梗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之品,或加服金铃子散。

2.嘈杂吐酸者,为肝热犯胃,可酌加吴茱萸、煅瓦楞子、乌贼骨,以抑酸和胃止痛。

3.口渴喜凉饮者,为热盛伤津,可酌加沙参、麦冬、石斛、玄参,以清热生津止渴。

4.呕吐苦水者,为肝胆郁热,可酌加柴胡、黄芩、竹茹、紫苏梗、半夏,以清肝泄热和中。

5.大便干结者,可酌加大黄、莱菔子、瓜蒌仁、火麻仁,以泄热通便。

6.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而导致吐血、便血者,常见胃脘疼痛痞满,面赤舌红,心烦便秘,脉弦数有力等症,可加大黄、黄芩,以苦寒清泄,直折其火,使火降气顺则出血自止。

【按语】 .

1.本方为苦寒之剂,适用于火热内盛之实热证。阳虚阴寒内盛者忌服。

2.本方不宜过量、久服,恐耗伤胃气胃阳。

3.服用本方一般宜凉饮,以助清泻胃热。

4.内热最易伤阴,此时投药慎用香燥,故叶桂主张“忌刚用柔”。

 本证还可选用三仁汤或小陷胸汤合左金丸,或连朴饮合六一散加减治疗。

27.三仁汤

杏仁12克 滑石18克 通草6克 白豆蔻仁6克 竹叶6克 厚朴6克 生薏苡仁18克 半夏10克  

加减;

1.湿温初起,卫分症未罢,有恶寒现象者,可加藿香、香薷、佩兰以解表化湿。

2.若湿重于热,症见呕恶,脘痞较重,舌苔垢腻,可加苍术、石菖蒲、草果以芳化燥湿。

3.若热重于湿,症见身热口渴,满闷,心烦呕恶,或汗出不解,继而复热,邪热尚不深重者,可加连翘、黄芩、黄连以清热祛湿。

4.若热盛湿阻,症见高热,汗多,身重,面赤,口渴,心烦,可去半夏、厚朴,加生石膏、知母、苍术以泻火兼除湿。

# 5.若热盛伤津,症见口渴,唇焦,苔黄而干,舌边尖红,可去厚朴、半夏,加天花粉、麦冬以生津止渴。

28.小陷胸汤

黄连3克 半夏12克 栝蒌实18克(另包) 

加减;

1.若兼胁肋疼痛者,加郁金、柴胡以疏肝止痛;

2.痰稠难咯者,加胆南星、川贝以加强清热化痰之力;

3.若痰热蕴肺,胸闷气急者,加葶苈子、杏仁以宣肺泄热。

29.左金丸

黄连180克 吴茱萸30克 

加减;

1.吞酸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

2.胁肋疼甚者,可合金铃子散。

30.连朴饮

制厚朴6克 姜川连3克 石菖蒲3克 制半夏3克 炒香豉9克 焦栀子9克 芦根60克 

 加减;

1.若腹泻较著,加炒车前子、薏苡仁以利湿止泻;

2.胸腹胀满者,加草果、白蔻仁以理气消胀;

3.大便隐血,加地榆炭、茜草以凉血止血。

31.六一散

滑石18克 甘草3克 

加减;

1.解利伤寒,发汗,煎葱白、豆豉汤调下;

2.难产,紫苏汤调下;

3.临床常配清暑利湿之品,如西瓜翠衣、丝瓜络之类;

4.阳明热甚者,加石膏以清热;

5.小便涩痛或砂淋,可酌加海金沙、金钱草以利水通淋;

6.血淋者,宜加生侧叶、小蓟、车前草以通淋止血;

7.夏季食生冷所致的赤白痢疾,可加黑山栀、干姜。

本证名医临证参考。

1.痰热互结:症见脘腹痛引背,咯痰粘滞,口苦纳呆,干呕气逆,舌红苔薄而腻。治宜清热化痰,理气和胃。方用小陷胸汤合温胆汤加减。(可分开煎而合服)

32.小陷胸汤

黄连3克 半夏12克 栝蒌实18克(另包)  

加减;

1.若兼胁肋疼痛者,加郁金、柴胡以疏肝止痛;

2.痰稠难咯者,加胆南星、川贝以加强清热化痰之力;

3.若痰热蕴肺,胸闷气急者,加葶苈子、杏仁以宣肺泄热。

33.温胆汤

半夏6克 陈皮15克 茯苓4.5克 炙甘草3克 竹茹6克 枳实6克 生姜15克 红枣1枚  

加减;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2.痰湿阻胃:症见脘腹胀痛,痞闷不舒,泛泛欲呕,咯吐痰涎,舌苔滑等。此及痰湿凝滞,胃失和降。治宜燥湿健脾,和胃降逆、化痰止痛。方用二陈汤合平胃散。

34.二陈汤合平胃散

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 苍术(泔浸)6克 姜厚朴3克  炙甘草3克 生姜6克 红枣3枚 

加减;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3.寒热互结证:症见脘腹痞硬,肠鸣下利,干噫食臭,不思饮食,舌苔黄白相兼或苔腻黄等。此系寒热夹杂,虚实互见之证。治宜和胃降逆,开结散痞。方用

35.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12克 黄芩9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黄连3克 红枣12枚  

