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农村14年的80后青年中医,让卫生院看病的人赛过大医院
在很多媒体上又发现了一个优秀的基层青年中医,还医于民,总是让人感动。
他是80后青年中医,1983年出生,2005年从山西中医学院毕业,2007年参加工作,到现在,他已扎根农村14年,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带着一群80后年轻人扎根山区,为数万名村民服务,演绎着“大医精神”。
他是大同市灵丘县武灵镇卫生院院长董文权。
2013年的时候,董文权是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下关村卫生院的院长,下关村是一个群山深处的山村,下关村卫生院是周围14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中唯一的一个卫生院。当时的董文权刚30岁,这个卫生院一共9个工作人员,从护士到医生全是80后,最小的1987年出生。这里条件艰苦,当时还经常断电停水。他们的工作时间也属于“时刻准备着”,也经常深夜出诊。
▲掩映在群山中的下关镇卫生院
董文权是山西中医学院的科班生,他的很多同学都在城市里条件更好的医院就职,收入也比他高得多,他却无怨无悔。因为他们这群80后医务工作者都有着一样的信念,他们在这山里长大,从小看到山里的村民缺医少药、医疗观念差,村民看病就医困难,他们便觉得自己应该留下来,扎根农村,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回报给乡亲们,改变农村这种情况。
2016年董文权调入灵丘县武灵镇卫生院担任院长,武灵镇是灵丘县最大的乡镇,服务人群约10多万人。这个时候,董文权的名声在灵丘县已经很大了。
因为医术好医德好领导有方,董文权所在的乡镇卫生院,有人这么评价:“一个乡镇卫生院,看病的人赛过城市里的大医院了!”每天早早的,门诊的楼道里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董文权门诊室的墙上,有一幅字,写的是:“心术不可得罪天地,言行皆当无愧圣贤”。这是他从医以来,一直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除了这幅字,其余地方都是一面面患者赠送的锦旗。
中医科班出身的董文权,在其所在的乡镇卫生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服务。“一把草一根针,简便除病痛,望闻问切四诊法,岐黄之术显神通。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副作用较小……”中医服务的开展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和认可,不仅疗效好,也大大减少了老百姓的就医支出。
董文权用自己的医术和医德赢得了村民们极大的信任。2018年正月初二,一个人急急忙忙找到董文权家里,请董医生到距县城100多里的独裕乡张家湾村给他姑姑把脉问诊。董医生二话没说就跟着去了,这人的姑姑当时寿衣都穿好了,家人已经准备好后事了。董医生望闻问切后说了句“病人还有救”,后来也确实救回来了。这么件事,不得不让人敬佩。
还有一次,卫生院来了一名70多岁的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带状疱疹,浑身疼痛难熬,在其他医院治疗后病情都不见好转,后来在别人的介绍下,来到武灵镇卫生院。老人属于高危患者,身体情况也很复杂,因为担心接诊中出现意外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有部分医生建议老人转院治疗,但董文权想都没想就接收了!
对于这位老人及其家属来说,本身病痛已经十分折磨人了,并且就医的过程也不顺利,如果董文权也拒收,老人不知何去何从。其实在农村,有很多村民生病到最后,可能都是不再医治带着病痛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董医生毫不犹豫地接诊老人,不管最后能不能治好,对老人及其家属来说,都是莫大的慰藉。
董文权的医德医术,实在让人敬佩!
在公卫方面,董文权也做得很好,他领头探索建立了一套公共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全县推广创造了一套符合实际的工作经验和方法,目前已在武灵镇全面推广应用,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工作效率提升了近10倍。
今年两会的时候,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诊疗部主任杨宇飞委员呼吁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让中西医并重方针在基层落地落实。杨宇飞委员在2020年参加了“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北京乡村,通过调研,她发现,基层老百姓对中医药的需求很强烈,因此便有了她在两会上的这个建议。
北京的农村很需要中医药,更何况是其他更加偏远不发达的农村呢?就像董文权所在的灵丘县,大山中的农村更需要这样的基层青年中医。
扎根农村14年,用精湛医术高尚医德获得了众多老百姓的信任,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了家乡百姓的健康,这样的青年中医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更希望能涌现出更多这样的基层青年中医,还医于民,保障基层老百姓的健康。
因为公众号更改推送机制,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可能你在时间线里面就看不到人民健康论坛的文章了。如果你希望可以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可以这样做:
END
作者:康和
首发:人民健康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