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的演化

门除了是建筑物的出入口,还具有防卫和界定空间的功能。

按功能分,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划分区域的门,一是作为建筑物自身组成部分的门。

古代的门在人们的思想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周礼》对天子和诸侯所用门的规制有严格规定:“王有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凡诸侯三门有皋、应、路”,没有库门和雉门。

皋门:古时王宫的外门。

雉门:意思是泛指皇宫之宫门;借指朝廷。

库门:即古传天子宫室有五门,是指仓库的门。

应门:西周时期,君王出入之门为正门,君王是“应天之命”而为人君,因称天子,天子行走之门就是正门,因此称应门。负责守卫、管理应门的官员就是应门史,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以后也简称为应门。

路门:古代宫室最里层的正门。

横门

衡门之制夏商周三代已有,从古文字“门”字可略窥一二:

殷商甲骨文

金文

文献记载始见于周代的《诗经·陈风》: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朱熹注:衡门,横木为门也。门之深者,有阿塾堂宇,此惟横木为之。

衡门的模拟图

以此可知衡门的形制非常质朴简单,立柱之上施横梁,其间安有门板即为衡门,亦有不安门板的例子。

唐代王维的《江皋会遇图》中的衡门无门

颜师古注《漢书》曰:衡门,横一木于门上,贫者之居也。可知衡门乃清贫人家中所用之门,从明清风俗画中也可印证这点。

元代清明上河图

此类小门多为双扇门板,但也有单扇的,如下图:

南宋《孝经图》

乌头门

至迟在北魏,仕宦人家门前题记功业的柱子与衡门相结合,发展出了乌头门。

乌头门

乌头门为两立柱之中撗一枋,柱端安瓦,柱出头染黑色,枋上多书名。柱间装门扇,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窗,可透视门内外。其上部有成偶数的棂条,下部有涨水版。柱头多有装饰纹刻。《旧五代史》记载“正门阀阅一丈二尺,二柱相去一丈,柱端安瓦桷墨染,号为乌头”。

香港志莲净苑的乌头门

宋代李诫《营造法式》载有乌头门图样。宋《营造法式》:其名有三,一曰乌头大门,二曰表揭,三曰阀阅,今呼为棂星门。造乌头门之制,高八尺至二丈,广与高方,若高一丈五尺以上,减广不过五分之一,用双腰串,每扇各随其长于上腰,中心分作两分,腰上安子裎棂子,腰华以下并安障水版……挟门柱方八分,其长每门高一尺则加八寸,柱下栽入地内上施乌头。日月版长四寸广一寸二分厚一分五厘。

莫高窟初唐431窟北壁

此门用于官邸之前,古代宫苑坛庙的棂星门即取此样式。乌头门还是世宦显贵的标志。由于乌头门含有旌表门第之意,因此乌头门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又被称为“阀阅”。之所以这样称,是因为“古者以积功为阀”,“经历为阅”。

北京天坛棂星门

北魏《洛阳伽蓝记》卷一·城内·永宁寺曰:

北门一道不施屋,似乌头门。

此门制有明确的等级制度,非权贵不得僭用:

《唐六典·卷二十三》规定:五品已上得制乌头门。

宋代放宽至六品,且可世袭。见《宋史》:

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之。

板门

它是一块整体,不通透的实门,以木板为门扇,最常见的是两扇,也有一扇或超过两扇的,大门取材坚固用料厚重,具有更好的遮挡作用与防卫性能。板门在战国秦汉时代就已产生了,唐代多使用板门,到了宋代才大量使用格子门,改善了进光条件。讲究的大门门板多施油漆,尤其是朱红漆最显示等级。后期板门发展出实榻门、攒边门、撒带门、屏门等更多形制。后边我们会单开一篇来讲。

唐代建筑佛光寺东大殿板门

隔扇门

唐代这种门已经出现,宋代以后大量采用,宋称“格子门”。

隔扇由外框、隔扇心、裙板及绦环板组成。上为格心,下为裙板,隔扇心与裙板之间隔以涤环板。外框是隔扇的骨架,隔扇心是安装于外框上部的仔屉,通常有菱花和棂条花心两种。裙板是安装在外框下部的隔板,绦环板(宋称腰华板)是安装在相邻两根抹头之间的小块隔板。

裙板和绦环板上常作各种装饰性很强的雕刻。绦环板越多,横向的“抹头”数目也越多,所以隔扇门有四抹、五抹、六抹等区别。

隔扇门的格心部分为了采光的需要,采用透空的设计,分为平棂和菱花两大类。平棂是用细木条拼接组成,最简单的是直棂,包括破子棂、正方格眼、斜方格眼、什锦窗等。平棂中另一种带拐弯的叫做拐子纹,包括灯笼框、冰裂纹、万字纹、盘长、回纹等。第二大类是菱花格心,是在木头上雕刻出镂空花纹,做工复杂.等级也较高,常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隔扇门上。常见的图案有双交四椀菱花、三交六椀菱花、四斜球纹菱花等。

之前发过一片窗棂的大家可以看看 

中国传统建筑的点睛~窗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