加减;

1.热多寒少以芩、连为主。

2.寒多热少则重用干姜。

3.浊饮上泛重用半夏。

4.若痞证呕甚而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红枣,加枳实、生姜。

六.阴虚证: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或口渴。大便干结。舌质红或光剥,脉多弦细。

36.一贯煎加减。

北沙参9克 麦冬9克 当归9克 生地黄18-45克 枸杞子9-18克 川楝子4.5克   

加减;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结,加瓜蒌仁;

3.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贝母;

5.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

6.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

7.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脚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枣仁。

11.若胁痛甚者,加合欢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调气;

12.头目昏晕者,加女贞子、桑椹等以补益肝肾。

可参考: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1.胃脘灼痛,口燥咽干,心烦,手足心热,食少,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用

37.益胃汤;

沙参9克 麦冬15克 细生地15克 炒玉竹4.5克 半夏6克 甘草5克 粳米9克 

加减:

1. 若热象明显者,加桑叶清肝胃之热,石斛,知母之类以养阴清热;

2. 若吐酸嘈杂者,加左金丸;

3. 口燥咽干偏重者,加玄参、天花粉、五味子;

4. 大便干燥重者,加当归,且白芍用量宜加大;

5. 肝阴液亏耗,并伴见口干、舌光絳、胸胁不舒或疼痛者,用一贯煎;

6. 阴虚夹湿,症见胃脘痞闷灼痛,口干不欲饮,纳呆作呕,舌红苔腻,或兼见咽干烦燥,大便溏泄不爽,脉濡数,治以酸甘养阴益胃,佐以燥湿理气,方用芍药甘草汤合二陈汤加味;

7. 阴虚夹瘀,症见胃脘灼痛,烦躁易怒,舌红少津,兼见瘀斑,或兼见口干不欲饮,纳少干呕,治以养阻益胃,佐以活血化瘀,方用通幽汤加减。

临证参考:

施今墨治本证常用西洋参、石斛、绿萼梅、荷叶等甘凉濡润,还可用乌梅配木瓜以敛养胃津。

叶熙春治本证宜濡润合清热,濡润用沙参、麦门冬、玉竹、生地、甘草、石斛等,清热应选金银藤、蒲公英、竹茹等甘寒之品。

魏长春治本证以自订经验方,沙参麦冬汤(沙参、麦门冬、玄参、生地、无花果、扁豆、白芍、炙甘草、陈皮、竹茹)。

秦伯未治本证常用一贯煎加减治疗。黄文东治本证取白芍、甘草酸甘化阴,进一步加沙参、麦门冬,甚则酌加乌梅、木瓜以制肝醒胃。脾胃虚弱,阴液难复者,再加石斛、人参之类,并与陈皮、佛手芳香理气开胃之品同用,以助药力。并认为久病之后,阴阳俱虚,脾胃阴虚而兼阳虚之证,既有不思饮食,舌红少津之热象,又有形寒喜温,兼喜热饮之寒象时,用药以温和为主,剂量不宜过重。

章次公认为本证多因阴液耗而痛,多用白芍、麦门冬沙参、玉竹、杏仁、当归、川楝子、绿萼梅等滋养柔润兼疏解之药

  姜春华治本证常用沙参、麦门冬、石斛、玉竹、天花粉、扁豆、白莲肉滋胃养津,芍药、乌梅、木瓜、甘草酸甘化阴,加佛手、玫瑰花、川楝子、白豆蔻壳理气和胃,静中宜动。

   董建华治本证常用北沙参、麦门冬、石斛、丹参、白芍、甘草、乌梅、香附、金铃子以养阴益胃,和血止痛。

   步玉如认为本证系胃失濡养,虚热内迫所致,但气血郁滞亦是致病病机之一,故单纯柔润,不若合入行气和血药收效更捷。步氏喜用一贯煎,或养胃汤、芍药甘草汤、金铃子散合用。

 本证名医临证参考:

2.气虚两虚证:症见胃脘隐痛,口燥咽干,神疲气短,头昏肢饮,舌质淡红而光。治宜养胃阴益气。方用叶氏养胃方加太子参、炙黄芪等。

38.叶氏养胃方;

 叶氏养胃汤主要成分有:麦冬 (三钱)、萹豆 (三钱)、玉竹 (三钱)、甘草 (一钱)、沙参 (三钱)、 桑叶 (三钱) 清平甘润, 滋养胃养。【推荐阅读】春砂仁养胃蜜

叶氏养胃汤主要功效:脾阴虚(胃阴虚)

1.主证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舌干少津,甚则干呕呃逆,脉细数。

3.津涸血瘀:症见胸脘疼痛,食入则吐,大便坚硬,舌红而干并见瘀斑或瘀点等,此即病情欲转噎膈之变。治宜滋阴养血,行瘀止痛。方用

39.通幽汤加减。

桃仁9克 红花9克 生地9克 熟地9克 当归9克 升麻6克 炙甘草6克   

加减:

1.腹胀明显者,加瓜蒌、川楝子、枳壳。

2.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番泻叶。

3.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4. 疼痛剧烈者,加三棱、莪术、乳香、没药。

七.虚寒证:胃脘隐隐作痛。喜按喜喛。得食痛减。时呕清水,纳少乏力神疲。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软弱。40.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

