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为什么又被称为“哲拳”?

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哲学与武术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拳、拳理、拳法莫不闪烁着哲学智慧的光芒,照耀着代代太极人士的前进方向,故而人称太极是“哲学拳”、“文化拳”。而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宇宙论与人生论,关系着每个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例如周敦颐《太极图说》,自首句“无极而太极”至“变化无穷焉,这半段,是讲的宇宙论;自“惟人也”以下至尾句这下半段,是讲的人生论。当然,两者也有联系,人生论的中心是“立人极”,其内容是: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这是论述儒家的人生观。既是圣人立的人极,自当人人恪守,所以又说:“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只要依照“人极”去修养,就能成为君子,就能吉祥;反之,则沦为小人,陷入凶邪,足见古人重视人性的修养为修身齐平的头等大事。

其实,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哲理,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某种哲理在行事为人,只不过自己不太明白罢了。正如《系辞》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

就说太极拳,从哲学角度看,它好比是一部哲学著作,其拳架、推手都是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的变化,一举一动都渗透着哲理的韵味,一切都在“一阴一阳之谓道”“唯变是适”的太极思维中进行。

换句话说,是通过太极拳这一载体,用哲学的思维探求人与人的奥秘,即探索身、心灵整体健康,探求青春常驻,返老还童;探求修心炼性,确立人极,完美人生,乃至探求心灵升华的奥秘。

因此,练太极拳宛似学哲,但为了学得好,又必须读一点哲学书,懂一点春秋之道。要把学太极拳的过程作为学习传统哲学的过程,作为接受祖国优秀文化熏陶的过程。人们说,学练太极拳能改善人的气质,其原因就在于传统哲学有潜移默化的育人魅力,故而练拳就是练人。

可能有人会说:我只喜欢练拳,并没有学哲学,拳不是照样练得很好吗?不错,你的拳是练得好,功夫高,但不能满足于停留在“武”的层面上,应当提高自己的价值取向。

值此新时代的盛世,要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争取成为一个知书达理、德艺双全的智者,否则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

就像一代宗师孙禄堂到山西请教宋世荣前辈之后的感慨,他说:“余敬聆之下,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

时代的不同,给太极人士提出了新的课题,这就是学拳应与学文化哲学结合,练拳应与练人结合。练拳不能单单局限在“拳”上,还应从拳的哲理中吸取养料,陶冶自己,叫做练拳又练人。当然,练拳的直接作用是养生健身,但健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行事为人,所以“练拳又练人”是当代太 极人士的新课题。为此,我们应当用人文的视野看待太极拳,用哲学的思维练习太极拳,用哲学的钥匙开启太极心法之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