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呢大家想必也是比较熟悉的,这应该叫做边塞词,用词来表现边塞的生活、边塞的情致。这首词呢大约创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即公元1040年,至宋仁宗庆历元年,即公元1041年期间。在这期间,范仲淹当时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换句话说,他当时负责当时的陕西地区的军政要务,同时呢兼任延安市的市长。那么这首词呢,描写的就是当初范仲淹在担任这个职务期间,抵御西夏入侵的时候,那样一种严峻的边塞的形势,以及在这种形势底下,他率领当地的军民抵御入侵的那样一种严峻的形势。
交易担保 红松学习课堂 你知道这首范仲淹的名句吗?来听听老师对他们的解读吧! 小程序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上片,着重是写景,“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就指的是边塞,其实就指的是延州。因为在北宋的时候,这延州接近西北边疆,是抵御西夏军入侵的一个军事重镇。秋天的边塞啊,风光、风景与内陆大不相同,更何况范仲淹本人是南方人,他对于北方的季节的变化肯定更为敏感。那么这个“塞下秋来风景异”,异在何处呢?太寒冷了。寒冷到什么程度?“衡阳雁去无留意\'古人说啊,这个雁南飞,飞到哪就不飞了呢?飞到湖南的衡阳就停下来了。所以在衡山那还有一个雁回峰的。王勃在《滕王阁序》里不也说了吗?“燕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但是“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说,这大雁哪它南飞的时候,对延州的这地方毫无留恋之意。为什么呢?这个地方太荒凉了,太萧瑟了,所以无留意。用这'衡阳雁去无留意',来说明塞下秋来风景之异,同时也点出了边塞的苦寒景象。戍守边防没那么容易,连大雁都不肯留的地儿,你想要让边防的将士长久的驻守此地?文学的笔法写起来,让我们感觉还有点诗意,可是具体的生活那就不仅仅是诗意了,更多的是什么呢?一种苦意。接下来说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一到了傍晚时分,那到处都是军中的号角声。什么叫边声?我觉得边声一方面指的是这种号角之声,一方面也指的是边塞的大风。刮动草木,发出的这种凄厉的声音。这是在造势啊。造一种什么势啊?大雁都不肯留的地儿,与内陆迥然相异的风光,大风吹动草木,又正是深秋季节,傍晚时分,这种悲凉的、悲壮的,甚至有点凄厉的这种景象,就为下一片的这个抒情又叙事埋了伏笔。“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让我们能想到好多唐诗。“长烟落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觉得这一句可能范仲淹是点化了王维的名句。这“孤城闭”呢,也有“一片孤城万初山”所以“千嶂里”指的是层层山峦,在千万座山峦当中,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到什么?看到一片孤城,紧紧地关闭起来。你再联想刚才前面的这些景象,有大风,有号角声,“衡阳雁去无留意”,“孤城闭”,所有这些景象有动的,有静的,有看到的,有听到的,归纳起来就两个字,肃杀。这是什么风光啊?这是是战地深秋的风光。它暗喻了非常紧张的军事局面。咱们都知道啊,北宋虽然GDP还挺高的,可是武备松弛,打起仗来就没赢过。为什么?这是由于宋代特殊的军事体制所决定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打起仗来之后,仓促起事,往往事倍功半。在范仲淹来到延州之前,西夏的皇帝元昊刚刚攻下了延州外围的很多的要塞,乘胜直抵延州城下。所以为什么说“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呢?那不仅仅是在沿袭前代诗人所写的边塞风光,也有具体所指。因为范仲淹就是当地的最高的军事首长,所以他眼前所睹之景实际上就是当时的军事形势。延州被围了很久,后来是因为一场大雪,敌军才解围而去。应当说此时范仲淹来到延州,真可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受任于败军之间。他来了以后,加强军队的训练,构筑防御工事,这严重的局面才稍稍得以稳定。但整体来讲,当时面对西夏的军队,延州城是被动的,在战略上是孤立的。这是上片借着写景,也写出了当时北宋军队很薄弱的力量,很被动的战略态势。下片就主要写情了。“浊酒一杯家万里”,能不想家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边塞诗永恒的主題。眼前放着这一杯浊酒,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这把一杯和万里之间形成一个很悬殊的对比。可是虽然乡愁很浓,思亲的心情很迫切,回不去呀!为什么呢?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用了个典故,燕然,这是山的名字,在现在蒙古国的境内,也就是杭爱山。汉朝大将窦宪,大破北匈奴,曾登上燕然,“刻石勒功而还”把这功劳刻在石头上,然后率兵回到了朝廷。现在是燕然未勒,你还没立功的,战争没取得胜利,怎么可能回家?回家是不可能了,可是要取得胜利又哪有那么容易!你看,寥寥数句,写出了边地的艰苦、对敌作战的艰难,写出了诗人在这样的场景底下,那样一种非常矛盾的、痛苦的那种心情。“羌管悠悠霜满地”,这句子咱们太熟悉了,我们不得不说从这首词里头,我们看到了很多唐代边塞诗的影子。这也很自然,文学创作从来都是有延续传统的。文学创作要有源头。这个源头,就是我们的生活。但往往呢,也会以流为源。也就是说这个文学创作的传统,往往能够启发或者触动作者的那种创作的灵感。关于羌笛那这样的句子太多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羌笛一出来,浓浓的边塞的风味就如在眼前了。可这不光是羌管悠悠啊,他还霜满地。深秋季节,大地上满是秋霜,不仅眼前所见之地一片白茫茫,而且也有一种肌肤上的寒冷感。在这样的境遇当中,你想想,他能睡得着吗?“人不寐”,人为什么不寐?边塞苦寒,思乡心切,战士还没有取得胜利,所有这一切纠结在心中,怎么能够睡得着呢?