桂枝9克 炙甘草6克 红枣12枚 白芍18克 生姜9克 胶胎70克(包) 黄芪4.5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加减:

1.气短,胸满者,多加入生姜。

2.腹满者,去红枣,加入茯苓4.5克

3.治肺虚不足的,补气加半夏9克

4.寒重者,加花椒温中散寒;

5.便溏者,加白术健脾除湿;

6.气滞者,加木香行气除胀;

7.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补中益气;

8.血虚者,加当归温养补血。

胃痛加减:

1. 虚甚者,加人参、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

2. 寒甚者,加干姜、附子、川椒以温中和胃止痛;

3. 痛甚者,合良附丸以温中以止痛;

4. 脘腹胀闷,纳少者,加砂仁理气宽中;

5. 泛酸量多者,加吴茱萸、煅瓦楞子;

6. 呕吐清涎者,加半夏、茯苓、陈皮、吴茱萸以温中健脾和胃化饮降逆;

7. 痛止后可用香砂六君子汤或香砂养胃丸调理。

名医临证参考:

施今墨治本证善用党参、黄芪、山药、莲子肉健脾益胃;以苍术、扁豆、芡实、白术、薏苡仁健脾祛湿;以柴胡、升麻升提下陷之清阳以旺脾;寒甚用吴茱萸、附子、肉桂等;胃虚而呕必用人参。

董建华治本证常用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饴糖、高良姜、大枣、延胡索、川楝子、陈皮以补气温中,散寒止痛。

 步玉如认为本证虽以正气虚馁为本,但所以作痛,多因虚中夹滞之药,使补而不壅,通而不伤。步氏注意调节通与补的比例,痛甚标实较重的,加大通调药剂量,痛缓本虚重的,减少通药比重,中阳虚胃痛以理中汤治疗,方中虽有干姜温阳兼通,但配伍人参、甘草,有补气壅滞之嫌,于阳虚寒凝作痛者不利,加乌药辛温通气,助干姜破寒凝,可使全方通闭止痛的疗效显增。步氏对于久痛之脾虚滞与食积郁热者,用香砂六君子汤合温胆汤加神曲、冬瓜皮为基础方。正气虚甚,重用太子参有;湿盛重用冬瓜皮、茯苓;热重去砂仁加黄连或栀子;食积甚的加焦三仙;本证若偏阴阳两虚时用小建中汤;阳虚夹寒湿证用理中汤及其衍生方;香砂六君子汤适用于气虚兼痰湿、气郁之证。

1.阴寒内盛证:症见腹痛较甚,四肢不温,或腹中漉漉有声,苔白腻,脉弦细等。此中阳虚衰,阴寒内盛。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痛。方用

41.大建中汤加味。

炒蜀椒5克  干姜12克  人参6克  饴糖50克(包) 

加减:

1.腹痛胀满者,加厚朴、砂仁;

2.寒甚而头痛目眩者,加吴茱萸;

3.恶寒重者,加附子;

4.呕吐甚者,加半夏。生姜;

5.口干者,加白芍;手足麻痹者,加桂枝。

2.脾胃气虚证:症见饥时胃痛,得食则舒,痛而兼胀,喛气泛酸,苔白脉弦细等。宜健脾和胃。方用

42.香砂六君丸加减。

木香2克(后下) 砂仁2.5克 人参3克(焗服)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陈皮2.5克 半夏3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3.中气下陷:症见胃痛时作,纳少腹胀,喛气脘闷,食后脐部或脐下胀满,形体消瘦,大便时干,脉细苔少。治宜补中益气,调理升降。方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实。

43.补中益气汤

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枳实5克

4.脾不统血证:症见呕血,血色紫暗,四肢不温,舌淡脉细无力,治宜温脾益气摄血,方用

44.黄土汤加减。

甘草9克  干地黄9克  白术9克  炮附子9克  阿胶9克  黄芩9克  灶中黄土100~200克(包)  

加减:

1.若胃纳差,阿胶可改为阿胶珠,以减其滋腻之性。

2.气虚甚者,可加人参以益气摄血。

3.出血较多者,亦可酌加三七、白及等止血之品。

4.便溏者,黄芩(炒炭),减其苦寒之性。

胃痛其它治法 。

  (一)单方验方 ’

  1.干姜9克、蔻仁6克,水煎服,适用于虚寒胃痛(罗国钧《实用内科学》)。

  2.青木香研细末,每服2—3克,能理气止痛(《江苏新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3。白胡椒、肉桂各6克。共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粒。忌食生冷。适用于胃寒而痛。

  4.桃仁、五灵脂(火煨制)各等分,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适用于瘀血胃痛(《寿世保元》)。

  5.百合、丹参各30克,乌药、高良姜、制香附各9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3克。水煎服。适用于长期难愈的胃痛,虚实寒热夹杂者(《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年第一期》

  6.白芨粉4.5克,血竭粉1.5克,适用于瘀血胃痛的出血症。

  7.安中散;桂枝5克、延趋、牡蛎各4克,小茴香2克、缩砂仁、甘草各1.5克,良姜0.7克(通常加茯苓5克)共为细末,每服1—2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寒痛或气血郁滞之胃痛(《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8。乌贼骨30克、浙贝母12克、白芨30克。共细末,每服6克,每日四次,治胃痛酸水过多及慢性溃疡病(《常见疾病验方参考资料》)。

