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如何来到人间?
计算机,基因科学,机器人,人工智能,互联网,这些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正在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创新,与美国的核武器科研团队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有着密切关系。这个实验室的更有名发明是原子弹,通过聚集大批科学家攻关而得出成果。如此之多的科学家聚集在一起,依照武器开发的秘密方式运作,开启了数字时代,永久的改变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
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构想的提出者是英国人。图灵被誉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二战时期曾征召进入英军情报部门,主持破译了纳粹德军的密码系统,加速了盟军击溃德军的进程。1936年,仅24岁的图灵发表论文,提出了通用机构想。图灵后来更为热衷谈论人工智能,努力将机器与生物实现融合,他还提出了后来被称为搜索引擎的算法的理念。图灵是个悲剧性人物,1952年因同性恋倾向而遭起诉,并被处以化学阉割,巨大的耻辱使得他在1954年以食用剧毒物氰化物泡过的苹果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苹果公司的LOGO,选用了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的图样,以向图灵致敬。
阿兰·图灵
图灵的天才构想,被另一名天才科学家转化为现实。这就是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冯·诺依曼奠定了数字计算机的二进制数制原则,是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重要合作伙伴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的主持者,将图灵提出的通用机设想变成了实物。冯·诺依曼还是博弈论的提出者。
冯·诺依曼
美国著名的科技史学家和非虚构类图书作家乔治·戴森所著的《图灵的大教堂》,是一本向图灵和冯·诺依曼,以及在计算机、人工智能、数字宇宙发展过程中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其他科学家致敬的杰作。这本书展现了二战期间及战后,以冯·诺依曼(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美国的科学家结为团队在核武器、计算机等领域创造出令人震惊的成果的历程,对代码、算法以及因此开启的数字宇宙的发起过程也给予了全景描绘。1953年,美苏两国都在开展大规模的武器试验和军备竞赛。来自苏联的压力,迫使美国延续二战期间的战时研究体制。这一年,热核武器、存储程序计算机和生命密码DNA被揭示,人们在当时更为重视前者,但历史却证明,后二者的发展及融合会带来更为激动人心的未来。而改变未来的强大力量,就来自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
书中第一部分介绍了这家研究院的学术传统,以及1930年代的“意外收获”:因为纳粹德国展开了对犹太人的迫害,驱使大批科学家来到美国,加入到这家研究院,成为数字宇宙开启的重要参与者。两者的结合,特别是灵魂人物冯·诺依曼的到来,使得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当仁不让的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在制造出第一台通用机ENIAC之后,二战很快也画上了句号,冯·诺依曼成功的利用了哈佛大学等美国其他知名高校对他本人及参与计算机项目的其他科学家的觊觎,游说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支持计算机研究项目。其他更为年轻的科学家开始崭露头角,新的团队组建完成,广泛尝试各种部件,全力参与项目研究。冯·诺依曼在1946年起草了专利政策,规定计算器项目专利属于研究员,但版权费用在扣除研发成本后要支付给研发团队,这成为一项重要的激励政策。计算机项目的继续深入,也伴随着计算机被更为广泛的应用到天气预报等领域,这反过来促成了气象学科学家加入团队。这样的跨界合作,被证明是计算机项目进一步提速的重要推动。而计算机代码和算法依托的天气预报最终实现,使得代码和算法被引入到更大范围应用。遗传生物学的加入,让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变得更为清晰,尽管图灵本人已经看不到这一幕,但进展确实如他多年前所构想的那样实现。再后来,冯·诺依曼英年早逝,但IBM这个商界巨子加入到计算机开发研究的一线阵营之中,从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离开的各学科专家分散到全美及移居欧洲、以色列,他们布下了火种,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革命已经迎来曙光。
所评图书:书名:《图灵的大教堂》作者:(美)乔治·戴森译者:盛杨灿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