交易担保 红松学习课堂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你听过呢? 小程序
最后落了一句,“将军白发征夫泪”。不仅是我这做大将的满头的青丝变成了白发,就是我手下的众位将士那也是满含热泪。他为什么满含热泪?一方面他们希望取得对敌的胜利,但是这局面一时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同时战局拖的越长,思念家乡妻子儿女的这种心情就更加的迫切,所以思乡之情、爱国之情,急于求战、求胜之情,纠结在一起,又跟着深秋的霜满地,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景象结合在一起,那种对氛围的渲染,对景象的大手笔的描写,就这样融为一体的表现出来,苍凉悲壮。不能不说,在当时的词坛上放出了一段异彩。大家都知道,唐五代,主要是五代到北宋初期的时候,这词的风格主要还是艳科为主,主要还是写男情女爱。男欢女爱,比如说温庭筠写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写女性的,是吧?就包括李煜在内,写的也是个人的那种很凄惨的情怀。至于在北宋初期大量的词作,都是在写这种儿女情长,极少见这样壮大而悲凉的词风。所以我们说呀为什么到了范仲淹的手中,词风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呢?就是因为生活。范仲淹在当时的身份那是一员大将,镇边的重臣。而且范仲淹本人他不只是说用词来写这种边塞生活,他本人的确确善于排兵布阵。他到了之后,为了提髙军队的战斗力,招兵买马,招得一万八千名兵,将它分为六部,分部进行训练,士气大振。当时这西夏兵,听说是范仲淹来镇边,彼此之间都提醒了:'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什么意思?咱们得小心点!听说啊这范仲淹又来了,这个人了不得,通兵略,懂兵法。为什么说小范老子?因为之前的延州知州叫范雍,这范雍在兵列方面比起范仲淹可就差多了!所以连西夏兵都说“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那意思是说,那位好欺负,这位惹不起的。包括元昊本人,都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当时啊范仲淹脑袋上还有一顶头衔呢!叫龙图阁直学士。总而言之,范仲淹在北宋的时候,既是一个大文人、大诗人,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像这样文武兼备的双料人才,在当时并不多见。所以我们说这首词,不仅写出了在延州一带边塞的那种真实的风光,而且也能看得出来,范仲淹当时执掌延州、统一镇边的时候那种胸中的谋略。如果没有这种亲身的体验和胸中的谋略,这样的词是不可能写出来。就算写出来了,他也没有这样的一种悲壮的,但里边又暗含着一种雄伟的气魄。与这首诗写作大体同时,我们知道范仲淹还有一首词作:《苏幕遮》。写的也非常好。“碧云天,黃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跟咱们刚才讲的这首就有点区别,重点在于描绘那秋色。这秋色是什么色的?有碧云天,有黄叶地,有寒烟翠,有山映斜阳,而且重点是放在了思乡上面。所以这首词相比较我们刚才讲的这一首,那种婉约的氛围就比较浓厚。以至于后来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里边也特别点化,使用了这首词的词意,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范仲淹确实厉害,既能写壮大的边塞词,也能就着这个边塞的风光,写让人无比眷恋的这婉约词。说起范仲淹,大家其实最熟悉的还是他的《岳阳楼记》。在《岳阳楼记》当中,他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追求,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我们都知道,白居易最推崇的价值追求是什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那意思是,如果个人的仕途遭遇不是那么的顺畅,那就好好过好自己的日子,那就好好的让自己有所修为。如果自己遇到了很好的仕途,很好的机遇,那就兼济天下。可是范仲淹跟白居易不一样,他是什么意思?不要因为外界的干扰,引得自己大喜大悲。我既然在庙堂之上,我就心忧天下,心忧我的人民,我即便离开了庙堂,我被贬谪到了远方,我也要忧心我的国家。从古代士大夫来讲,我也要忧心我的国君哪。换句话说,不管是我穷,还是我达,我都心忧天下,心忧苍生,那什么时候我才能髙兴呢?我先天下之忧而忧,我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范仲淹的价值观念。这样的价值观念,可以说引领了整个宋代社会,也对整个中国古代的士大夫的价值追求有着巨大的影响。就是到现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成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价值先导。所以我们说,学习范仲淹的词,学习他的文,学习他的诗,这里边有人生观的教育,有价值观的教育。那么今天呢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对于范仲淹这个人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知道学习文学作品,学习古典诗词,归根结底还是想要了解这个词人,这个诗人,他的人品,他的道德,他的作为,也要了解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对这些作品,对这些忧秀的诗词才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康震老师讲唐诗课程免费领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