  9.山楂15克,香附9克,水煎服。适用于食滞胃痛(罗国钧《实用内科学》)。

  (二)外治法

1.青黛30克,雄黄15克,密陀僧30克、铅粉15克,共研细末,用鸭蛋清(二个)调均外敷胃部热痛处,适用于胃热作痛,胃部灼热如焚(曹欣荣、詹永康《中医外治法》)。

2.连须葱头30克,生姜工5克,共捣烂炒热布包,乘热敷胃部,适用于胃寒作痛(湖南省中医药研究《简易中医疗法》)

3。指压至阳穴法;令患者俯卧,术者用两拇指重叠压于至阳穴处,由轻而重,直至痛止后再持续五分钟。编者用此法治疗各种类型的胃痛,皆有止痛的效果。

  (三)针刺治疗

  1.针中脘、期门、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均用泻法,适用肝气犯胄之雪扇(南京中医学院主编1963年版《针灸学讲义》)。

  2。针与灸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内关,足三里,痛止后除内关穴外,其余均可用灸法,以巩固疗效,适用于脾胃虚寒之胃痛(《同上》)

  五、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气滞胃痛冲剂(曙光牌,辽宁本溪第三制药厂):每次lOg,1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肝气郁滞引起的胃脘痛。

  (2)虚寒胃痛冲剂(曙光牌,辽宁本溪第三制药厂):每次lOg,每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痛。

  (3)阴虚胃痛冲剂(曙光牌,辽宁本溪第三制药厂):每次lOg,每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阴虚引起的胃脘痛。

  (4)三九胃泰(999牌,深圳南方制药厂):每次1袋(209),每日2次,早、晚各服。用于气滞引起的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等各类型慢性胃炎。

  (5)藿香正气软胶囊(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每次2~4粒,1日2次。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头痛昏重。

  2.单验方

  (1)棉花籽20g,用水3杯,煎成1杯,加黄酒半匙温服。治疗气滞胃痛。

  (2)绿萼梅、好茶叶各6g,开水冲茶服。治疗肝胃气痛。

  (3)桃仁、五灵脂各15g,微炒为末,面醋为丸,如小豆粒大,每服20粒,温开水送下,孕妇忌服。治疗瘀血胃痛。

  (4)生韭菜30g,五灵脂1 5g。五灵脂先研末,以韭菜煎汁吞服。治疗胃痉挛疼痛。

  (5)姜黄、香附(炒)各等分,研细末,每服3g。治疗气滞胃痛。

  (6)黑香附12g,砂仁3g,共为细末,每服3g。治疗气滞胃痛。

  (7)苍术30g,吴茱萸lOg,炒研末,每次服6g,1日2次,温开水冲服。治疗寒湿胃痛。

  (8)荜澄茄、白豆蔻各等分,研末,每服3g。治胃寒痛。

  (9)荜茇、荜澄茄各等分,研末,每服3g。治胃寒痛。

  (10)胡椒、干姜各等分,共研末,每服3g。治疗虚寒胃痛。

  (11)百合30g,丹参20g,水煎空腹服,治疗虚热胃痛。

  (12)百合30g,乌药15g,水煎服。治疗虚热胃痛。

  (13)荔枝核(烧焦)、木香按6:1比例,共研细末,热汤调服。治疗胃寒气滞疼痛。

  (14)山栀子、川芎各等分,水煎服。治疗郁热胃痛。

  (15)莱菔子15g水煎,送服木香面4.5g。治疗食积胃痛。

  (16)鸡内金lOg,香橼皮lOg,共研细末,每服3g。治疗食积胃脘胀痛。

  3.针刺

  (1)选穴:主穴为中脘、足三里。配穴为胃俞、脾俞、合谷、太冲、三阴交、建里等穴。

  (2)手法:①泻法:凡急性胃脘痛患者及实证者,采用泻法。进针迅速刺入,反复捻转,上下提插,出针时摇大针孔,快速出针而不加揉按针孔。②补法:凡虚证之胃脘痛,采用补法,进针缓慢刺入,轻度捻转,重插轻提,出针后用手指在针孔上快速按压,使针孔闭塞,不令经气外泄。

  (3)禁忌:凡怀孕12周以上或有流产史的患者,不宜采用针刺疗法,特别忌用泻法。

  4.食疗

  (1)二姜粥:干姜6g,高良姜6g,粳米60g。将干姜、高良姜冼净,用水煎去渣取汁,把粳米洗净,加入药汁中,文火煮成粥,随量食用。适用于胃寒疼痛。

  (2)橘皮粥:陈皮lOg,生姜4片,粳米60g。将陈皮、生姜洗净,水煎去渣取汁,再把粳米洗净,加入药汁中,文火煮成粥,随量食用。适用于脾胃气滞引起的胃脘痛及消化不良。

