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反答: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识别生活依赖现象,促进问题处理

有同行交流技术业务问题,简单说明事情后,用“这个情况该怎么办呢”结束。

这就是典型的问如何办,也是心理咨询中的“依赖”现象之一,即直接依赖,如“你就直接告诉我怎么办吧”“别啰嗦懂得话就告诉我方法”“你说我该如何处理呢”“你教教我怎么去应对”。

同行说的问题其实也不复杂,就是当下国际形势导致国内钢材市场价格一路飙升,从每吨4000多元达到6000多元,目前在国家有力调控下,价格已经回落。但是,依然要超过过去市场价格,处于较高位置,也就引发工程投资的增加。

为了应对这种主材价格剧烈波动带来极大风险,国家规定避免工程投资协定中出现“无限风险”描述,那就要在招投标文件约定可调主材价范围,然后在签订合同时候予以细化。

同行咨询的问题是,招标文件没有约定可调材料价,正在签订合同阶段,这个事情如何处理好呢?

这是技术问题,又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法规、合同、利益、风险等多重潜在问题。哪怕仅仅是同行业务技术交流,有问必答也是首先要避免的。

说实在,对此问题我也还是有点经验,因为接触案例多一点,处理项目多一点,应对策略不说驾轻就熟,起码知晓关键所在。

但是,识别到或者说警觉到这是一种“依赖”,起码从心理层面就完全不一样,不要“有问必答”“有问详答”,而要“有问不答”“有问反答”“有问简答”。

其实,应对问题关键在于搞明白“问题是什么”,是什么是怎么办的前提,而搞明白是什么还意味着不要相信直接听到的,那可能是不完整的、不靠谱的、带有认知或情感偏差的。

就因为有了这么一点点“被依赖”觉察,导致问题截然不同结果,起码与我想象的截然不同。

我听了简单描述后,以为是招标文件没有约定可调材料,到了合同签订阶段遇到这个现实问题。还是觉察到依赖现象,反问“你们是如何处理的”?

实际上,看到基本资料后,发现招标文件有约定可调价范围,但明确只针对主体工程,现在诉求是想调整非主体工程。

幸亏没有按照自己固有理解给建议,否则又是说废话。

问题基本情况搞明白了,如何处理也就很简单了,这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好比两个人负责同样事情,一个努力控制风险出现失误,另一个故意违反规则出现错误,性质截然不同。

不经调查了解就仓促回答的危害性,毛泽东对此有形象的描写,“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

而从心理角度来说,有问必答是心理健康指数低的表现,能够觉察不要急于回答,甚至试着“有问不答”“有问反答”“有问简答”,才是正道。而这,离不开4种识别依赖咨询技术的反复练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