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352)君臣相遇是一场缘份
易经(352)有缘千里难相会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耳,指五,革,谓不相属,不肯就君也。
雉膏,谓道德之美也。
方雨,谓君臣之合犹阴阳和而雨作也。
刘备遇诸葛亮,这是他经历了几十年打拼后的对形势的重新认识,周文王遇姜太公,刘邦遇萧何,唐太宗遇魏征,明太祖遇刘伯温,这些人本身就是国家重器,而不是鼎本身,鼎放在那里,给后世诸人提醒,天下大器不可玩之,玩则乱之。
张爱玲说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 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 没有早一步, 也没有晚一步, 刚巧赶上了, 没有别的话可说, 惟有轻轻地问一声: “噢, 你也在这里? ”
很多人高高在上,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大神,甚至认为自己是伯乐,以伯乐的心态去对待国之重器,这是危险的,除非这个是你培养出来的。汉武帝的人都是自己选拨培养的,所以他有底气可以让这一众人等对自己言听计从。
若一个公司处于创业期,就需要大才,小米是个需要大才的公司,他们没有华为那种狼性文化,培养人民才的速度就比不上华为,华为可以内部提拨,小米却要从社会上去选择大神。
同样作为底层的人也要对自己的言行有个慎重。
一点骄色都不能有,汉景帝担心后代不能控制周亚夫,而帮其给除掉。
周公说:三为鼎腹,上承离体,本有养殖民之腴也。顾鼎之举行在耳,士之致用在君,三与五既非正应,情不相属,不得乎君,则道何由由在行?众何由而济?如鼎耳方革,不可举移,而其行阻塞。虽有雉膏之美,而不能为世饔餮之用。上负吾君,正负吾学,为有悔也。然能以正自守,则吾终必求于三,而三亦必应于五,阴阳相合,明良交会,如将雨然,向者去君长往之失可无矣。是初虽有不遇之悔,终得相遇而吉也。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君子之仕,原以行义,鼎耳革,则狷介而不为时用,自失其义也,夫岂可哉?
一个人能否成为国之重器,这需要处世以独善,自居中正之道,不急急于功名,亦不甘心于隐逸,斯得之矣。然自古帝明王尤重尊德乐义之士,故士或守已以抗节,而明君必屈体以下贤。
怀才抱世,以待其时,若其不遇,没身而已。
这是孔夫子的意思,臣以此心,君则以此明。
崇祯皇帝之所以上吊于北京城,就是因为其不明识臣,而天下无人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