  (3)山楂粥:山楂30g,粳米60g,红糖lOg。山楂洗净,水煎取汁去渣,然后加入粳米、红糖同煮成粥,空腹食,随量食用。适用于食积引起的胃脘不适。

  (4)萝卜饼:白萝卜200g,面粉250g,瘦肉lOOg,姜、葱、食盐、食用油适量。瘦肉剁细,萝卜切丝炒至五成熟,与姜、葱、盐共调和为馅,将面粉加水适量,制成薄片,以面粉片为皮,萝I-与肉为馅,制成小饼,放入油锅中烙熟,空腹食用。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5)桃仁粥:桃仁15g,粳米60g,将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以汁煮粳米为稀粥,随量食用。适用于血瘀胃脘痛

  (6)参芪粥:党参lOg,黄芪lOg,红枣4枚,粳米60g。将党参、黄芪、红枣、粳米洗净,以冷水泡透,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成粥,随量食用。适用于脾虚气郁引起的胃脘痛。

  (7)天花粉粥:天花粉15g(鲜品30g),粳米60g。将鲜品洗净水煎取汁去渣,同粳米煮成粥,或粳米加水煮成粥,将熟时加入天花粉,再煮至粥熟。适用于胃热及胃津不足引起的胃脘不适。

  (8)木须肉片:黄花菜干品20g,黑木耳干品lOg,瘦牛肉60g,植物油、精盐、黄酒、姜、葱适量。黑木耳用温水浸泡发胀后,再用冷水浸没备用,黄花菜用温开水浸泡1小时,滤干,牛肉切薄片,用刀背打松。加精盐、黄酒拌匀。植物油二匙,中火烧热,倒入肉片炒2~3分钟,再倒入木耳、黄花菜同炒,加精盐、黄酒适量,炒出香味后,加清汤半小碗,烧6分钟,撒上姜葱半分钟即成。适用于气滞及兼血瘀引起的胃痛。

  (9)韭菜子250g,炒黄研末,与红糖250g和匀,1次1汤匙,1日3次。治胃痛。

  (10)小麦500g炒熟,白胡椒90g,共研细末,每早服。用红糖拌1茶匙,治胃痛。

  (11)牛肚胡椒:牛肚1个,胡椒lo粒,姜5片。将牛肚用水反复洗净,纳入胡椒和姜片隔水炖烂,每日就餐吃。治久病体弱之胃病或胃痛久治不愈。

  5.外治 ,

  (1)盐炒麸皮,炒热后盛布袋中,放在痛处熨,冷却后换热的再熨,治胃痉挛痛。

  (2)仙人掌不拘多少,捣烂,包痛处,治热性胃痛。

  (3)大黄、玄明粉、栀子、郁金、香附各30g,滑石60g,黄芩、甘草各lOg,共研细末,姜汁调成糊状,敷胃痛处。治气滞、食积化热之胃痛。

  (4)青黛30g,雄黄15g,密陀僧30g,共研细末,鸭蛋清2个调均,外敷胃部热痛处。适用于胃热作痛。

.中成药

  (1)气滞胃痛冲剂(曙光牌,辽宁本溪第三制药厂):每次lOg,1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肝气郁滞引起的胃脘痛。

  (2)虚寒胃痛冲剂(曙光牌,辽宁本溪第三制药厂):每次lOg,每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痛。

  (3)阴虚胃痛冲剂(曙光牌,辽宁本溪第三制药厂):每次lOg,每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阴虚引起的胃脘痛。

  (4)三九胃泰(999牌,深圳南方制药厂):每次1袋(209),每日2次,早、晚各服。用于气滞引起的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等各类型慢性胃炎。

  (5)藿香正气软胶囊(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每次2~4粒,1日2次。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头痛昏重。

胃痛现代研究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涉及西医学中急慢性胃炎、胃痉挛、胃粘膜脱垂等消化系统多种疾病。近年来中医开展了对胃脘痛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显示出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现综述如下。

