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中的泽州】大阳地名说
作者简介
靳燕清 晋城泽州人,锦溪社友,晋城市太行乡土文学会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城区工作站副站长。业余时间爱好写作,钟情乡土文学,挖掘民俗传奇,常有地名故事、乡风歌谣等作品问世。散文“父亲:一生坚持悬壶济世”获市级征文一等奖。自办公众号青和园。
大阳地名说
太行山南麓有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晋城市区北约二十五公里处,它就是中国文化艺术之乡———大阳镇。
大阳镇是一座拥有两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古镇,古称阳阿,秦皇曾在此置县,汉承秦制且封侯于此,西晋设此为郡,先后为县、侯国、郡的治所长达八百年。
当地有民谣说:“东西两大阳,南北四寨上,沿河十八庄,七十二条巷……”。这是大阳曾经繁华、曾经辉煌、曾经盛极一时的古阳阿县治所,也是繁华一世的九州针都。岁月在这里积淀,留给世人不可多得的文化珍宝。走在大阳老街深处,目光所及,尽是沧桑岁月的印痕,尽是古老相传的典故。
大阳早在西汉初年,汉高祖就封卞訢为阳阿候。到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其石取代他为阳阿侯。孝文帝十年,其安国袭爵。孝景帝四年,其午袭爵。孝武帝元鼎四年,改封其章为埤山侯。到汉献帝延康元年(220),阳阿又改为阳阿侯国,27年后撤销。
从卞訢被封为阳阿候始,阳阿之地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汉时是泽州地区仅次于高都镇的重要城邑,逐渐形成“户分五里,人聚万户,生意兴隆,商贾云集”的大集镇,后来,人们又将阳阿改为大阳,含“大的阳阿城”之意。
而民间的传说很富戏剧色彩,说是当年社首想把村名改为太阳村,让人到都城请一位大阳籍的朝廷重臣题写村名。这位重臣没有多加考虑,很爽快地答应了家乡父老的要求。不料,此事被奸臣发现,诬告他有谋反之心,连自己的家乡都改成“太阳”。皇帝将信将疑,就派人前去调查。大臣得知消息后,火速派人赶回家乡,告知此事。村中的牌匾已做好,工匠正要刻“太”字下的一点,忽然有人来报凶信,于是只好将太阳村刻成了大阳村。牌匾刚刚挂起,朝中调查的官员已到,发现并非如奸臣所奏。这样,“阳阿”自此也变成了“大阳”。民间传说是真是假我们不必争论,也正说明大阳人在朝中有人做官。俗语“有官不到大阳夸”,仅明清两代,这里就有150多人出仕为官,一时名动八方,震惊朝野,是个高官辈出的地方。
如今大阳被称为“三晋第一镇”,拥有北方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古城镇的活化石”。2008年10月,被国家城乡建设部、民政部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1年11月,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6年成为“中华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大阳镇时而村、时而郡、时而县、时而都。起起落落让人眼花缭乱,由于岁月沧桑,王朝更迭,几度繁荣、几度兴衰、几经战乱、几经变迁,古老的人们已无法把握她的起源,太阳古镇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遗产,是存世不多的文化珍品。