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极惊艳的一场雨,淅淅沥沥下了千年,醉了岁月、湿了眼眶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雨”作为一个具体的意象,往往被诗人赋予了多种多样且浓郁的情感。“雨”中融入了诗人特有的主观情绪和心态,有表达希望的喜雨欣喜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农人焦急等待之时悄然而至,润物无声,唤起勃勃生机。

当然,也有隐含凄苦的愁雨,古典诗词中的秋雨、夜雨、暮雨大多表达这样一种愁苦之情,这种愁苦多代表思乡之愁、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等。如汪元量《秋日酬王昭仪》:“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而下面这首词,通篇不出一个“雨”字,却通过“雨声”写尽寂寞孤苦之感,和蒋捷的听雨,温庭筠的名句“一声声,一叶叶,空阶滴到明”,有异曲同工之妙。长相思·雨万俟咏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起句“一声声”可见雨点稠密,“一更更”可见雨势连绵不绝。叠字的运用,生动刻画了在漫长雨夜侧耳倾听的感受,长夜难熬的失眠之人,究竟是什么心情呢?

接下来“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窗外芭蕉”为什么能引起诗人的注意?因为窗外雨点击打芭蕉叶的的声音太大,呼应前文“一声声”,“窗里灯”同时呼应“一更更”。长夜难眠,此情此景下,“此时无限情”也因为这场雨而兴发了。本就孤苦难眠,一场夜雨再来“助兴”,更显凄凉,所以“梦难成”,越是无法入睡,仿佛越是平生心事愁苦齐齐涌上心头,词人更觉“恨难平”。可是不管词人“喜听”还是“不喜听”,窗外的雨只下个不停,让词人彻夜难眠,“空阶滴到明”,“空”字生动体现了凄凉之感。

“空阶滴到明”一句,使人更容易想到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上片写画堂不眠的女子,下片同样是写夜雨:“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三更时分,一叶叶梧桐、一声声冷雨,闺中女子听闻过后的离愁别绪不禁从心中而来,使得女子的形象更加凄婉动人。温庭筠点明“三更雨”,而万俟咏则不具体点明,既得了温词的神韵,意境又更加深刻含蓄。此词写听雨失眠的愁思,而万俟咏的另一首词写了雨后山驿的黄昏景色及羁旅之情,因两首词写法相似,所以也拿来一起欣赏。长相思·山驿万俟咏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馀秋更清。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短长亭”即所见景色,古代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方便行者沿途落脚休息。亭,更是古人送别的地方,起句写诗人在山驿中所望见的景色,由此而产生“古今情”的旅思。

“楼外凉蟾一晕生,雨馀秋更清”,是说高楼外清冷的月亮被罩上了一圈光晕,雨后的秋天格外凄清。这里“凉蟾”指秋月,蟾蜍喜潮湿且体表是冷的,更能表现出“凉”意,“凉”字又暗示了行人触景所生的感情。下片仍写景,但思乡的羁旅愁思反而更加强烈,“暮云平,暮山横”,写黄昏时分山中秋景,太阳西沉,暮云合拢,浮云淡淡,远山茫茫。秋景空旷寥落,尽显萧瑟之感。

“几叶秋声和雁声”,由视觉到听觉,更显沉郁凄凉,叶落萧瑟、雁声凄唳,让人难以承受,而诗人最后淡淡地一句“行人不要听”,便顺理成章地把深浓的乡思推向了高潮,水到渠成,收合自然。万俟咏的这两首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语弥淡,情弥苦”,“行人不要听”与“愁人不喜听”,但都不得不听,令人深感“含无限惋恻”(清代黄苏《蓼园词选》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