  一、基础研究

  詹继烈对2000例脾胃病患者进行胃粘膜及病理活检观察,认为病人以胃寒型和胃热型粘膜占多数,并均以粘膜慢性炎症为最多,其次为粘膜肠腺化生;胃络瘀滞与胃络灼伤型粘膜均以粘膜肠腺化生多见,胃络瘀滞型粘膜的不典型增生明显高于其它组;脾胃虚弱多见胃寒型粘膜;胃阴不足以胃热型粘膜多见;肝胃气滞以胃热型和胃络瘀滞型粘膜多见(中医杂志,1989,(4>:37~40)。郭森仁根据中医辨证对1000例上消化道疾病胃镜象分析后认为,肝胃气滞见粘膜充血,粘液较多,胆汁反流壅积,胃底潴留液多;气滞血瘀见出血,血管显露或见溃疡、肿块;脾胃虚寒见粘膜苍白、水肿或血管显露或见溃疡;湿热中阻见水肿、充血、糜烂、污浊粘液多或见溃疡;寒热错杂见粘膜充血,红白相间,点状或片状糜烂(北京中医,1994,(5>:22~23)。夏军权对408例胃痛病人胃镜象、舌象及幽门螺旋菌关系比较,发现舌质红或暗,苔黄或腻者,往往胃镜提示胃粘膜炎症较重,幽门螺旋菌感染率也高;而舌象转为淡红舌、薄白苔时则是向愈的表现,说明舌象可以反映不同胃病的病机特点,舌象是胃镜象的外候(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1>:12--.15)。吴正治应用细胞化学方法结合显微细胞光度技术,对50例胃脘痛患者及70例正常人,进行舌苔上皮细胞及外周血免疫细胞有关成分的定性定量研究,发现脾虚证舌上皮细胞PAS、DNA含量增高而SDH、ANA含量减少,脾虚组淋巴细胞ANAE阳性率及其点状颗粒型百分率降低,其单核细胞ANAE活性降低,与非脾虚组正常人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为脾虚辨证提供了新的微观指标(辽宁中医杂志,1990,<4>:38,-.-42,48)。郑进通过对108例胃脘痛患者和40例正常人的观察,发现唇粘膜微循环的变化与胃脘痛证候间有一定的规律性联系。主要表现为血瘀证管袢排列紊乱,管袢扩张,畸形管袢增多且多为扭曲形改变,管袢数目减少,血色暗红,流态异常,红细胞聚集,袢顶瘀血明显;气滞证管袢口径较细,扭曲管袢所占比例较大,管袢数目较少,管袢偏短;虚寒证血色淡红,管袢口径细,分枝形管袢较多;火郁证管袢普遍扩张,分枝管袢较多,管袢较长,血色多鲜红,血液流态多呈线流且见红细胞聚集(云南中医药,1990,(1>:1~3,11)。张桂珍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及体视学定量分析方法,观察89例脾虚证患者胃窦G细胞变化,与空腹血清胃泌素含量,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脾虚气滞患者胃窦G细胞数密度和空腹血清胃泌素含量明显高于脾胃气虚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o.001);胃窦G细胞数目与空腹血清胃泌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o.01),提示胃窦G细胞增生及其分泌功能亢进可能是形成脾虚不同证型的病理学机制之一(中西医结合杂志,

  二、急性胃痛

  全国中医急症胃痛协作组对2262例急症胃痛进行了临床观察,其虚寒证700例,570例用温中止痛口服液(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高良姜、香附),每次20ml,服药后30分钟疗效不佳可再服20ml,对照组130例,用654—2片10mg,以下各证用量服法同,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91.05%和78.46%;气虚证682例,571例用理气止痛口服液(醋柴胡、炒白芍、炙甘草、炒枳壳、炒川楝等),对照组111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7.04%和75.68%;湿热证673例,569例用清化止痛口服液(全瓜蒌、黄连、半夏、厚朴等),对照组104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5.76%和74.04%;阴虚证103例,69例用益胃止痛口服液(北沙参、麦门冬、玉竹、木香、香橼),对照组34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5.51%和73.53%;瘀血证104例,70例用活血止痛口服液(丹参、蒲黄、五灵脂、檀香、大黄等),对照组34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1.43%和76.47%(中国医药学报,1988,(2>:22~24)。李小贤对李寿山教授治疗的315例急性胃痛进行了总结,治疗组240例,气滞证用四逆散合香附、郁金,虚寒证用小建中汤合良附丸,湿热证用半夏泻心汤化裁,阴虚证用益胃汤化裁,瘀血证用化瘀止痛口服液,复合证用药参照上述方药;以上6证,急性胃痛中度以上,口服药疗效缓慢者,配合针刺内关、梁门、中脘穴,或耳针胃、神门。对照组用654—2片剂,结果两组分别显效202、39例,有效28、25例,无效10、11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5.83%、85.33%(中国中医急症,1993,<1>:32~33)。李俊用金牛腹痛片治疗70例急症胃痛(实证)病人,金牛腹痛片(入地金牛、芍药、木香、元胡、黄芩、蒲公英、甘草等)29,对照组35例,用654—2片,10mg,结果两组分别显效(用药半小时内痛止,1小时不复发)37、11例,有效28、15例,无效5、9例,总有效率92.86%、74.28%(P<o.01),24小时内分别复发13、11例(P<o.05),本组止痛时间短于对照组(P<o.05)(中国中医急症,1996,5<6):246 247)。

  三、慢性浅表性胃炎

  1.辨证论治季哲生将胃脘痛分为5型:

    (1)脾虚气滞155例,治以理气和中,用香砂枳术汤加减;

    (2)脾胃虚弱104例,治以益气建中,用异功散合黄芪建中汤加减;

    (3)中虚气滞207例,治以补中疏导,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4)脾胃湿热81例,治以清热化湿,用三仁汤加减;

    (5)气阴两虚29例,治以益气养胃,用四君子汤合一贯煎加减。

  疗程1~3个月。结果显效230例,占39.9%,有效305例,占53%,无效41例,占7.1%,总有效率92.9%。胃镜检查144例中,显效47例,占32.6%,好转73例,50.7%,无效24例,占16.7%,总有效率83.3%(中医药研究,

   吴俊良治本病200例,分4型,

(1)肝胃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蒲公英30g,白芍、枣仁各24g,柴胡15g,炒枳壳、炒莱菔子、半夏、香附各12g,檀香(后下)、砂仁(后下)、甘草各6g;   

(2)脾胃虚弱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夜交藤各30g,党参20g,白芍、焦三仙各15g桂枝12g甘草9g,当归6g,大枣5枚;

