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人生的最高境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是一个真正的大文豪。他的《观沧海》足以名垂千古文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短短四句,联想寥廓宇宙,纵意宕开大笔,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变得渺小,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着眼真情实感,融入想象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也展现了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
哲人说,人们总是在忙忙碌碌中周而复始的循环,生命在一点一滴中流失。唯有注入了对生活的审美,灵魂才会诗意的栖息。
审美包括文化因素和视觉因素,有他们共同构成。视觉因素是由审美心理学、物种基因等决定,有共性与趋同性,是诸多美术理论和技巧的基础;文化因素是三观、历史、生活方式和个人经历等等综合的结果,包含着爱恨情仇,是个性的选择。
人具有两种属性:自然性和社会性,人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对于艺术而言,其本质是通过感观和直觉的途径,让人更真实本质地认识和接近人自身的自然属性。所以,艺术是人通向自然的一座桥梁。
中国众多园林中,北京颐和园、河北避暑山庄、江苏拙政园以及江苏留园四大名园最为著称。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的颐和园,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成。它以水取胜,景随步转,借景生辉,园中有园。虽由人造,宛如天成,完美的诠释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本文不是想与诸君探讨美学的真谛,而是试图借助美学寻求一种生活的理念。在纷纷扰扰的红尘变幻中,我们始终认为,审美是人生最高境界。
《周易》很难,她解决的主要是“时、空”二字,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什么位子做什么事。当行则行,当止则止;道家源于《易》,深入探讨的是人性问题,求得心灵之宁静是人生之最高思索。
庄子说,人生之最高境界是审美而非功利,心灵之最舒服是自由而非拘束。
人之为人,想法固多;想法太多,痛苦便来。从容生活,有何不可至,有何不可求。
德国作家席勒在审美方面有他的独到的认知。他说,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了和谐。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人。
生命是美丽的,生命又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追寻生命的真相,认清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其实就是当下,它要求我们要学会找寻和把握自己当下这一时这一刻的情趣和美。
采撷一抹春天的美,留取一片生活的趣。这也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审美。
深层的审美,解决的应该是人的情感问题。情感问题从本质上讲,关乎人的快乐和痛苦。这种审美可以帮助人们辨别出道德之善恶和情景之美丑。
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容易沉湎于对功名的孜孜追求,而忽略对生命本质的探寻。
万般幽兮万般悠,
幽生静兮夫何求;
山环水兮水绕山,
庄梦蝶兮蝶梦周。
审美的人生,是诗意的创造的和爱的人生。懂得了审美,生活便有了情和趣。生命的意义似乎也就自然得到了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