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漫谈兼论历史学习之道
庄子,战国中期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其作品被称作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闻一多先生说:“读庄子的文章你不知道哪是思想之美,哪是文字之美。把思想和文字结合的如此巧妙的,肯定是前无古人,恐怕也是后无来者。”又说:“庄子是诗人的哲学家,是哲学的诗人,是一个站在异乡眺望故乡的人。”
庄子的一生,始终在孜孜不倦的追寻他的精神家园。
庄子的一生有三大特点。
其一,穷。庄子一生主要活动在社会下层,他的生活很苦。有人讽刺他“处穷闾隘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即住在偏僻的陋巷里靠打草鞋为生,脖子枯痩,脸色发黄。庄子曾有一次见过魏惠王,穿的是粗布的补丁衣服,用麻线系的草鞋。魏王说:“何先生之惫邪?”庄子回答说,我是“贫”不是“惫”。(前者指的是物质层面,后者指的是精神层面)。
其二,傲。庄子的傲太多太多,不一一赘述。《庄子·秋水》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庄子的好朋友惠子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有一天想起了老朋友,要去见他。惠子深知庄子的才华,派人在国内搜了三天三夜,想把庄子轰出境去。岂料庄子从容地来见了他,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南方有只神鸟,名叫凤凰,这只鸟啊,展翅而飞要从南海飞到北海,途中只有遇到梧桐树才肯落下休息一会,只有精美的食物才肯吃一点,只有甘泉才肯饮几口。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已经腐烂的耗子,恰好见凤凰从头顶飞过,忙护住那只烂耗子,抬着头对凤凰说:“去,别来抢我的。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这样对待我么?”,惠子受了奚落之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其三,博。博学多才,特别擅长把高深的道理讲在通俗的故事之中。《史记》载,“庄子之学,无所不窥”。
关于“学习”,《庄子·养生主》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生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对于此言,有太多的误解。庄子其实是主张“至知或无知”,既知识不能简单地说“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区别清楚,顺道则知识越多越好,悖道则知识越少越好,鉴别知识的关键是是否合乎于道。现在也有一种新的理解,生命有限,知识无限。所以,学习一定要有方法,即得道,不然就危险。如果把知识比作大厦,那么,我们先要找到进入大厦的路或者楼梯。
庄子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牛是复杂的,但只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即道,就可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的解牛。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样,不管多么复杂,都有规可循,充分认识和掌握事情的内在规律,处理起来就会游刃有余。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在认真学习的前提下,历史学习之道,我以为有三点极其关键。
第一,“得其大者,兼其小也”。即学好历史的关键是首先要建立历史学习的宏观思维,所谓纲举目张。很多同学忽略了这一根本,思绪混乱,越学越烦。
第二,“人心唯危,道心唯微”。中国的先贤把人性分为人心和道心。人心指的是人的贪欲,人之所以犯错误,主要是人心的作用;道心指的是良知。当我们欲犯错而及时终止,是道心的作用。
道心唯微,用在学习上,强调的是做学问一定要精细。学习过程的精细,审题的精细,答题的精细。须知高考中,优秀学生的比拼,往往比的是谁比谁更精细。
第三,做学问真,真做学问。中学生读书,最大的敌人是造假,骗了家长,骗了老师,骗了学校,也骗了自己。然而,假的终归是假的,丑媳妇是要见公婆的。《庄子·渔父》有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后来汉代王充在《论衡·感虚篇》里发展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说千道万,说万道千,路在每个人自己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