(3)胃阴亏乏用沙参麦冬汤加减:百合30g,枣仁20g,麦门冬15g,沙参、玉竹、石斛、鸡内金各12g,甘草、天花粉各9g

(4)郁热蕴胃用化肝煎加减:蒲公英30g,白芍18g,青皮、陈皮、丹皮、栀子、远志各12g,黄连9g,吴茱萸6g,每日1剂,水煎服。

同时4型均并用及贝延胡散(白及、川贝、延胡索各等分,共细末)4g,日2次,忌酒、醋、辛辣之品,15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3 日,治疗2个疗程。结果近期治愈62例,占31%,显效104例,占52%,有效28例,占14%,无效6例,占3%,总有效率97%(辽宁中医杂志,

  王英丽治疗本病100例,分3型:

(1)脾胃气滞用I号方:柴胡、枳壳、白蔻仁、木蝴蝶、香橼、川芎各15g,生地、白芍、白术、延胡索、川楝子各20g;

(2)胃阴不足用II号方:生地、玄参石斛、麦门冬各20g鸡内金砂仁、白芍、山楂、乌梅、丹皮、陈皮各15g,茯苓30g;

(3)脾胃虚寒用Ⅲ号方:黄芪35g,当归、砂仁、肉桂、扁豆、陈皮、生地、三仙各15g,白芍、山药各20g,白术25g。均每日1剂,水煎服,10剂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60例,明显好转3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中医药学报,1995,

  2.基本方加减

    张福产用四逆散为主治疗本病125例,基本方:柴胡、生白芍、炒枳实各lOg,炙甘草5g。胃热炽盛加川黄连、蒲公英、连翘,炙甘草改碧玉散(包煎);积滞内停加神曲、炒山楂、炒谷芽、炒麦芽、炒莱菔子;脾胃虚寒加黄芪、桂枝、红枣、生姜;夹络瘀加丹参、丹皮、炙刺猬皮、制延胡索;胃阴不足加石斛、麦门冬、天花粉;泛酸者加左金丸(包煎)、乌贝散(吞服);便溏加炒白术、茯苓。日1剂,分2次服,服药7~15剂后,显效45例,好转6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0%(黑龙江中医药,

   印国银用自拟莪参胃炎汤为主方治疗本病84例,基本方为莪术、郁金、延胡索、茯苓各lOg,党参20g,蒲公英15g,陈皮、白术各12g,法半夏、甘草各6g。脾胃虚弱去蒲公英,加炙黄芪、桂枝;肝气郁结加柴胡、白芍;血瘀加丹参、五灵脂;脾胃湿热去法半夏,加黄连、薏苡仁。日1剂,水煎服,2月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48例,好转3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胃镜有效率75%,病理有效率73.6%(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任毅用胃安汤加减治疗本病110例,基本方为粜胡、白术、炒枣仁、茯苓各20g,黄芩、川芎各15g,半夏、川朴、陈皮、枳壳各lOg,焦三仙30g。痛甚加木香、延胡索;暖气频加沉香面;胃脘灼痛、泛酸嘈杂加丹皮、栀子。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30例用气滞胃痛冲剂,每次109,1日3次口服,均30日为1个疗程,用2个疗程。结果两组分别治愈39、7例,好转62、14例,无效各9例,总有效 率分别为91.8%、70%(Pd0.01)(北京中医,

  3.专方

   余泽勋用胃宁胶囊治疗本病122例,组成为水飞滑石、醋制延胡索、白芍、甘草各等分,研末,过细筛后,混匀装入胶囊,每粒0.5g,成人每次3~4g,儿童减半,1日3次,40日为1个疗程,经治1~2个疗程后,显效80例占65.57%,好转3l例占25.4%,无效11例占9%,总有效率达91%(云南中医杂志,

   万连元用胃宁散治疗本病,治疗组55例均用本品(含党参、白芍、甘草、丹参、蒲公英、白术等)1袋10g,1日3次口服,对照组用维酶素4粒,1日3次,1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症状有效率分别为89.1%、85.5%,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o.05)。胃镜有效率分别78%、54.5%,活检有效率分别84.3%、57%,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d0.05)(北京中医,。

   何月应用复方广木香3号汤治疗本病118例,方用广木香、川楝子、算盘子根各15g,丹参、莱菔子各10g,枯米(稻米炒至微黄)12g,陈皮、甘草各6g,1日1剂,水煎服,连服30日,进软食,忌酒等刺激性食物,结果临床治愈86例,占72.9%,好转25例,占21.2%,无效7例,占5.9%,总有效率94.1%(新中医。

   高寿征用胃冲剂治疗本病408例,本品含党参、茯苓、白术、木香、川楝子、乌梅等,每袋20g,1日3次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症状有效率72.8%,胃镜有效率81.9%,病理有效率72.8%,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分别<o.005,0.05,0.025)。动物实验表明,本品有明显的保护胃粘膜作用,其保护作用与甲氰咪胍相似,而明显优于胃舒平,其保护作用不是减少胃酸,而是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急性、亚急毒性实验表明本品无毒性(中西医结合杂志,

   杨云青用芪连合剂治疗本病100例,组方为黄芪、蒲公英各15g,桂枝9g,白芍24g,白术、薏苡仁、连翘、乌贼骨各12g,白茯苓、厚朴、白及、炙甘草各10g,丁香3g,水煎200ml,lOOml 1日2次饭前温服,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临床显效71例,有效27例,无效2例。复查胃镜60例中,显效16例,有效3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5%,病理复查30例中,显效6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中西医结合杂志。

   汪红用胃炎灵冲剂治疗中虚气滞型本病67例,组方为炙黄芪、潞党参、炒白术、炙桂枝、炒白芍、广木香、广陈皮、佛手片、炙甘草、生姜、大枣。每次1包,1日3次冲服,1个月为1个疗程,服1~3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2例,显效24例,好转3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01%(江苏中医。

  四、糜烂性胃炎

  王长洪治疗本病124例。中药组70例,用黄芪、蒲公英、半枝莲、白芍、炙甘草、百合、乌药、丹参、代赭石,水煎取300ml,每次lOOml,1日3次,便秘加酒大黄5~lOg,泛酸加煅瓦楞子20g;甲氰咪胍组用该药0.2g,1日3次口服,0.4g睡前1次服,治疗4周。结果糜烂治愈中药组56例占80%,甲氰咪胍组33例占61.1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o.01)。实验研究表明:中药对胃粘膜屏障有保护作用。(中国医药学报,。

   李从道用胃糜散治疗本病38例,本品含黄连、枯矾各60g,白及、九香虫各lOOg,蒲公英、生黄芪各300g,甘草90g。泛酸甚加乌贼骨;痛甚加徐长卿;呕吐甚加姜半夏;胆汁返流加川大黄;纳呆加炙鸡内金;糜烂局部凹凸不平甚加血竭;30日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结果痊愈27例,有效6例。无效5例(江苏中医,1994,<11>:6~7)。

   曹毅用加味半夏泻心汤冲剂治疗本病合并浅表性胃炎100例,对照组30例,用雷尼替丁0.159,均日2次空腹服,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分别近期治愈34、7例,显效49、6例,有效15、9例,无效2、6例,恶化0、2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8%、74%。(P<o.005)(国医论坛。

   马洪祥用木瓜二粉汤治疗本病120例,方药为木瓜、赤芍各20g,浙贝母、白芷、百合、草豆蔻、乌贼骨各15g,白及粉3g(冲),三七粉2g(冲)、薏苡仁30g,甘草lOg。湿热加黄连、半夏、苍术、大黄、蒲公英;虚寒加黄芪、焦白术、高良姜;气滞加枳实、川厚朴、川楝子、砂仁、佛手;瘀血加茜草、郁金、蒲黄、当归。对照组58例用雷尼替丁胶囊,均4周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分别治愈85、24例,好转28、12例,无效7、22例,总有效率94.17%、62.07%(P<O.01)(山西中医。

  五、其它

  周维骥辨证治疗107例胃粘膜脱垂症,周氏将本病分为3型:

   脾胃虚寒用芪蔻平胃散加味,兼寒凝气滞血瘀加蒲黄、五灵脂、香附、田三七粉;

   脾胃湿热用二黄茵胆肠,兼湿热阻络气滞血瘀,加赤芍、丹皮、三七粉;

   寒热虚实夹杂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味。

   各型合并出血加大黄白及粉;气虚血亏加黄芪、当归;

   胃阴不足加山药、玉竹、石斛;

   急性期缓解后改用四君子汤,治疗3~4周。结果痊愈90例,好转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3.54%(福建中医药。

  柴可夫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72例,西药组40例,El服痢特灵,均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中、西药,结果两组分别治愈36、13例,显效22、9例,好转9、5例,无效5、13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3%、68%,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o.05)(新中医,1994,<3>:20~24)。

   叶云生用健胃和肠丸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138例,对照A组36例,用硫糖铝于饭前半小时嚼服,对照B组22例用香砂六君子空腹服,均8周为1个疗程。结果3组分别治愈16、0、0例,显效95、0、1,有效22、18、15例,无效5、8、6例,总有效率96.5%、69.2%、72.6%,中药组疗效优于两对照组(尸<o.05)(陕西中医.

(0)

相关推荐

  • 2020中医确有专长考试:胃痛的辨证论治

    胃痛的辩证论治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是以上腹胃脘部两侧肋骨下缘连线以上至剑突下,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临床症状主要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吐 ...

  •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 消化不良中医诊疗

    消化不良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的症状群,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的产生与胃肠疾病有关,也可由胰.胆.肝脏疾病等引起.消化不良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消化 ...

  • 6胃痛立效方 经验方录  何复东五十年临证高效验方

    胃痛立效方[组成] 白芷40g,白芍30g,甘草30g,百合30g,乌药15g,高良姜15g,醋香附15g,丹参30g,檀香15g,木香15g,砂仁10g,元胡15g. [功能]行气活血,和胃止痛. ...

  • 治腰痛证精选的药方

    治腰痛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腰痛证病的症状,根 ...

  • 治自汗 盗汗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自汗 盗汗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自汗盗汗病 ...

  • 治肺痨(肺结核)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肺痨(肺结核)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肺痨 ...

  • 治喘证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喘证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喘证)病的症状 ...

  • 治哮证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哮证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辨证论治.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哮 ...

  • 治外感发热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外感发热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辨证论治.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 ...

  • 治胸痹(冠心病)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胸痹(冠心病)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胸 ...

  • 治厥证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厥证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厥证病的症状,根 ...

  • 治健忘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健忘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4个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